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记忆中的那辆自行车

作者

冯书卿

每当看到小区里车满为患时,我的心就有些堵的发慌。不得不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飞快,家家户户都在买小汽车,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小区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只要鞭炮声一响起,一准是谁家又买了小车,那噼哩啪啦的响声,似乎是在向小区住户们喧布,我买小车啦!那种鸹噪真是让人不胜其烦。日积月累,小区里停车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经常看到有人把车停在我们楼口,堵上了我们出行的道路,更有人道德沦丧,不顾公德的把车干脆停进小区绿化的草坪里,如是三番之后,那本是长势汹涌的青草地,便被压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看的使人心痛。于是,我便怀念起自行车鼎盛的时代来。那个时侯,每个人出行,能有一辆大链盒的飞鸽或是永久,就已经是很让人羡慕的事了。

记得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一辆黑色的铁锚牌自行车。其实,那个时候,是我刚刚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条上,只有53块钱的收入,自行车这样的代步工具,对当时的我来说,那就像现在的小汽车一样,是奢侈品。那是年春天,炼钢厂刚刚完成基建,设备都还正在安装,我们一进厂,就被安排到选矿厂实习。当时,虽然我是以本市户口招的工,那也只是因为政策的缘故刚刚办理了农转非户口,又因父亲单位在嘉峪关,所以我们一家就随父亲落户到了嘉峪关,而我的家人还在玉门赤金镇的一个村子里。父亲的单位叫水文堪测队,既然是堪测队,就是那里有水源就在那里工作,当时父亲工作的站点在玉门市老君庙,所以父亲把我带到了嘉峪关,并把我安排在父亲单位的一间客房里,就匆匆回了玉门。

父亲走后,我在嘉峪关这个城市里就举目无亲了。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且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来说,就是考验的开始。那时侯父亲的单位还在火车站东边的一片戈壁滩上,那是一所砖木结构的瓦房,我每天要从这里坐市区通火车站的公交车,到百货大楼下车,在徒步进入酒钢一号门到炼钢厂,有时候也能骑骑父亲单位的自行车,可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因为父亲单位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辆自行车,父亲的同事办公出行也要用自行车,所以我就不能经常占用了。后来,为了方便上班,我向单位申请了宿舍,我就住进了25宿舍的室,这样一来,我上班只需徒步进厂就行了,再也不用挤公交或是借骑父亲单位的自行车了。

有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正独自一人往回走着,冷不丁身边出现了一个少年,他问我“怎么在走路,为啥不骑车”?我说:“我没车,我家还没搬过来”。少年说:“我和你都是天车工,又是一个工段的,我叫段建国,以后就由我来带你上下班吧”。听了他如此说,我感激的不知说什么好。那年我20岁,他16岁。那个当时稚气未脱的少年,后来成了我的好朋友,也成了我一生最要好,最不能忘怀的朋友。第二年春天,父亲被调到了嘉峪关水文分队,并负责家属住宅的基建工作,我自然是欢天喜地,有父亲在身边,我再也不觉的孤单了。有一天,父亲带我来到百货大楼,在自行车柜台前留连往返,我也在看着那些价格不婓的自行车望洋兴叹着,可是父亲最终却花元买了一辆黑色的26寸的轻便铁锚牌自行车,当父亲将那辆崭新的自行车交到我手中时,我激动的不能所以,我的脸上像开了花儿一样,充满了灿烂的阳光。父亲说:“爱惜点,骑上它好好工作吧”。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早己不知所踪了,可是父亲给我的那份爱仍然沉淀在我的心底。随着我不懈的努力,和对工作的热爱,随着国力不断的强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的生活也不断潜移默化着。代步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又到电动自行车,最后也有了汽车。每当我开着车,载着老父亲出去郊游,走亲访友时,满头白发的父亲都会感慨的说:“现在真的是经济条件好了,社会形势也好了”。父亲就这样一遍一遍重复着这句话,每当听父亲这样说时,我都会欣尉的看着父亲,祝愿我的老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能够看到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

精彩回放:

征稿

《新边塞》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中国白癜风协会会员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