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媪,年近六旬。

一老太太,年近六十

资禀素弱,又兼家务劳心,遂致心中怔忡,肝气郁结,胸腹胀满,不能饮食,舌有黑苔,大便燥结,十数日一行。

先天就体质偏弱,也许是家境不错,但是为人操劳(操劳者,最恨别人破坏她的劳动成果,比如刚拖好的地被踩脏、刚摆好的书被弄乱、刚做好饭又出去吃等等,这时就会生气了),弱加操劳,久而久之,累出毛病,时不时的心慌心跳,又老生闷气,导致胸啊胁啊牵扯胀满或痛,尤其月经前几天乳房胀痛,当然了,这个老太太应该是绝经了,没有这个问题,但是肝气不舒展,久而久之,就是吃不下饭,总是没胃口,或是吃一点点就胃胀。这个老太太,还有黑苔(以方推测,应该苔不会太燥,或燥则不适合此方),大便干硬,十几天才排一次大便。

广延医者为治,半载无效,而赢弱支离,病势转增。

到处请医生来看病,(证明家境,还是可以的),吃了半年药,反而越吃身体越差。

后愚诊视,脉细如丝,微有弦意,幸至数如常,知犹可治。

后来请张大夫诊疗,把了脉,细如丝(这是虚,阴精不足),微有弦意(肝有点郁,微郁),所幸的是,脉的跳动的节律是正常的,没有危险,所以,心中笃定是可以治的。

遂投以升降汤,唯舌黑便结,加鲜地骨皮一两,数剂后,舌黑与便结渐愈,而地骨皮亦渐减。至十剂病愈强半,共服百剂,病愈而体转康健。

最后,张大夫,给开了升降汤,因为大便干结,所以加了鲜地骨皮(就是枸杞的根皮,现在药房只有干的,可没有鲜的,地骨皮甘寒,清虚热、凉血,用鲜的,估计还能有滋阴的作用,只是我估计),吃了药后,慢慢的,舌黑变淡,大便也变软,吃了十天,病感觉好了一半,最后吃了一百天,病基本就好了。

今天温书,读到这段文字,我就不自觉地想起一些事。

红字文为原文,黑字是我解读

十一年前,我在广州上班,做的是家庭病床的工作,当时有一位老人家,八十多岁,是一位大提琴教授,她患的,就是便秘,本身的基础病,有糖尿病。她的便秘,就是大便干硬如石,我给她用过腹部针灸,试过增液,试过温阳,也试过泄下,都是最后不行。

同事说的,糖尿病,肠都麻痹了。

现在回忆,总体,应该就是个虚寒之象,那会儿,我水平也不够,没能看好。

近一年,我还是遇到一位老人家,体虚跟前面的很像,是个虚象,但又有实象。

大便硬,三四天一排,入睡困难,半夜盗汗。肩痛。右胁痛。打鼾。小腿抽筋。舌淡嫩苔薄,脉硬。既往:糖血病20年

就整体言,就是肝有郁,脾又虚。于是我自己组了个方。

白术45炒枳壳15(健脾)

浮小麦30女贞子15墨旱莲15(收盗汗)

川楝子10元胡10(疏肝)

郁李仁15胡麻仁10火麻仁10(润肠)

自认为以上处方,十分慰贴。

服药又有效,能保持大便通畅。

但是两三个月后,又反复,再服前方,就无效了。

今日读书,读到升降汤,似乎所启发。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我读了也有两三遍,但那都近十年前了,很多内容都忘了,今天温书,翻到这个方,尤其是方后的医案,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老人家的便秘

症状:

十几天一次,肚子也不特别难受,来了大便也不是特别润,好像有点脾虚的样子。

光健脾润肠也不是很好通。

或者用五仁丸之类的润肠通便,通完之后,当下好一点,过两天又反复,遇到这种便秘就比较难搞,可能还兼有一点肝郁,肝气郁结,克制脾胃,总是叹气、腹胀、吃不下饭、胸闷,这就是一种:肝郁脾弱的便秘

肝郁(本身年老肝也虚,不能大力疏肝,只能用轻量,量大则破气、耗气)

脾弱(受木克,则不运化,会胃胀、腹胀,肠不动了,就便秘,这个便秘,光运脾是不行的,得兼舒肝补肝)

方子:

张锡纯的升降汤

升脾、降胃、舒肝

人参(或用党参12代替)6黄芪6白术6—健脾

陈皮6厚朴6—降胃(若是加苍术,就成平胃散,有降胃的作用)

鸡内金6—开胃

桂枝尖3川芎3生姜6—疏肝(用量小,辛味,辛散,附合肝的条达生理)

知母9白芍9—敛肝降火(上面一堆的热药,得用点凉药反佐一下)

所以,我读这个方子,是掌握一个思路。

肝脾俱弱,又肝郁克脾

我以前用的方子,在用轻剂辛温疏肝上,是有欠缺的,这个桂枝尖、川芎、生姜,辛以润之的思路,是很妙的,尤其是结合王旭高的夜话录来合参。

虽然方子主治是不能饮食,但我觉得便秘也算。

大便没排干净,胃口自然也差,有出才有进。

这篇文章,我说得颠三倒四的,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得懂,总之,我自己也是懵懂的。

范怨武

以医会友,唔使指教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