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老君庙景象。很早以前,玉门油矿一直被称作老君庙油矿。 50-60年代的石油会战,机械化比较落后,基本采取的是人海战术,当时全国各行各业企业生产劳作都很相似。 白杨河油矿会战,时任贝乌五队队长的王进喜。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玉门油矿就好比老母鸡,孵化出一个又一个的大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会战。这些地窝子住宅房修建的非常精妙、实用,充分体现了当时石油大军的聪明智慧。 80年代开发中的塔里木油田。 辽河油田会战的工作场面。那是一个人拉肩扛的伟大时代,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当时的会战总指挥王涛,年6月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年12月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书记。 熟悉的野营房,熟悉的灯罩,一切都深深埋藏在记忆里....... 中国石油钻井之母--吐哈钻井公司,当年王进喜就是从这个大学校走向大庆的,去年夏天他儿子还专程来这里参观考察,这是现在的公司会议室。 先进人物年年层出不穷,光荣传统代代发扬光大。 会战时期的吐哈油田鄯善区块。 玉门老局长黄树德坐镇动员台参一井开钻。 局长赵熙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台参一喷油 当时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动用所有运输力量,把吐哈原油拉回玉门炼油厂。吐哈出油了,玉门人采油玉门人炼。运输处二车队的解放大部分改装成油罐车,国道线上排起长长的拉油车队,场面十分壮观。炼油厂东门外的卸油车队一直排到了三三区电影院。拉油的驾驶员们为了多挣点钱,经常都是高负荷疲劳驾车,非常辛苦。 当年家里哪怕有一人参加会战归来,全家喜悦!这里是运输处旱冰场旁边那栋住宅楼。我当时刚从新疆回来休假,母亲正在伙房里切肉。 吐哈会战之初,整个鄯善县城就一家简陋的汉餐揪面片馆,没有一条泊油路。当时夏天那个热啊!蚊子能把人吃了。混的明白的还有个电风扇吹,什么都没有只好使劲用扇子扇,越扇越热。水龙头跟前经常是挤满了淘毛巾的员工。 吐哈会战期间,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小五十铃。一般蓝色和白色的比较多,在日本属于农用车系列。当时玉门——鄯善路况非常差,这个车后桥又是单轮的,上井、跑长途特别颠。尽管如此,在当时也比国产卡车性能强多了。越野车基本以北京为主,沙漠王后来才慢慢普及。 今日的四星级西游酒店。 前人立起杆子,我们永远跟着走,今天的我们依然在戈壁大荒原上默默奉献着青春。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长期不能回家,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心理疾病。忘记了妻儿长什么样成为了家常便饭,回家休假时间一长反而还不习惯了。 井队搬家,老式野营房。 野外送饭场面,看到这个保温桶感到十分亲切。80年代在妖魔山下挖了几天炮坑,中午那顿红烧肉真香,尽管碗里一块瘦肉也没有,最后还是吃了个精光。 炼油厂职工西河坝春游。当时玉门局倒班的单位很多,炼油、水电、采油、锅炉工等,经常没事就打电话喧荒,有一次在朋友值班室打赌电话里泡妞,看谁打电话时间长,结果一位朋友打到石油分站,和一个陌生小姑娘直接喧到了天亮。呵呵,还是有高手啊。 这张技校毕业照很经典,那个年代戴黄军帽留下的彩照很少。呵呵,照片里还有穿将官呢上衣的,在当时很牛啊! 玉门油城留下了我们的青春记忆,那份美好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那个年代,皮夹克保持了很久的时尚。 当年的花灯一条街,玉门油城曾经是何等繁荣?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 太阳一落山,酒鬼酒鬼就翻天。看着这张地图,回忆一下你都在哪喝过酒?呵呵,中坪、南坪那一块去哪了? 一组怀旧小吃 这个皮冻,我喜欢盛在大碗里用勺子吃,否则不过瘾。 张掖臊子面,玉门人仿制的最地道。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油糕这东西最容易烫嘴...... 过去几乎每个单位生活区都有让皮子摊位和车车,现在大家在一起聊起来还在抬杠,我们家旁边那个让皮子多好多好....... 当年我们正年轻,可惜张扬的还是太少太少....... 从中原油田归来的发小留念合影,我们自小在东湖农场长大。 93年的运输处工会俱乐部,那时候各个单位录像带都很多。 那个年代玉门家庭居室关键词:自来水、转角沙发、玻璃茶几、丽宝地、大彩电、组合柜、双缸洗衣机...... 玉门一中,不知培养出了多少玉门优秀儿女?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