时间:2024/2/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说到楼兰,大家会想到它的神秘消失,那辉煌的楼兰古城,如今已经永远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人们只能在那残存的遗迹中,寻找追忆那些流传千古、不绝于耳的神奇传说,以及那被后世发现的沉睡千年的楼兰美女的惊世容颜。除了“楼兰美女”,在我们的脑海中,还留存着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千古绝句,楼兰是哪里,楼兰到底和我们有什么渊源呢?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原人这么憎恨呢?

其实,楼兰早在公元前70年左右就已经迁走了,而迁到新地的楼兰人将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而楼兰旧址也在公元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消失了。

王昌龄的这首诗,大约在公元年左右写成的,所以诗人笔下的“楼兰”并不是具象的楼兰国、或者楼兰人的指代,而是中原华夏民族的汉人,对其他侵扰我国百姓、侵占我国土地的外来夷族的统称。

就像岳飞诗词中写到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样;

就像后来三民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样;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华夏子孙驱除外族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捍卫国土矢志不渝的情怀。

而“楼兰”一词,一是表达:战争的发生地是边境之地、塞外苦寒之地,是一种远征的体现。二是表达:楼兰是异族,是外夷胡虏的体现。

那么,王昌龄这首诗中,为什么用“楼兰”代指外夷胡虏呢?

“楼兰”到底是哪个国家?

“楼兰”到底对我们又做过些什么呢?

楼兰的发现

20世纪初,年的庚子之年,那时清朝已经衰弱到不堪的境地,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

就在这一年,瑞典人斯文·赫定,打着考古之名,行盗墓挖宝之实,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罗布湖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里就是楼兰古城。

第二年,年,斯文·赫定带着充足的队员和设备,正式发掘楼兰古城,在这片废墟中出土了大量文书、木简、丝织品、毛织品、生活用品、首饰......只不过,这些楼兰的文物绝大部分都被西方(包括日本)这些所谓的考古探险家掠夺走了。

就这样,古楼兰,这座被沙漠湮没了千年的西域古城,被外国的盗贼率先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我国对于楼兰的考古挖掘,几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了。)

夹缝中求生存的楼兰

关于楼兰,史书记载并不多,最早出现“楼兰”这个词,是在《史记》中记载的: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楼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小国,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隶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它位于罗布泊的西北角,罗布泊是楼兰人的“圣水”,就像“恒河”对于印度人的意义一样,罗布泊养育着楼兰人。

楼兰人一直隶属于月氏,后来匈奴战胜了月氏,于是楼兰又臣属于匈奴。

楼兰真正走进中原汉人的视野,是西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其实,并不是张骞那么爱探险,而是一直以来,北方匈奴对大汉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从高祖刘邦白登之围起,大汉一直对匈奴没有什么好办法,总是通过和亲等方式,来换得一时平静。

汉武帝时期,凭着文景之治后的强盛国力,大汉对匈奴的战争逐渐有了起色,在一次和匈奴的作战之后,捕获了一名俘虏,俘虏说:

“匈奴破月氏,以月氏王的头颅做酒杯,月氏人对匈奴人有很大的仇恨,但是他们国小势弱,没有人和他们一起合力攻打匈奴。”

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招募使者前往大月氏进行联盟,攻打匈奴。

张骞挺身而出,带着一百多人开始了出使大月氏的任务。

西域各国,第一次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

张骞的出使并不顺利,他被匈奴人抓住了,通过13年的辗转逃离,终于跑回了长安,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张骞没有完成联盟大月氏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沿途的西域各国风貌向汉武帝一一讲述出来。

在张骞的描述中,汉武帝第一次知道了比西域更遥远的国家:安息、身毒(印度).....

于是,在第二年(公元前年),张骞再次带着任务,出使西域,而这次的任务是与身毒(印度)建立关系,开通贸易。

遗憾的是,张骞中途又遇到西南蛮族的攻击,只能无功而返。(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三次出使西域时,大汉已经将匈奴击退到北方,原本匈奴范围的敦煌一带,已经比之前安全很多,于是张骞抓住这个安定的时机,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丝绸之路也开始开通了贸易往来。

反复的楼兰,可怜的楼兰

楼兰,地处要塞。

楼兰是西出阳关、玉门关,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大汉的使臣、商人出使西域各国,必定要经过楼兰。

弱国只能臣服于强者,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楼兰都必须臣服。

楼兰,是个地处要塞的弱小国度,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向强者跪地称臣。

此时的大汉已经将匈奴赶走,在曾经是匈奴根据地的酒泉、敦煌分别设置了郡,并修建了烽火台、哨所、长城。

原本归属于匈奴的楼兰,认为匈奴应该不会再来,于是出于生存压力,他们只能向新的王者大汉低头。

汉军命令楼兰人,给沙漠中出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的汉人补给水、粮食,几乎每天楼兰人都要派出许多劳力到沙漠了迎接汉人,苦不堪言。

大约过了两年没有匈奴骚扰的时光,匈奴人又回来了,他们杀死汉人,继续骚扰楼兰。

楼兰人,跟匈奴人已经打了上百年的交道,与其臣服兵力不足,不知根知底的汉人,还不如继续向匈奴臣服。

于是,楼兰人不再向汉人提供补给品,甚至屡屡袭击汉人。

楼兰王:我太难了。

公元前年,大汉将领赵破奴在沙漠地区与匈奴作战,匈奴大败,汉军乘胜追击,顺势包围了楼兰,并将楼兰王带回军中。

被俘的楼兰王无奈发誓效忠大汉天子,还把太子送给汉做人质。

同时,汉军一举攻陷姑师,整个西域都为之震撼。

我们汉人和匈奴人作战的一个长期困难的问题就是,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骑兵灵活性非常大,打败了就跑。

而我们占领的地区,除非大规模迁徙人口或派重兵把守,否则,我们汉军一走,匈奴人又跑回来,继续占领。

这不,汉军第二年春天刚一走,伺机而动的匈奴人又回来了。

匈奴人的刀,架在脖子上,可怜的楼兰王没有办法,只能又反水,向匈奴人臣服,并将次子送给匈奴人做人质。没过两年,汉将李广利再次攻打西域,汉军再次拿下楼兰、大宛等西域国家,楼兰王再次被俘。

楼兰王在受审的时候说:

“我们楼兰是个弱小的国家,夹在汉和匈奴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违抗任何一方,我们都会有灭顶之灾,我们实在是太难了。如果汉想统治楼兰,那么就把楼兰迁走,迁到汉地去。”

汉武帝听了楼兰王的这番话,心中不忍,没有杀楼兰王,并把他送回楼兰。此时的楼兰王心力憔悴,一个儿子在汉犯了罪,判了死刑,另一个儿子在匈奴,生死不明。

最终楼兰王在焦虑中病逝。

一剑斩楼兰

国不可一日无君,老楼兰王去世了,各位楼兰贵族只能在亲王中挑选一位继承王国的位置。

然而,这位新国君刚刚继位,汉与匈奴纷纷派人提出要求,让国君派出人质。无奈之下,新国君将大儿子安归派到了匈奴,二儿子尉屠耆派到汉,做了两个强国的人质。

不久,这位继位的新国君也去世了,匈奴人立马派了安归回到楼兰做国君。

俗话说,谁养的孩子跟谁亲,安归在匈奴生活多年,对匈奴更加亲近。于是,安归开始拒绝汉人的要求,既不向汉称臣,还阻碍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楼兰,又一次背叛了汉。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继位。

汉将霍光的手下傅子介出使楼兰,虽然安归知道,自己亲匈奴,背叛汉,一定会受到汉的报复,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公元前77年,傅子介来到楼兰,这是他第二次出使楼兰,上一次傅子介来楼兰是谴责安归不道义的行为的。而这次,傅子介来楼兰,却带有另外一个使命。安归接见傅子介,酒宴过半,傅子介说有要事需与安归密谈,于是安归喝退左右。

安归正把身子向傅子介靠近,傅子介拔出宝剑将安归刺死,并且厉声喝道:

“王因反汉而被天子诛,立长居汉地为质者尉屠耆为新王,即随汉军前来,尔等无叛乱亡国。”

傅子介回到长安,受到汉昭帝的嘉奖,封为义阳候。

举国南迁,楼兰再见

尉屠耆作为楼兰新的国王,受到了汉的认可。

汉昭帝赐给了尉屠耆车马、辎重、宫女,受封国印。

尉屠耆为了人民的安全,选择了南迁,他们告别了楼兰人神圣的罗布泊,在远匈奴近汉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国都,并改国名为鄯善国。

从此,楼兰作为一个国家从历史上消失了,但作为一座城市,它仍旧延续了下去。

楼兰是一种符号

可以说,楼兰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小国,是在两个强大政权下,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域国家。它身不由己,无奈地在两个强权中左右摇摆。

楼兰,对于中原华夏汉人来说,有多大的仇恨呢?

我想,他们比起我们熟悉的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的鲜卑、羌、氐;两宋时期的金国的女真、辽国的契丹....来说,带来的伤害是小得多的。

比起上面那些外夷,我们对楼兰人其实没有那么深的仇恨。

不过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楼兰的左右摇摆,反复无常的无奈,确实让我们很厌烦,很气愤,不然傅子介也不会去刺杀他!

而楼兰,因为傅子介的“一剑斩楼兰”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典故,古人作诗要用典故,“楼兰”或者“斩楼兰”,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

在唐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使用“楼兰”这个符号,来表达出一种爱国的忠心、英勇作战的决心: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辛弃疾: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岑参: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楼兰的故事,就先说到这里吧!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