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甘肃省的地形极为独特,形状类似“窈窕淑女”,特征是南北端宽,中部狭窄,最细的部位被青海和内蒙古挤出了一道“细腰”,而四周各有其延伸,整体状似一把巨大的“玉如意”,越观越觉有趣。

甘肃的地形为何这样特殊?

我国的行政区划往往以自然地理标志如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例如云南和四川的界限主要是金沙江,湖南与江西则以罗霄山脉分隔,东为赣州,西为湘潭,这就是行政划分中的“地形自然”原则。

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管理,也采用了“犬牙交错”的方式,将不同地区强行划分在一起;例如,陕西的汉中在文化语言上更靠近四川,而元朝却将其划归与风俗迥异的关中地区,目的是防止四川地区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

甘肃的版图形态正是这种“地形自然”和“犬牙交错”策略的结合结果。

甘肃的南部以祁连山为界与青海相邻,北部则以北山与内蒙古相接,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即是河西走廊,从乌鞘岭延伸至玉门关,长达千余公里。元代设立甘肃省时,就将河西走廊作为省的核心地带。后续朝代将与陕北地区文化接近的庆阳、平凉以及与关中同俗的天水、陇南等地也纳入甘肃,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复杂格局,最终成就了今日甘肃的地图形状。

甘肃不仅版图奇特,其下属的两个县,卓尼县和临潭县,更是将“犬牙交错”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观察地图时,卓尼县与临潭县复杂而密切的地理关系令人震惊,两县地图纠缠复杂,版图犬牙交错,令人目不暇接。

临潭县虽然面积较小,但其版图大部分嵌入卓尼县内,西侧的小部分土地甚至深入卓尼县心脏地带,县界曲折异常,且县城也设在此处。此外,不远处还有两小片属于临潭的土地,完全被卓尼环绕,形成了“飞地”。

有人比喻临潭的地形像是水面上飞溅的水花,随机落在卓尼的“画布”上,虽然支离破碎,却有种独特的美感。

而卓尼县因为临潭的深入使其版图支离破碎,几乎被临潭切割为两半,东侧的一小部分与主体相隔,形成了“飞地”,在临潭深入卓尼的地带,还有两小块土地属于卓尼,完全被临潭包围。真正体现了彼此交织的复杂关系。

卓尼县和临潭县如此错综复杂的版图,在全国的县域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种独特的地理划分是如何形成的呢?

卓尼与临潭自古以来便是一家,共同饮用洮河的水。临潭历史上曾称洮州,隋代设临潭县,据说因县城靠近一个水潭而得名。

临潭地处汉藏文化交融地带,几千年来一直是农耕与牧区的交汇地,是古代进入藏区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还是著名的茶马互市地点。

临潭全县面积约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主要为汉族,约占总人口的70%以上。传说中,有一部分人的祖先在明代从江淮地区随军迁移至此,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江淮地区的习俗。

卓尼的名字来自藏语,意为两棵大松树;县名可能来源于清代的卓尼土司或卓尼古寺。

卓尼县的设立较晚,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洮州和临潭。清代时,卓尼土司的管辖区不仅包括现今的县域,还包括了迭部全境以及舟曲、临潭、岷县的部分地区。

到了民国时期,县域被归并入临潭县。年10月1日,卓尼县正式成立,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年末,卓尼与临潭合并,撤销卓尼县,称为临潭县,治所设在旧城。

年底,卓尼县重新恢复设置。

全县总土地面积为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与临潭不同,卓尼县主要居民为藏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

卓尼和临潭两县的犬牙交错主要是因为民族划分所导致的。两县位于汉族和藏族文化交汇地带,长期以来形成了汉族和藏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在划分县界时,将汉族人口较多的区域划给了临潭县,藏族人口较多的区域划给了卓尼县。由于当地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导致县界非常曲折,形成了彼此交错的复杂版图。

卓尼和临潭两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农耕与牧区文明的交汇区,也是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形以峡谷和山地为主,自然景观壮丽。

这里不仅有广袤的高原山地景色,还有独特的藏族风情,以及古老的卓尼土司文化和洮砚文化。

沿着洮河两岸,分布着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如“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等。

卓尼还被誉为“中国最美县城”,被人们视为人间的香巴拉。

卓尼大峪沟是国家4A级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藏族文化闻名。

九巅峡位于卓尼县东部,峡谷长达数十公里,两岸山峦叠嶂,绿树成荫。

康多峡位于康多乡,峡谷长约30公里,以其雄伟的山峰和古老的土族村落而闻名。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