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9月9日,开国上将陈士榘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我国第21颗卫星发射的情况。

故地重游,将军不禁感慨万千,他想起了从年8月到年9月,近10万大军扎根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第一次建设起我国尖端的国防工程。但他们的名字和业绩,却很少有人知道和提及。想到这里,将军内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参观完以后,将军怀着崇敬的心情和不尽的思绪,挥毫题字:

战士壮怀凌云志,热血尽洒戈壁滩。

化作惊雷震环宇,东风常度玉门关。

年,党中央正式开始酝酿研发“两弹”,时任工程兵司令员的陈士榘非常关心此事,他问钱学森:“发展两弹,工程兵能做些什么?”

钱学森回答:“搞‘两弹’是离不开工程兵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果然到了年秋天,军委决定要筹建导弹实验场,导弹飞出来要有地方落,要看看导弹爆炸的效果,军委便将导弹实验基地的建设任务交给了陈士榘。后来二机部要筹建核试验基地,也提出要工程兵的支持,最终军委决定把导弹试验基地和核试验基地的建设都由工程兵来负责。

陈士榘

后来陈士榘回忆说:

原来‘两弹’工程都不是工程兵的事。开始军委决定由炮兵担负导弹基地建设任务,炮兵司令陈锡联建议还是由工程兵来搞合适。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个意见。核基地建设任务本来是国防科委负责,但他们也认为困难很大,要求工程兵帮忙。后经上级批准,导弹试验基地与核基地均由工程兵负责建设。导弹试验基地代号为20基地,核试验基地代号为21基地。这样我的肩头压上了两个沉重的担子。

年4月,根据毛泽东的命令,一支代号为“”的特殊部队——“特种工程兵部队”正式组建。这支部队主要由志愿军19兵团和志愿军工程兵指挥部为基础组建,共约10万人,陈士榘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陈士榘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把工程兵司令员的工作暂时交给副司令员徐德操代管,然后自己带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专家小分队,率先来到大西北。

此后直到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年,陈士榘整整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奋战了6年,由于消息隔绝和保密方面的要求,这6年以来国内外几乎没有他的音讯,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不是“失踪”了。

陈士榘

核试验区的要求是半径公里范围内没有生物,根据苏方专家的意见,陈士榘初步将地址定在哈密以南,敦煌以西。这块地区旷无人烟,基本没有有价值的工农业基地,地势平坦开阔,符合试验的要求。

年初,陈士榘和万毅、孙继先乘飞机在西北的戈壁滩考察基地选址。当飞机飞临天山附近的时候,陈士榘提出要进入一个峡谷进行勘察。当时他们乘坐的是苏制直升机,性能并不稳定。而峡谷中地形复杂,气流变化无常,飞机进入其中风险极大。

陈士榘问飞行员:“能飞进峡谷去吗?”

驾驶员回答:“从来没有飞过!”

“进去看看行吗?”

在陈士榘的再三动员下,驾驶员才勉强同意飞进去,他说:“请首长坐稳,飞机准备进入天山峡谷!”

但飞机飞进峡谷以后,像被装进了一个四面封闭的匣子里,令人毛骨悚然,眼看就要撞到山崖。突然飞机猛一抬头,飞出了一个山垭口,进入了罗布泊,陈士榘发现这里的地形、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是一块得天独厚的核试验场区!

罗布泊

陈士榘经过多次考察,最终将核试验基地确定建在新疆马兰,导弹基地则选址在甘肃酒泉。随后,一支为数十万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奔赴大西北,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由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有一位连长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那头命令他立即赶到西北某地,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不许告诉任何人。连长问道:“包括爱人也不能告诉吗?”

“是的!否则,以泄漏军事机密处理!”

连长没有叫醒熟睡的妻子,带上行李便出发了。妻子醒来以后,发现丈夫不见了,她发疯般地去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天,两天,三天……

直到6个月以后,一封从罗布泊发出的信终于寄到了她的手中。医生说,如果信再晚几天到,也许她就会完全疯了。

后来有人向陈士榘求证此事的真实性,陈士榘说:“在罗布泊,这样的故事多得很!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默默地开进罗布泊,又默默地撤离罗布泊。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

工程兵

基地地处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地带,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炎炎烈日照得沙漠像一个蒸笼,使人透不过气来,阵阵旋风将黄沙卷起一根根擎天的沙柱,有时狂风骤起、沙尘肆虐、天昏地暗,帐篷被卷上高空,油桶被刮得无影无踪。常常正吃着饭,猛然间饭菜上就会被盖上一层沙子。曾有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门口看报纸,一阵风把报纸吹跑了,她连忙去追,没想到竟然一去不返……

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到了极点,基地里的基本生活条件也是极度匮乏。陈士榘等主要领导住在仅有的几间砖房里,大小便要到几十米外临时搭起的厕所。机关干部都住在土坯房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戈壁滩里的水更是珍贵,大家喝的水并不干净,里面经常有杂草和蚊虫,捞也捞不干净,只能直接煮熟喝掉了。一盆用的水要先洗脸,后洗脚,然后洗衣服,最后浇树。

陈士榘带领大家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高原反应,地冻天寒,吃住艰苦,饮水困难……他非常关心大家的生活,施工部队吃不上蔬菜和禽蛋,他多次与后勤部门研究,想方设法改善部队生活;他见有的战士须发长了,便拿理发工具为战士理发;他见技术人员没有工作服穿,常年穿一套棉衣坚持工作,活像“叫花子”,于是马上协调后勤部门为他们发放了套工作服。

陈士榘与技术人员合影

年5月,导弹试验工程建设拉开帷幕,原子弹爆炸试验工程即将进入勘察,各项工作都十分紧张。基地需要随时向北京报告情况,但当时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大漠中的尖端国防工程与北京连通起来。

陈士榘于是连夜给周恩来写报告,要求尽快解决北京到新疆的专线联络问题,周恩来让他去找财经委员会薄一波主任解决。薄一波看了报告以后,深知这条专用的通讯线路非常重要,他问陈士榘:“现在国库里只有5吨铜线,这是我们惟一的存货,你看怎么样?”

陈士榘高兴地说:“这是最好的线了!”

最终这5吨铜线全部给了陈士榘,由北京到新疆的线路顺利连通,这是通话质量最好、也是当时全国最长的专用线路。

年6月,中国和苏联签订的核技术协定墨迹未干,苏联就单方面毁约。陈士榘气愤地说:“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命运依附在另一个强国的庇护下是断然没有前途的。中国人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两弹基地,掌握核武器。想卡我们脖子的人应该知道,中国人就是要唱响这曲志气歌!”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年冬,戈壁沙滩的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陈士榘率队再度进入新疆的罗布泊现场勘察。晚上他们和衣睡在帐篷里,沙漠的晚上天气奇冷,陈士榘一夜都没怎么睡觉。

第二天,陈士榘收到了让他回北京开会的紧急通知,他马上往乌鲁木齐赶。路上他见司机很疲倦,便接过方向盘说:“我开车,你休息一会儿。”

但当时在沙漠里没有太阳,很难辨别方向,道路情况又不好,本来只有1天的路程,陈士榘等人在沙漠里走了3天才到达乌鲁木齐。

由于长期在戈壁跋涉,陈士榘积劳成疾。在一次勘察时,他的血压骤然升高,眼底出血,情况十分危险,医院。但他等身体稍有恢复,又立刻回到基地,继续带领部队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等待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陈士榘

在陈士榘的带领下,广大指战员历经两年艰辛,终于在年8月提前3年完成了工程任务。

年9月10日,即苏联撤走专家第7天,中国用国产燃料发射的第一枚弹道导弹获得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建设的工程、设备,完全符合质量要求!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基地爆炸成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这些时刻成为了陈士榘生命中最为荣耀的记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士榘曾在回忆录里生动描绘了那天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冲击波狂风般地向周围卷去,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鸣响,犹如阵阵惊雷。雷鸣声消失后,雪白的浓雾在空中翻卷,浓烟挟着尘柱滚滚上升。而后,漫漫大漠中冉冉升起了一朵美丽的蘑菇状烟云。

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陈士榘,一手指着张爱萍说:“祝贺你们!你们做窝(指陈士榘建基地),他们下蛋(指张爱萍研制两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下了大功!”

毛泽东和陈士榘

听了这话,陈士榘掩饰不住地激动起来,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从年到年,陈士榘连续担任了23年的工程兵司令,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部队里任职时间最长的司令员之一。

年7月22日,陈士榘逝世,享年86岁。

年4月14日,是陈士榘周年诞辰纪念日。这天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又回到了生前最为惦念的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永远长眠在这里。在这里,他又可以看到曾经并肩奋斗的战友们了!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