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王之涣的又一首很著名的作品——《凉州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先解释一下“凉州词”,这是唐代的一种曲调的名称,并不是诗的题目。凉州在哪儿呢?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市。唐玄宗开元时期,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敬献给了玄宗,玄宗把它交给皇家的教坊,翻唱成了中原的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将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作为曲调的名称,这就是凉州词的来历。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曲调,用它填写了很多的边塞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首诗前两句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气象真的非常的远大、非常的阔远。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竟然像一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跟皑皑的白云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真是出乎意外的想象。我们知道“诗仙”李白曾经在诗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黄河水可了不得,如此的浩淼、汹涌,就好像从九天之上落到了地上。这是李白自上而下来写,而王之涣这首诗是由下向上写,黄河一路奔涌,一路漂移,都飘到天上去了,都跟云朵连在一起了。前者是写黄河的壮大,后者是写黄河的悠远。从实景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比李白的诗句当然更符合边塞的风景。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并不是说这座城市像一张照片一样,是个一片,这一片儿是唐代的口语,其实就是一座的意思。但是,一片加上孤城,的的确确给人感到非常的单薄、非常的瘦弱、非常的孤独,它要突出的是西域大漠的荒凉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自然之景,“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人文之景,虽然都没有点出将士的名字,但已经暗含着戍边的将士了。 可不是吗?到了三四句,将士们就出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得尤为巧妙。羌笛者,就指的是胡笛,是唐代时期少数民族吹奏音乐使用的笛子。杨柳则有两个含义,第一,《折杨柳枝》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曲调,羌笛所吹奏的就是这《折柳》之曲。第二,怨杨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因为在乐府诗横吹曲调中《折杨柳枝》的歌词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意思是说呀,朋友将要远行,折下一枝杨柳为他送别,这个“柳”就是跟“留”是个谐音。 唐代的风俗常常是灞柳送别,那就是在长安的东边的灞桥送别客人的时候,往往折下一支柳枝来表达自己恋恋不舍的心情。所以“折杨柳”既是一个曲调的名称,也是当时送别友人流行的风俗。“羌笛何须怨杨柳”,这意思是说在这遥远的边塞,那胡笛、羌笛吹起了《折杨柳》曲,可是要在此间折一枝杨柳送别也是不能够的,因为此间是茫茫的大漠,是不可能有杨柳树的。所以在征人戍守边陲这样非常凄恻而又孤独的情景下,似乎连这笛声也在埋怨杨柳,为什么要埋怨杨柳呢?因为在这个地方啊是留不住人的。所以,“何须怨杨柳”实际上是在自我宽解,意思是说不要再发出这怨恨之词了。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边远的荒漠连春风都吹不到啊。春风吹到了玉门关的关口上就止步不前了,我们这些戍守边陲的人是想要感觉到春风都很难啊。想当初,东汉时期,著名的将军班超长期戍守西域,开拓西域疆土,到了晚年,他给皇上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是说我这一辈子,都把我的全部献给了戍守边陲,我现在好想回我的家乡,可是我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我都不敢说,我能走到酒泉郡,我能活着走进玉门关就很不错了。可见,对古人来讲,玉门关就是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点,只要进了玉门关,离家乡就不远了,离长安也就不远了。可是只要出了玉门关,那就离家乡越来越远,连春风都吹不到了。在唐诗当中,玉门关和阳关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边塞的意象,寄托了戍边的将士对家乡的一片思念。 总体来说,这两句诗是一种宽解自己的语气,这首诗,虽然使用了“一片孤城”、“何须怨杨柳”、“不度玉门关”,看上去似乎是比较落寞、比较悲观的话语,但从整首诗来看,其实这种悲观的情绪并不很强烈,它内在的反而有一种壮大的气象,这是盛唐边塞诗给我们的一种特别特别的感受。盛唐时代,唐朝非常的强大,在守卫边塞之时,也对外宣示着国力的强盛和军力的强大。所以诗中虽有忧伤,有思乡之苦,虽然也有怅然不得志的情怀,但是总归来讲,在诗歌当中表现的依然是盛唐特有的骄傲和一种朝气。 刚才我们说了,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就非常著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据说王之涣和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坐在一起喝酒,远远地看到一些歌伎正在那里演唱,于是他们三个人打赌,写了这么多的诗,谁高谁下,且看这些歌伎唱谁的诗多,谁就胜出。不一会儿,歌伎们开始演唱,一个歌伎打着节拍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非常得意,拿起笔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我的,一首。又停了一会儿,一位歌女唱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高适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在墙壁上划了一道,我也有一首了。又过了一阵子,一个歌伎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又是王昌龄的,王昌龄相当得意,缓缓地用笔在墙上画了第二道,我的,两首了。 王之涣诗写得好,名气大,当然很注重面子的,他当然就坐不住了。他面对他的两位朋友说,刚才唱你们这些歌的歌女都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难道像她们这样的人能唱吗?他用手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歌女说,如果这个女子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从此不再写诗,甘拜你们为老师。那两位说,好,好,好,我们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儿,这位最漂亮的歌伎终于发声演唱,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说,我说什么呢?这都不是你们两个乡巴佬所能理解的事情。三个人放声大笑。 这个著名的故事被后人叫做“旗亭听唱”。故事的真伪真的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位诗人的诗能够为人们广为传唱,说明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尤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它不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首表达人情描写风物的绝佳的诗篇。它远远地超越了边塞这个题材,成为人们心目当中抒情达意、演唱理想的最佳的诗篇。所以无论是歌女、士大夫,还是一般的读书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诗。我们现在的边疆,早已跟一千多年前大为不同,但是当我们再次吟诵《凉州词》的时候,眼前不自觉地还是会浮现出那大漠穷秋的风光,还是会感受到盛唐的那股气象,这大约就是《凉州词》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