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玉门,一个作者向往留恋之地。独有的沧桑与庄重感,为这个地方赋予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作者不仅一次的描写此地,玉门带给作者的是无限的神往和追怀! 在去玉门的路上,我路过了一个地方——玉门镇。诚然,我最先是在地图上了解玉门的,玉门和玉门关的相距甚远已经让我疑惑,而我当时并没有注意到,在它们中间,还有一个玉门镇。我的惊讶并且在于,这绝对是一个大镇店,它的规模不比一个县城小。在玉门的左近,何以有此连名字都雷同的所在? “玉门”对我最初的魅惑,早于我上述感想的,应该源于玉门关的沧桑与庄重,玉门关赋予了“玉门”深厚的历史背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白(——)的、王之焕(——)的、王昌龄(——)的玉门关,唐朝的、边塞的、遥远的玉门关,多么令人神往和追怀! 现今的玉门关,即敦煌西北约七十公里的小方盘城,为汉玉门关遗址。对于汉玉门关的遗址,史上颇多争论,直到在上个世纪,年,斯坦因在此不远处的废墟中发现许多汉简之后,才逐步确认。但是仍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小方盘城只有平方米,其面积不足以使其成为汉王朝的边城。我在“甘肃风光”的明信片上见过它,的确,是小了些,看上去仅仅一座土门。 而唐朝的玉门关却已经不在这里,迁移到了敦煌以东,现今安西城外的锁阳城。那是一座荒凉的古城,我曾和同学陈观旭到此同作一日之游,城内遗迹仍多,唐槐尚在,出产一种名叫锁阳的药材,传说薛仁贵(——)在此守城,粮尽时即靠此物度日克敌。也说是在锁阳城北30公里许、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其四周今仍存古烽燧十一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而关址已于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才能露出水面。这里我有些不解,一座土夯的城池,竟仍能浸泡在水里而不倒塌? 唐代以后,玉门关仍在向东迁移,据说到五代宋初的时候,已经移到嘉峪关附近的石关峡了。再后来,它便湮没无闻了。 这都是我后来才渐渐知道的。我原先以为,玉门关作为一个古老的隘口,一直在那里立着。而事实上不是,事实上玉门关经过漫长历史中的无数次变迁,其原址已经变得虚幻,甚至在哪儿也不那么重要了。而玉门关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不仅从未改变,而且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符号。 玉门关是以玉门命名的。我这样来回答自己的多年以来的疑问,距离玉门那样远,它为什么叫玉门关?公元前年的汉代元狩二年始置玉门县,而元鼎或元封年间,即公元前至前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从时间上说,玉门关当亦在此时建成;而在地理上说,我支持这样一种说法,即说最早的玉门关在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年,李广利(?——前88)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也就是说,玉门关应该经历了由东到西、再由西到东的迁移。因为最初在玉门设立,所以才可能叫玉门关,否则,中间隔着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为什么却叫玉门关? 此玉门非彼玉门,而此玉门与彼玉门却一脉相连。因而,被称作玉门镇的地方,也绝非偶然。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所路过的玉门镇,即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玉门县政府之所在,并于年建市,而我要去的目的地玉门市,迁移于年,彼地此前名为老君庙,确因庙而得名。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彼地掘出,油矿以及逐渐形成的以石油工业为经济基础的镇建制的居民点均谓之为老君庙。玉门设市之后,辖玉门镇,怪不得玉门镇是这么大的镇,原来它就是老玉门。 当然,年,玉门市政府又从老君庙迁回玉门镇,玉门镇又成为新市区,老君庙成为老市区——这对于我已经是后话了。 玉门市因石油而生,“玉门”也从此有了新的含义,虽然仍然不可避免地留存着古老的因子,但是的确,它已经从历史的精神里分离了。“玉门”这个条件所反射的,已不再是关隘,而是石油。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