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两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南北道通,恰如中原出入西域的两扇大门;两关又像丝绸之路上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行者的路,温暖着游子的心。而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它更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但两关的设置,却是因水而起……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就是阳关、玉门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为大家所熟悉,其中的“阳关”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从此,丝绸之路正式畅通,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阳关设在敦煌西南一片叫南湖的绿洲上,巨大的湖泊是古代的渥洼池,唐代又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个支流,南湖绿洲曾经是汉代龙勒县、西晋寿昌郡的所在地。

龙勒就是抓住天马的地方,或者叫做收复天马的地方。这是进入国境的头一站,像玄奘回国的时候,从罗布泊过来,从于阗经过罗布泊,他事先给朝廷打了报告,说他要回来了,唐太宗知道了以后,就命令敦煌太守说,你们要到阳关去接玄奘,敦煌太守就是在这里迎接玄奘的归来。后来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是从这里进来的,他们都在这里停留。

后人判断阳关关址,都是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这里的县是指龙勒县。

时隔千年,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古代墙基。

汉龙勒县遗址

国际敦煌学会甘肃分会理事、敦煌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介绍说:在这儿发现了生活用具,还有些生产用具,陶器里面像加沙陶、灰陶、绳纹、席纹都有,还有麻布纹、刀削纹,这些都很有特点,铁器在阳关遗址上发现是比较常见的,证明汉代冶炼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那些房基、陶片、铜器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一个偌大的古代城市就在我们的脚底下。

北京大学教授、敦煌学家荣新江介绍说:敦煌它是中原王朝最西边的一个城镇,所以阳关、玉门关也正是它西边的最主要的关口,就是最西边的关口。这两个关当然作为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军事意义,其实它的文化意义可能更重,它交流的意义可能更重,“阳关”这个名字,更加重要的是文化的意味,“西出阳关无故人”哪,而不是一个军事的意义。

阳关烽燧

环顾四周,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关卡,理应设在居高临下的险峻之处,为什么设在平沙无垠的地方呢?

阳关孤零零地伫立在荒芜的秃岭上,除了一截丝带一样纤细的小绿洲,周围几乎都是起伏的沙浪。

纪永元馆长介绍说:阳关的设立,主要就是守住两个水,西面有一个西土沟水,东边的这个水过去叫石门涧,所以关设到这个地方。因为在干旱的沙漠上,人在这里活动离开水是无法生存的,守住了水,千军万马就能生存了。

从卫星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阳关的特殊性。在无边的沙海中,阳关绿洲像一片树叶,而渥洼池则像树叶上的一滴露珠,对于大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看到了一线生机。

锁住水源的阳关,就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而眼前,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一个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消失于一片沙海?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缕炊烟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阳关关城是被洪水冲毁的。

对于这一点,原敦煌博物馆馆长荣恩奇深信不疑。“沙子底下是澄泥,肯定有过洪水,在这个澄泥底下才是农田的痕迹、房子的痕迹、城墙的痕迹等等,这就说明阳关毁灭之前经过了一场洪水。洪水冲刷来了以后,植被破坏了,露天的渠道都完了,人们没办法才迁徙走了,西南方向和其它地方刮的风沙,慢慢侵入了,所以阳关就没了。”

也有学者认为,主要不是风沙,而是和路线的走向有关系。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能穿行的禁区,也没有根本不能改变的道路,道路是随着需要而改变的,没有道路了,当然阳关就不重要了。

阳关,丝绸之路上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照耀着行者的路,温暖着游子的心。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玉门关遗址关烽燧

沿着疏勒河古道开始,在敦煌西北部的疏勒河故道边,可以看到一座黄土夯筑的城堡,这就是天下闻名的玉门关了……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收复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时期,是目前敦煌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在西汉敦煌尚未建郡立县之前,此城已经存在,当时隶属酒泉郡管辖。

别看就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土堡,它在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却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和阳关一起,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南北通道,恰如中原出入西域的两扇大门。

在政治、军事上,它是开拓西域的前沿堡垒;在中西贸易往来上,它又是一个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安全。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北道,经车师到北庭,通焉耆,过龟兹,直到地中海各国。

东汉时期,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给汉皇上书:“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而眼前的玉门关,早已尘埃落尽,沉默无语。

关城西边有一座残留的古堡遗址,玉门关之谜就是从这里开始破解的。

年4月,英国人斯坦因在这里幸运地发现了那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这里就是玉门关所在地。年10月,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又在这里发掘出写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

此后,史学界认定这里就是汉代玉门关。

那么,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重要关口,为什么要设在这儿呢?

从空中俯瞰玉门关,会发现这里看似一块平地,作为关隘并不险要,但其中却充满了玄机:一出城门就是一个天堑般的大沼泽;东西方向是万里长城;北边横亘着马鬃山;南边,沿着敦煌西塞墙一直通向阳关,塞墙和烽燧以外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库姆塔格大沙漠,玉门关易守难攻、坚如磐石。

和阳关一样,玉门关布防的另一个玄机就是控制水源。再往西到罗布泊上千里都没有水,所以古人在这里必须补充水,把住了水源就把住了命脉,必经之地,不可越过。

在以驼马为交通工具的古代,要想穿过大漠就必须择水而行。水,是生命线,也是杀手锏。把关就是把水,把水等于把关,流淌到长城沿线的疏勒河,变成了一道军事防线。

那么,为什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古人为什么干脆抛弃了汉代玉门关呢?

汉玉门关外的三陇沙、白龙堆等沙漠、盐碱地带,地形复杂,环境险恶,历来被视为畏途,到隋炀帝设立伊吾郡以后,丝绸之路又开辟了由晋昌到伊吾的新北道,也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国道线,玉门关就东迁到了瓜州境内。

敦煌汉玉门关从此烟尘断绝,终被废弃。

专家介绍说:玉门关大概是从东汉永平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4年,就已经从敦煌西北,向东迁到了双塔堡这一带了,所以咱们说的唐玉门关,准确地说应该是东汉中期到唐代的玉门关。

那么,唐代玉门关究竟迁移到瓜州的什么位置了呢?这又是当代中国考古的一大谜团。

据记载,玄奘在瓜州晋昌城询问西行路程,“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葫芦河,下广上狭,逥(同回)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这段记载,成为后人判断唐玉门关位置的重要凭证。

从瓜州县城出发,向南翻过截山子,眼前出现了一片巨大的盆地,这就是榆林河下游的踏实绿洲,这里残留着一座规模较大的汉唐古城遗址———踏实破城子,破城子北靠截山子,南望祁连山,东南距锁阳城27公里,与法师传中记载的“北行50余里”相差不多,这里会不会是唐玉门关呢?

而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关在晋昌城东二十步,而且在二十步这么近的距离内,现在这个附近没有发现遗址。

专家认为,唐玉门关应该在安西县桥子乡西北15公里的马圈村以西,那里的环境与玄奘夜渡葫芦河的情形十分接近。

其实,马圈村古城离村子不远,走过一片草地,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城墙的遗迹。所谓城墙,在普通人看来差不多就是乡间的地埂子,而专家们却找出了古城池的东西南北墙以及它的整体轮廓。

千百年的风雨,几乎把一座偌大的古城夷为平地,只在城池的东北角残留了一座墩台。

专家介绍说:这个应该是玉门关关城东北角的角墩,前面有台阶,台阶上建有三间庙宇,推测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唐玉门关。

汉代敦煌郡的冥安县在唐代改名为晋昌县,隶属瓜州。《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晋昌县”条目下有一段记载:“玉门关,在晋昌县东20步”,而这座古城的大小城之间恰好就20步,而且小城就筑在河道的西边,这一切与玄奘夜半渡河、遥望玉门关的场景基本吻合。

然而,马圈村的城址是不是晋昌县城遗址,学界还没有最后定论,原因是城内尚未发现唐代文物。还有一个疑点是,法师传记中所说唐玉门关在瓜州城北50余里,而马圈村古城离瓜州城却只有24里,相差一半路程。

沿着刚刚铺好的双石公路,穿越湿地保护区,很快就到了双塔水库。目前,许多专家认可的唐玉门关位置在双塔堡附近。

建在疏勒河中游的双塔水库,是甘肃省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水面有上万亩,奔腾不息的疏勒河在这里被拦腰斩断,在大坝截流后,双塔堡遗址即葬身于烟波浩淼的人造湖泊,推测中的唐玉门关也永远失去了线索。

历史似乎在考验后人的智慧和耐心,它只留下些蛛丝马迹,让唐玉门关像大漠上的海市蜃楼,清晰而又模糊,真实而又虚幻。

唐玉门关,就像一个失散的孩子,让人时刻牵挂,难以释怀。

长按识别







































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