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3-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40年风风雨雨

40年春华秋实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玉门40年公路建设发展的历程一代代公路人秉承老一辈创业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玉门公路发展史上辉煌壮丽的诗篇

六七十年代

杜开元老人是一名地道的玉门人,年18岁的杜开元被分配到玉门公路管理段,成为了玉门第一代公路人。

酒泉市公路管理局玉门公路管理段退休职工杜开元:“六十年代都是石子路面,先把搓板(路)铲掉,然后用刮板把沙梁子缝在填到沟槽里。”

崭新的柏油马路开始出行在大众视野,这也给新一代的公路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张克平,在父亲的介绍下进入玉门公路管理段,由于当时公路等级较低,车流的增加让路面损坏程度尤为严重。每天的路面修补工作,让张克平至今回忆起来都是感慨万千。

酒泉市公路管理局玉门公路管理段玉门镇养护站站长张克平:“当时修补路面全部是依靠人工。拌料没有搅拌机,只有工人站在炒盘上用铁锨拌料,尤其到修路的黄金季节,大家基本上都是24小时不休息,只想将路快点修好,让市民们出行更加方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方便、高效的新型设备运用于公路养护工作,公路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的减轻,公路养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

酒泉市公路管理局玉门公路管理段职工杜彦军:“我们那时就有了滚筒搅拌机,全都是机械操作,基本上就不用人了,工人也不那么辛苦了。年以后单位给了一台清扫车,一天就能扫60公里,大大降低了人工使用量。”

改革开放40年来玉门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从搓板路到高速公路从人工养护到全机械化养路、修路一代代公路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了玉门公路从“土化”到“石化”再到“油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玉门公路发展的辉煌历程。如今的路,已成为了玉门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也成为了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玉门市公路总里程仅仅有公里。年玉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68公里,较改革开放之初整整翻了6倍,农村公路的通畅率达到了%,真正实现了“公路到门口、客运到村口”。

玉门天气预报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