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济宁学院\NAA中心联合项目

JointprojectofInstituteofAnthropologyRenminUniversityofChina,JiningUniversity,NAACenter

前言

新金石本次论坛活动,延续了几个方面。一是,NAA中心去年在杭州静逸美术馆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讨论,题为“书法空间与身体衍生”。讨论的面向主要有两个:“书法的观看与身体空间的衍生”和“传统文人书法的训练与身体的关系”。二是,NAA中心去年在响堂山做的一次对话,讨论的主题是“信仰空间的生成"。讨论的纬度主要放在“佛经的可视空间与信仰的关系”上。三是,NAA中心去年组织的一场田野访碑活动。学者张强、王子东先生在枣庄卓山新发现的僧安道壹书刊。张强先生从“艺术家”的视角,不仅对新发现僧安书刊进行了辨伪,还展开了“观念考古”。周松林先生则以视觉人类学的思想方法对这一“刻奉神灵”的“书法”进行了论述,进而反思传统书学考古把“风格”作为评判依据的局限性。卓山访碑结束,张强先生建议成立“新金石学研究所”。赵旭东先生则对“新”做了阐释,他认为金石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学问”,它是开放的,与当代学科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新金石学”不是“反叛”,而是“开放”“包容”……,吸收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为更多的学科提供可能性,哪怕是激活(甚至部分的)传统等等。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济宁学院的主持下,新金石学研究所在济宁·曲阜成立。年9月,新金石学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场“金石学与当代艺术”跨科类实验展“‘物’的生长”。年0月,新金石学研究所成立“书法的田野、实验及现场”工作坊。也就是说,新金石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面向包括:跨科类田野工作、面向现当代艺术实验展、跨学科学术论坛等。所以,不论在各类学科的思想方法,还是共同的研究资料,以及古典、现代、当代的艺术形式上,其目的都是抱以包容的态度,推动传统金石学的生长。在以往数次田野的基础上,这次论坛(“书法的田野、实验及现场”)的田野工作地域上与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依然覆盖了枣庄、济宁、泰安等僧安道壹刻经摩崖地区,希望不断持续地深入。总结过往数次田野工作,我们提出了几个开放性论题,面向如下:第一,文字信仰的视觉文本转变。北周(~58)“二武灭佛”,僧安道壹及众僧侣为保护和传承佛法,开始改变由书经传播的传统方式,将佛经刻在高山之上,所谓的“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指的就是僧安道壹在山石上书刊的方式。第二,僧安道壹书刊在山东“济宁·曲阜·泰安”这块儒家精神圣地,存迹最多。僧安道壹及其团队所刻经文,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四山、汶上水牛山等,河北响堂山、中皇山等,河南鳖盖山等。济宁邹城铁山刻经中,铁山摩崖刻经南北纵66.2米,东西横6.4米,总面积平方米。泰安二洪顶刻经分南北两处,达余平方米,字。——在地域文化上存在复杂性,同时意味着研究的生长性。第三,文字巨大,非日常之阅读,超出一般人视觉之体验。洪顶山的“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僧安道壹的书刊字大如斗,气势恢宏。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大字,此为极则”,以及其自言:“清跨羲诞,妙越英繇”,毫不为过。第四,摩崖石刻是传统金石学研究的对象,到了清代随着碑学的兴盛,僧安道壹被纳入了书法的叙事。而如今,多学科的介入,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有助于还原和深入僧安道壹“现象”,更有利于传统金石学乃至碑学的新生长。第五,传统文化艺术的转化及介入当代生活,艺术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尤其中国的当代艺术,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尝试深入当代人的生活与本土传统精神的沟通。那么,对于艺术家而言重要的课题就是生长艺术形式、艺术思想方法——从传统中转化,已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常态化。僧安道壹书刊佛经,将“刻山”的行为与大自然、民间信仰等融合,同时躲避政治劫难的转移方式、视觉文本的转化方法等等,都会给现当代艺术提供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与存在体验。第六,与当代艺术界一样,现在的思想哲学界,以及人类学的研究,越来越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