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痤疮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集团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的出台/美国的全球战略

(1)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背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但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发了战争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战后初期,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 位而且是 的债权国。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也迅速膨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 垄断着原子弹。高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野心勃勃,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措施:

①建立联合国组织。

建立联合国是确立战后美国世界政治领导权的关键和组织保证。罗斯福筹建联合国的基本思路,是在美国的领导下,通过“大国合作”维持战后世界秩序。联合国在其成立初期,实际上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在罗斯福绘制的联合国蓝图中,大国合作是保证新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战后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罗斯福提出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只有大国拥有否决权。

②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2)补充:“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从美国当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主张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由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以取代大英帝国的世界金融霸权。

(3)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时间:年7月1日至22日

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参与国家:美、苏、英、中等44个国家

结果:基本上仍然是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 议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宗旨名义上是为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保持各国货币的稳定,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实际上,美国是为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制度。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担保或参加私人银行对会员国的长期贷款或直接提供贷款。由于当时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在美国筹措的,所以复兴开发银行就成了促进美国资本输出的工具。同时还规定,银行贷款必须由借款国政府担保,使用贷款必须由银行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样,复兴开发银行又成了美国商品输出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工具。

性质:实际上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决定性控制权。这就为美国建立战后国际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创造了条件。

(4)《联合国家宣言》

(5)《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6)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2.22

背景:

内容:

影响:

后续:

(7)补充:Kennan的遏制理论(Containment).2.22

时间:年2月22日

主要内容:①苏联对世界事务过于敏感的根源是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②苏联领导人不会放过扩张势力和影响的机会,但当苏联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又会轻易地退却;③凯南提出了美国英采取的战略,“通过孤立受苏联扩张主义威胁的国家的内部自信来恢复均势;”“利用莫斯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苏联将势力投射到国境以外的能力;”“逐渐修正苏联的国际关系思想,以期导致谈判解决突出的分歧。”(刘德斌)

①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神经质的看法,其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产生这种不安全感的原因,除俄国的历史环境、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外,还有一重要因素,就是俄国在同经济上先进的西方进行接触时,担心外国的渗透;②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③苏联的政策目标: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④美国的对苏政策:“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同苏联政权享有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且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⑤遏制苏联的目标:美国应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遏制苏联扩大势力范围的努力,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其本土及东欧之内,阻止其进一步向外发展,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苏联政权的垮台或逐渐软化。(方连庆)

特点: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组织有效的对抗,“将美国在维持全球均势过程中获得的新利益,与莫斯科对欧洲的平衡带来的挑战结合。”

影响/意义:凯南的“遏制”思想奠定了美国对苏联政策的理论基础;

?思考:凯南的遏制思想与美国后期的遏制政策区别与联系:

(8)补充:克利福德报告

美国对策:①美国必须首先采取措施,制止苏联进一步扩张,保证“至少在近几年中西欧、中东、中国和日本不落入苏联范围之内”;②美国必须拥有强大军事力量,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所控制)的地区。军事力量的语言,乃是强权政治信徒们 能理解的语言。为了使美国力量保持在“有效抑制”的水平上,美国必须作好进行原子和细菌战的准备;③在一切目前尚不处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在他们反抗苏联的斗争中应得到美国)慷慨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④美国政府应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从而支持这些因苏联的行动而迫切需要美国政府采取的严峻的政策;

(9)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IronCutain).3.5

目的:为了在美国国内外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

时间:年3月5日

地点: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

题目:“和平砥柱”

内容:蛊惑人心地描绘了一幅当时世界受共产主义“暴政”威胁的情景;攻击苏联所追求的目标是“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呼吁英美两国“建立特殊的关系”,以共同对付苏联;

影响:丘吉尔的演说遭到苏联的严厉抨击,丘吉尔的演说在美国国内也引起强烈反响。丘吉尔的演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统治集团因大英帝国日趋没落,巳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单独起决定性作用,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抗衡苏联的心理,也说出了杜鲁门当时想说又不便公开说出的话,符合美国战后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美国统治集团利用丘吉尔演说,继续大放反苏烟幕,制造紧张气氛。

性质:实际上,丘吉尔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2.大西洋联盟的形成、美国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0)杜鲁门主义(TrumanDoctrine).3.12

背景:希腊人民武装斗争再度兴起,英国在希腊右翼反动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年2月下旬,英国照会美国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后英国将从希腊撤军,无法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不使两国落入苏联控制之下,希望美国承担起援助希腊、土耳其义务。这为美国提供了取代英国、夺取东地中海控制权的可能,为美国抛出冷战政策提供了契机。

进程: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年4月22日和5月9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5月22日杜鲁门签署使其成为法令;年6月20日和7月12日,美国分别同希腊、土耳其签署援助协定;

主要内容: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他要求国会授权,在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援助,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这两个国家,监督美元使用。

实质: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从此,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全面展开。

影响: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表明了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标志着美国政府 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中,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补充: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

麦卡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流;

年美国共和党参议院约瑟夫·麦卡锡宣称掌握了一份美国政府内部的共产党人名单,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共产党人的操控,此后麦卡锡在美国国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查共产党运动;

(11)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6.5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是二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

背景: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的艰难的政治、经济形势,为美国控制西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美国为了给自己“过剩的"商品和资本寻找出路,夺取和占领西欧市场;扶植西欧经济复兴和稳定西欧政局;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并进而离间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经过反复酝酿,抛出了援助欧洲的计划;

过程: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指出欧洲经济、政治形势已极为恶化,急需帮助,如无实质性外援,任其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将对美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美国应该尽其可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经济,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先提出复兴倡议和计划,然后美国将在能力所及范围内予以全力支持;美援不能零散地分配给个别国家,而要求至少一部分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的计划,作为美国考虑援助的基础;6月19日,英法邀请苏联参加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贝文、皮杜尔、莫洛托夫)在巴黎开会讨论,7月3日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7月12日,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16国召开欧洲经济会议;9月22日,各国签署“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要求美国四年内提供亿美元援助;年12月1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咨文,要求国会在-年拨款亿美元援助欧洲;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年美国对外援助法》;

援助条件:①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商品,但禁止购买美国的“紧张物资”;②必须尽快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③为美国提供生产所需要的战略物资;④向美国提供使用美援的情况报告,允许美国对其内部预算作某种程度的控制;⑤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⑥限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并在政府中排挤和压制进步力量;法案还规定,设立隶属总统的管理“马歇尔计划”执行的经济合作署,负责美援的分配和使用,并有权批准“特别项目”。

影响:“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经济度过了战后困难时期,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美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经济、政治和战略多方面的好处:在经济上促进了美国商品和资本对西欧的输出,为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在政治上抑制了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各国的影响;在战略上促进了西欧和美国在对抗苏联战略上的接近和协调,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量,并为西方政治军事联盟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完成详细进程:

发起该项计划的重要人物是杜鲁门政府中主管经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威尔·克莱顿,他在欧洲考察6个星期后,在归国途中,正式提出书面报告。克莱顿将其建议提交给副国务卿艾奇逊,然后艾奇逊转呈给总统杜鲁门。

杜鲁门并没有仓促做出批示。

年5月8日,艾奇逊代表总统讲话时 次向美国民众提出来,但并没有引起大范围反响。

年5月23日,凯南领衔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正式就援助欧洲提出建议,首先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分析了欧洲复兴和杜鲁门主义的关系,并主张美国唯有采取主动向西欧“输血”,才能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年5月28日,这一援欧计划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正式获得通过。

年6月5日,在哈佛第届毕业典礼上,马歇尔以笼统的语言公开提出美国的援欧计划。

年6月17日,贝文带着计划草案来到巴黎。次日,英法两国外长就若干问题达成共识,商讨是否邀请苏联参加马歇尔计划。6月19日,英法外长发表会谈公报,共同邀请苏联商讨欧洲响应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

年6月2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并批准了对英、法政府照会的肯定性答复。22日,苏联表示接受英法的邀请。

年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在巴黎召开。

年7月2日,莫洛托夫做了 一次会议发言,再次拒绝了马歇尔计划。与此同时,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在苏联代表团返回莫斯科后的不到一周,苏联政府提出莫洛托夫计划,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联系。7月3日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

年7月12日,经济专家会议在巴黎召开,英法等16个国家参加。(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未参会) 会议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年9月22日,各国签署“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要求美国四年内提供.4亿美元援助。

年12月1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

年3月17日,杜鲁门再次发表特别咨文,希望促使国会尽快批准法案。

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年对外援助法》,次日经杜鲁门总统签署正式生效,马歇尔计划得以实施。

年6月底,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完毕。

问题:美国和英法是否希望苏联参加马歇尔计划?以及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以及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补充:年援外法

?补充:巴黎统筹委员会.11/.1.9

成立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冷战战略基本形成,对苏贸易政策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转向贸易管制;

成立:年11月,美国提议建立一个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机构,年1月9日,该机构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CommitteeforExporttoCommunistCountries),总部设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因此该机构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

成员国:创始国:美、英、法、意、比、荷; 后又有多国加入;(17个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

机构:咨询小组、调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等;

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 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主要工作:编制和增减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货单,研究各成员国现行的出口管制和转口贸易等问题;

从年10月起,美国对中国大陆实行出口管制制度。年巴统成立中国委员会,较之苏联东欧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余种

?补充: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NSC68

背景:年发生了两件影响美国政策的重大事件,一是8月苏联首次成功爆破了原子弹,二是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两件事改变了东西方力量对比,对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时,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迅速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政府修改遏制战略,强化和升级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手段。

过程:年,经杜鲁门总统指示,以保罗·尼采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完成了对文件的起草,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此即68号文件。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世界”。文件强调苏联会把自己的强权政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并强调苏联对美国的重大威胁。文件得出结论,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需要大大增强。 的爆发使该文件提出的苏联威胁思想进一步占了上风。年9月30日,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今后四至五年内执行NSC-68号文件的政策声明,并由总统正式批准尽快执行;

影响: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首次全面地阐述了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对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点计划.1.20

在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亚、非、拉地区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战略上,对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美国需要制定一个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计划。年1月20日,杜鲁门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①支持联合国;②继续推行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③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前三点都是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的措施,只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因此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为“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经美国国会两院长期讨论后于年6月获得通过。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

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它带动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并为美国工业发展取得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补充:英国的三环外交.10.9

三环外交是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与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西欧各国,伤痕累累。工业凋敝,农业歉收;黄金外汇储备枯竭,资金拮据,债台高筑;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处处呈现一派衰败破落的景象。年底,西欧突然遇上了百年罕见的严寒,更使困难不堪的经济雪上加霜;②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的激化;③苏联的崛起和东欧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以及法、意等西欧国家共产党力量的蓬勃发展,更使西欧国家的统治阶级惶惶不安。④面对严酷的现实,西欧国家为了争取经济好转,对付“共产主义威胁”,稳固自己的统治,探索着西欧联合自强的道路。在这方面,英国发挥了带头作用,首先举起了联合的旗帜。

内容:以 环英联邦和英帝国作为力量的基础,利用第 英美特殊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并利用西欧的力量对抗苏联;强调英国是在这三个环中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 国家;

影响: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它对维护战后初期英国的大国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挽回不了大英帝国衰落的总趋势。

?艾德礼宣言

(12)补充:《英法同盟互助条约》.3.4

背景:法国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势力再起。实行西欧联合政策,首先希望同英国加强合作。

时间:年3月4日

地点:法国的敦刻尔克

国家:英法

内容:《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又称“敦刻尔克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来自德国的威胁时,彼此将“采取一致行动”予以制止;倘缔约一方再度卷入对德冲突或者受到德国的武力攻击时,另一方将立即给予“一切所有的军事和其他的支援力量”;任何一方保证不签订或加入反对另一方的同盟或联盟,“并不得承受与本条约相抵触的任何义务气

影响:这个条约标志着英法在建立西欧联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英法同盟互助条约》是以防止德国侵略势力的复活为目的。但是,实际上英法领导人的注意力这时已经开始东移了,即联合对付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危险”。西欧一些领导人认为,联合的欧洲不可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因为西欧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抵御俄国,欧洲的复兴和繁荣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所以,西欧各国不得不执行依赖美国的政策;

(13)《布鲁塞尔条约》

?补充:范登堡决议:

时间:年6月11日

内容:在持续与有效的“自助与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

性质:这个决议实际上使美国外交政策脱离了传统的轨道,是美国国会 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它为美国政府出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集团亮了绿灯。

(14)北大西洋公约(NorthAltanlicTreatyNATO).8.24

背景:《布鲁塞尔条约》虽然签订了,但缔约五国均认为,西欧的安全保障离不开美国。西欧希望制定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

时间:年4月4日;

地点:华盛顿;

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

主要内容:①缔约国应以不断的而有效的“自主及互助”方法,维持并发展其单独及集体“抵抗武装攻击之能力”;②任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③对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④公约生效20年后,任何缔约国可在通知废止本条约一年后,停止作为本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于年8月24日开始生效。

影响:a.北约组织是美国破天荒 次在和平时期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杜鲁门把它看作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之一;b.美国通过其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加强了对西欧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

北大西洋公约联盟建立的历史进程: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理论(处理好英帝国内部、英美以及英国和欧洲这三方面关系)

年3月4日,英法率先在敦刻尔克签订了《英法同盟互助条约》,结成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

年3月5日,西欧五国比、法、卢、荷、英重开谈判,于3月17日在布鲁塞尔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和集体正当自卫的条约》简称《布鲁塞尔条约》,并成立了由五国共同组成的“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表面看来条约是防止俄国再次发动侵略,但其真实目的是针对苏联。

年3月22日至4月1日,美、英、加三国代表在华盛顿五角大楼举行会谈。会谈 通过了美国起草的政策性文件(俗称“五角大楼文件”),文件提出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范围,“拟定一项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初步计划。

年4月27日,马歇尔、洛维特和范登堡等人在布莱尔大厦召开会议,通过《范登堡决议案》。

(年5月14日,莫洛托夫公开表明布鲁塞尔条约是受美国政府支持,针对苏联的。)

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范登堡决议案》。美国可以依据宪法参加“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议”。

年7月6日,美国、加拿大和布鲁塞尔条约五国代表开始在华盛顿筹备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召开会议。

年1月1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题为《我们建设和平:北大西洋区域的集体安全》的声明,将筹备北约一事公之于众。

年3月15日,北约筹备工作会议通过《华盛顿文件》。其与布鲁塞尔条约 的不同是,它明确指出西欧各国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苏联,并删除“抵制德国侵略”的话语。

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先后决定加入北约,至此筹备工作宣告结束。

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在美国国务院会议大厅正式签署。

年7月12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了公约,后由杜鲁门签署并与7月25日交存批准书。

年8月24日,足够法定书目国家批准了公约,公约生效,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

任 司令是艾森豪威尔。

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继杜鲁门主义(年3月12日)与马歇尔计划(年6月提出年4月实施)之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计划的又一重大突破。

以上内容参考书目:肖月《简明国际关系史》;沈志华《冷战史二十四讲》;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