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常有人问我带状疱疹怎么治,高血压、偏瘫怎么治?问痔疮治则的尤多,今天的“故事”告诉我们,几条蚯蚓就有可能解决问题。有需要的亲,记得收藏哦!当然,因各人体质有别,病因病机不同,为保稳妥,务请问过身边医生再用方! 一味地龙治无名肿毒 《本草纲目》记录,地龙一条,连泥捣烂外敷,治龙缠疮毒。 小指月说,爷爷,蚯蚓也是药,而且还经常用到。 老爷爷说,没错,广东的蚯蚓是道地药材,蚯蚓的名字又叫地龙,它可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你看它埋伏在土中,下饮黄泉之水,性寒凉,能清热平肝,加上它身子如同脉络般蠕动,所以善通人体经络血脉。 小指月说,既能疏通脉络,又能清热解毒,那真是一味好药。 老爷爷说,所以你看各种局部肿毒,红热,导致气血凝滞,一方面血不得通,另一方面热不得降,这时用一味地龙,既可通其经脉而止痛,又可清其热毒而消肿。 小指月说,那地龙可是一味疮肿妙药,专治无名肿毒的特效药啊! 老爷爷点点头,接着跟指月讲地龙治疗带状疱疹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缠腰火丹”病,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复发了。太医院的医官们绞尽脑汁,仍是回春乏术,百无一验,太祖一怒之下,将所有治病的医官都监禁起来。 后来,一位河南府的医官想起洛阳有位擅长治疗皮肤病的药铺掌柜,外号叫做“活洞宾”的,善治此病,于是上章推荐。 “活洞宾”来到宫中,见太祖环腰长满了大豆形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样 这时,太祖问道,朕的病怎么样。 “活洞宾”连忙答道,皇上不必忧愁,下民有好药,涂上几天就会好的。 太祖冷冷一笑,许多名医都没有办法,你敢说此大话。 “活洞宾”道,倘若治不好皇上的病,下民情愿杀头,若治好了,请皇上释放被监禁的太医。 太祖回答道,若真如此,就答应你的要求。 于是,“活洞宾”来到殿外,打开药罐,取出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子里,撒上蜂糖,使其溶化为水液。他用棉花蘸水液涂在太祖患处,太祖立刻感到清凉舒适,疼痛减轻了许多。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让太祖服下。 太祖惊问,这是何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活洞宾”怕讲实话而受到太祖责罚,就随机应变地说,皇上是真龙天子下凡,民间俗药怎能奏效,这药叫做地龙,以龙补龙,定能奏效。 太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服下。几天后,太祖的疱疹落,咳喘止,疼痛消失,又上朝了。“活洞宾”也因此而极尽荣华。从此,地龙的名声与功能也就广泛传开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祝谌予经验活蚯蚓治疗无名肿毒“无名肿毒”一证见于《医学入门》是指体表局部骤发肿痛而言,因其随处可生,无适当的名称,故名。多由风、寒、热毒客于经络所致。因热毒而成者,局部肿焮而色赤,可用活蚯蚓0条,用清水洗净外泥,加糖或盐适量渍之即化成黏液,涂于局部。皮肤溃破者用糖渍之,以防灼痛。皮肤无破损者可用盐渍之。本品有解时行热毒、破血消肿之功用。祝老常用此法治疗一些无名肿毒,收效甚佳。曾见一位男性患者,下肢突然出现大片皮疹,红肿热痛三天,且心烦、口苦口干、大便不通,用盐渍活蚯蚓0条,涂于局部,一周后肿消热退,皮疹消失。 一味地龙治痔疮 有个司机经常开长途车,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它苦闷地说,人家都说开车有职业病,就是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腰跟颈部不好,可我的腰颈没问题,就是老犯痔疮。 老爷爷笑笑说,痔疮也是开车的职业病,你经常久坐不动,湿热下注,加上长途舟车劳顿,中气不足,所以导致湿毒下陷,聚到肛门便为痔疮。 司机说,大夫,我经常大便后要出血,熬夜厉害点,肛门就红肿热痛,非常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老爷爷笑笑说,不要太操劳,另外不要喝酒跟辛辣之物,这些都容易加重痔疮。 这司机又说,大夫,有没有药方便一点的,我经常要出车,熬药不大可能,最好有药粉子可以直接吃的? 老爷爷说,你这脉象还不算太虚,可以单用地龙打粉,装胶囊吞服。如果脉象又虚的,就要加黄芪往上托托。地龙咸寒走下,善清下部热肿,又能疏通脉络,缓解血脉瘀滞,不过以后你要注意,能站就要少坐,久坐伤肉,湿热下注,必定会加重局部肿痛。 这司机笑笑说,我就是一整天都坐,很少站,以后我尽量能站就站,少坐。 然后这司机便服用这地龙胶囊,连续服食七天,痔疮就没有再发作了。但它一样少吃烟酒辛辣之物,平时多站多走,少坐,这样反而觉得身体舒服,精神百倍。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罗大伦经验蚯蚓治痔疮十人九痔,所以很多网友来信问我,得了痔疮怎么办。痔疮是一个很奇怪的病,只有人类才有,据说这和人的直立行走有关,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您看,动物是爬着走的,血液到了臀部,很容易就平着回流了,但人却站起来了,血液循环到了臀部,却需要向上回流,这样压力多大啊,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痔疮发病的主要原因。 痔疮的分类很多,开始时一般是内痔,然后出现外痔,这两者合起来叫混合痔,还有的是肛瘘等,也都被混叫为痔疮。实际上肛瘘是炎症消失后,造成的瘘管,把直肠和外界直接接通了。治疗痔疮,西医采用手术的方法,直接切掉它,这种方法可以根除,但是比较痛苦。医院的时候,患者对我说:“每次换药都像上刑啊,下辈子都不希望再来一次了。”现在还有一种电切术,先打麻药再用电把痔疮烧掉,但是术后也很痛苦。 我们家以前是祖传的中医肛肠科,有一个治疗痔疮的秘方――蚯蚓治痔疮。对于单纯的内痔或者外痔、混合痔,用蚯蚓来治很有效。去药店买地龙五十克,让药店给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 还可以将地龙磨粉,跟两倍于药物体积的瘦猪肉馅儿搅拌,不要放佐料,包成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虽然怪些,但是效果不错。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大家不必惊讶,地龙在国外某些地区就是食物,做菜常用。 我曾在博客上公布过蚯蚓治痔疮的秘方,很多网友用过之后得到了解脱,这令我非常欣慰。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也讲过这个方子,开始的时候,母亲对我很不满意,说:“家里的方子,一个一个都被你说出去了。”于是,我就坐下来,跟母亲说:“你也不出诊了,那么多的患者都很痛苦,怎么办呢?”母亲想了想,叹口气:“说就说吧,可以使更多的人不痛苦了。” 在这里,感谢母亲的体谅。过去的老中医,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有饭吃,都会留些秘方;现在,母亲支持讲出来这些方子,是为了让患者减少痛苦。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有个中风的病人,医院全力抢救,但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左手偏瘫动不了。半年来一直没有恢复过来,也经过大量的康复训练跟营养支持。 病人自觉得没有希望,想放弃治疗,但家里人一直在寻医问药,没有放弃,因为毕竟才四十多岁,后半生还长着呢。就这样行动迟缓,走路不利索,干什么活都不方便,就连自己生活也成问题。 老爷爷说,这个时代,很多病都开始年轻化,像中风偏瘫,近年来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放纵欲望,胡吃海塞,把身体搞废了,都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 老爷爷一语说中病人要害,原来这病人就是一个单位的采购员,经常在外面大鱼大肉,吃喝应酬,海鲜鱼翅,美酒佳肴,应有尽有。 老爷爷说,表面的福气未必是真福,看起来的病苦,里面含有后福。 这病人听不懂老爷爷的话。老爷爷说,人生后很多转折,疾病也是一种转折,它让你要过上一种新的生活,如果还按以前的过法,那都是在走病痛的老路子。只会反复撞南墙。 病人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老爷爷说,先要吃素,不要再看电视,精力有余,必须要勤加锻炼,保证睡眠。 病人听后大惑不解问,不是说大病后体虚,要补益吗?所以这半年来每隔两天我都要喝上一锅鸡汤,目的是不让身体营养缺少。 老爷爷说,这是很多人养生误区,大病后体虚,未必能够运化得动高营养,反而清淡的素食更有利于吸收消化。你高营养下去,消化不良都变痰了。你看你现在身体肥胖,又打呼噜,咳痰多,你想想这些痰浊,如果都壅塞在经脉里,堵住气血,影响循环,这偏瘫的身体怎么恢复啊! 病人想了想,觉得也是,确实这么多个月以来,他越发觉得身体沉重,哪都不舒服起来,原来营养没有补到身子上去,为我所用,反而长成赘肉痰湿,加重身体负荷。 老爷爷又看他唇暗,脉象非常沉,这明显元气亏虚,血脉推不动瘀滞。便说,气虚血瘀用什么方子? 小指月说,中风后气虚血瘀,经络不利,半身不遂,补阳还五汤主之。 这是《医林改错》上面王清任的经典方子,通过用大剂量黄芪,把失掉的五成元气补回来。再借助桃红四物汤去掉滋腻的地黄,加进通络的地龙,把瘀血挡道,经络阻塞打通,这样气足血活,便能够加快康复。 老爷爷点点头,然后再加进白花蛇。 小指月问,爷爷,为何加白花蛇呢? 老爷爷说,这是名医唐福舟先生的经验,他用地龙配白花蛇,形成通络药对,取白花蛇性急燥烈,能祛风外出。而地龙性缓,寒凉,能够平息内患,两味药一属温阳,一属阴凉,这样白花蛇得地龙则不燥裂,地龙得白花蛇则不寒凉。两者相辅相成,有阴阳调和之妙,而无偏寒偏热之弊,用以通经走络,无微不至,可以使邪风痰瘀无容留之地。 这病人在健康饮食的指导下,少荤多素,勤锻炼,不看电视多睡眠,连服了一个多月的补阳还五汤加白花蛇,居然瘫萎的一只手能够活动了,人走起路来也利索多了。这家里人没有不感叹神医神药,老爷爷笑笑说,这是你们自己功劳。锻炼加上饮食保健的功劳占一半,医生用药也只起到一半的效果,两个一半合在一起,方才能够尽到治疗的全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竺友泉经验地龙有息风通络之效用,临床多以其治疗急慢性中风。竺老大夫在治疗中风偏瘫时地龙用量在30~60克左右;地龙还用于治疗痹痛、瘰疬等症;地龙配伍没药可治疗偏头痛。 平喘降压利尿的地龙 《斗门方》记录,地龙捣烂,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治小便不通。 《吉林中草药》记载,治支气管喘息,用地龙研粉,装胶囊,每次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送下。 老爷爷说,指月啊,这《劝学》里头怎么讲地龙呢? 小指月随口背出《劝学》里头的名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老爷爷点点说,这就是蚯蚓跟螃蟹的区别,你看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凭着它柔软的身体,却能够在土地中到处钻孔,安家定宅,而螃蟹虽然自己有大爪钳,可却不会建房子,还要去找别人的空穴来安家,因为螃蟹没有耐性。 所以学医不看你先天有多少资本,而看你用心够不够精专,用心精专,滴水可以穿石,用心不专,不能坚持,刀斧也砍不开木头。 小指月知道爷爷又跟他讲修学的精神,老爷爷经常强调人生唯有恒是第一美德,学医能日积月累,不断坚持,乃是最佳的捷径,舍此别无它法。 所以能够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没有不成就的。 有个哮喘的病人,喘粗气,口气都发热,但小便又不利,血压也偏高,这都是一派痰浊壅塞管窍之象,而且痰浊又有化热之势。 老爷爷说,要找一味药既能平降压力,又可以解除肺热哮喘,最后还要能够开通水道管窍,令压力从尿道而解,用什么药呢? 小指月说,清肺平喘,平肝降压,又要善利小便,那一味地龙最妙。 老爷爷点点头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讲地龙性寒而下行,性寒能够解除各种热疾,包括痰浊化热,堵塞在肺部而喘,下行能够利小便,通经络降血压,治足部顽痹。 所以老先生便教病人用新鲜的地龙捣烂,用冷水过滤,服下浓汁半碗,遂喘平压降,小便通畅。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湖南中医杂志》记载,史某,男,58岁,患高血压病三年,经常头晕不适,胀痛难耐,口苦咽干,舌红脉弦,尿赤。证属肝阳上亢,宜降压利尿。遂用地龙新鲜的十五条,剥开,洗干净泥土,加白糖00克,半小时后,地龙可化成水,然后顿服,每日早晚各一次,五天为一个疗程,待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后来随访,并未再复发。服药期间,戒荤腥酒肉,身体恢复后,也要少荤多素。 地龙拾珍 、齐强经验蚯蚓水治红眼病年夏秋之季,故里有红眼病流行。一同仁荐用已故名中医蒲老之验方。用新鲜蚯蚓化水点眼,而取良效。挖取鲜蚯蚓数条,洗净泥土,放在碗中,加糖少许,上盖一碗,待4小时后,蚯蚓化为水液,用其水点眼,每小时点次。 曾遇一张姓,一家4口,3天之内先后而发红眼病,故将该法介绍用之,分别先后各点~3天均获愈。据患者称,用蚯蚓水点眼,自觉清爽舒适,且有止痛退红的效果。 指月按:《圣惠方》记载,治风赤眼,地龙十条,焙干,捣细为散,临睡前以冷茶调下两钱服之。可见治疗眼红目赤,火热上攻的,外用地龙点眼,取它咸寒降火之性,也可以内服,取它善于走窜,引药达下,因为地龙专走窜于土中。所以能够引眼目肿热下行。 、高辉经验马某,女,56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头痛,两侧尤甚,食少纳呆,恶心呕吐,舌质稍红,脉弦滑,不能下床。查:血压90/0mmHg经用西药降压及中医治疗,血压降为正常,主症如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连服5剂仍未效。余辗转反思,究为邪郁少阳,经络欠畅,随用小柴胡汤加地龙30g投之,服剂,主症即去之六七,连服3剂告愈。 后观0余例高血压出现中风先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时寒时热之象,余均用小柴胡汤加地龙30g投之,3~6剂均获降压效果,主症消失或基本消失。其后又把此方加减用于卒中后遗症患者亦有卓效。 指月按:小柴胡汤可以退往来之寒热,而地龙乃通管脉降压清热之要药,故《山东中草药手册》记录,用单味地龙,新鲜的三五条,放在盆内排掉污泥,切碎,炒鸡蛋,隔天吃一次,可以降血压。所以临床上但见病人脉象弦硬亢盛的,这种脉压偏高,是身体内堵塞壅滞所致,用地龙善于疏通堵塞,平降压力。 精彩文章回顾 治便秘百转千回汤最好,还能祛痘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黄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黄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黄药子(黄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6-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7-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8-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9-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0-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牛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3-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4-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5-天麻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毒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黄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