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元散曲,文人情感与市井娱乐相融合的艺术产物。内容丰富,代表作品繁多,极具音乐性的同时彰显表演风格。元代独特的自由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瑰宝,散曲、杂剧、小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显现元代人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首散曲,道尽市井生活百态,文人墨客争先拿出自己的作品,想要在时代的洪流中占据自己的一方天地。雅俗共赏是他们作品的整体特征,元散曲到底“雅”在哪里?“俗”在哪里?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浅析元代散曲,探寻其中雅俗隐逸的风格!

一、近来文士绝嚣张,雅俗未分妄自襮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对散曲造语中曾提出“乐府小令两途。乐府语可入小令,小令语不可入乐府。”

元人之所以将散曲称为“乐府”,一部分就是其雅化的趋势,元代散曲作家借用对偶、用典、排比等传统诗词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文雅的特点,可以说是元代文化的一股清雅之风。

对偶句式是古人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方法,骈文的出现多是借助对偶的方法,为了彰显诗句的规整性与韵律感,大部分的作家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乐府语与对偶的完美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婉约美,凸显语言的深刻韵味以及高级文化档次。

钟嗣成的《录鬼簿》中写道“其乐章兼出一二,俱有骈丽之句云。”

元散曲乐府语中展现文雅华美的内容大多包括两个方面,诗词语言与诗意语言,虽然表现的不明显,但从元初期就一直存在于散曲之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诗词语言就是散曲中一些效仿诗句的句子,工整端雅,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庾吉甫《商角调黄莺儿》中“彩射龙光,云埋铁柱。迷津烟暗,渡水平湖。高士词堂,旌阳殿宇。洪恩路,竊花无数。”诗词典故与对偶的连续使用,让整篇看起来极为规整,彰显诗的意蕴,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语言绮丽不俗。

诗化语言就是将诗中的意境贯穿于散曲之中,不再只是表面形式重要,内在意蕴更重要,只为体现宽阔典雅的风格与深刻的意境。像之前的诗句中表达思念的意象秋天、大雁、柳树等都可以运用到散曲中,同样寄托散曲作家的相思之意。

除了彰显文雅的乐府语之外,对偶的修辞手法是元散曲文化中的典型元素之一。它的音乐美感、对称结构、成双的句式,抒情达意的功能、韵律节奏的美感等让散曲从格式到内容上完美雅化。

独具特色的音乐美感,是对偶句式将其“一韵到底”作出的巨大改变,句句用韵,平仄对称,使用多组对偶,韵脚保持灵活性,才能让读者朗朗上口感兴趣,不像之前的正统散曲,韵脚完全一致,只具备单调性,或许听众也不愿听到单一乏味的句调。

它的对称、自然成双的结构,令散曲整体处于平衡的状态,这一点不仅仅考虑到了元曲自身的美感,还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不偏不倚,自然成双,是士人常用的技巧之一。

《文心雕龙·丽辞》中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更能体现他们的感情特质,有的人将自然景观与个人体验连接在一起,有的人则是将不同时空的事物统一排列,而有的则是根据时间序列列举事情的发展过程,多样化的特点需要诗人熟练的整合能力。

张可久中“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就是不同时空不同景物的例子,从霸王别姬,到赤壁之战,再到班超从戎,三者处于不同的时空,本应该毫无关系,作家却将他们以对偶的形式放在一起,瞬间将时空感拉大,经历岁月的洗礼,才能悟出自己的人生感受。

用典也是散曲创作中使用的典型修辞手法之一,相比于对偶格式上的限制,用典更多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散曲作家往往通过对典故的赞赏或者批判表现自己的想法,也被称为“意浅”。

他们所使用的典故多是市民常听的事件,像是张生与莺莺的男女相爱、孟浩然的雪中受困、楚灵均的遭馋贬谪等都是百姓听说过的故事,这样他们的散曲才会被世人所接受。

另一方面将典故加到自己的曲中更能彰显文化内涵,让诗歌显得饱和、精致与含蓄,只为增加韵味感。

朱庭玉中“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作者代入“红叶题诗”的悲伤典故,却反其道而行之,添上了豪爽的意味,让整个句子看起来富有蓬勃的生命力。

开放式的结尾艺术是散曲作家常用的形式之一,以情结尾与以景结尾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在描述景物或者表达感情的时候戛然而止,像写作文一样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这种未完成性的作品更具开放性。

作家的“留白”让散曲更具审美张力,戏剧话的转变吸引读者注意力,戛然而止的结尾引出读者的想象,像戏剧一样让整体看起来更加生动。相比于作家直接写出结局,这样的表现手法需要人自行领悟去填补文章的后续,独具趣味性。

王和卿的“鸡儿啼,月儿西,偷情方暂出罗帏。兢兢业业心儿里,谁知又被人拿起,含羞忍耻。”看似完整的结局,其实是在这件事的某一瞬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遐想。

能够将散曲中的雅文化突出出来,从内容到格式缺一不可,然而这种常见的艺术手法不也是从侧面展现元代对儒生的重视,尽管一些人被迫从俗,但是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雅人的身份。

二、雅俗居然别,仙凡迥不侔

与雅相对应的就是俗,元代散曲具备雅俗一体的特点,既然前面我们讲了散曲中雅文化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元代散曲“俗”在哪里?

元散曲推崇“以俗为美”,主要内容还是社会民俗,包括时令曲、节序曲、宴饮曲等典型题材,其他还包括寿辰、游艺、记游等小部分的特征,体现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时令曲包括月令、春夏秋冬四季等题材,内容主要解释这些时令的典型特征,只是起叙述的作用。月令曲是写十二个月的散曲,记载着人们每一个月的活动与生活习俗。

《十二月》中“头懒抬,眼慵开,花酒偶然都到来,酒浮香,花放彩。小玉前来,试演迎仙客”。

这一句中就是记录着第十二月的生活风俗。

四季曲也就是描写四季的散曲,有的作家是将四季全部放到曲子中,而有的人则是单独写一个季节,每一季节还有不同的季节内容,可分成多个小部分。

节序曲是学者们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工具,因为其中包含了传统节日中的诸多意象,出现了许多歌咏上巳、七夕、中秋等重要节日的作品,其中还包含节日的特殊活动,还增添了宴乐、游艺的新的内容。

主要的节日包括元日、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七夕等,汤式的《元日朝贺》就描写了元旦之际文武百官朝贺的隆重场面,还诉说了百官们穿的衣服,宴会上乐舞宴饮等。

清明寒食的节日,元散曲中主要描写了它主要的三种风俗活动,祭祖扫墓、踏青插柳与放纸鸢、荡秋千,将这些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七夕曲,描写汉族传统节日的曲子,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以少女为主,悬挂鹊桥图、斗巧等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也被称为乞巧节,元散曲中描写七夕的句子非常多,他们大多数描述乞巧节的某一各方面。从而展开诉说。

王举之的《七夕》“鹊桥横低蘸银河,莺帐飞香,凤擎凌波。两意绸缪,一宵恩爱,万古蹉跎。剖犬牙瓜分玉果,吐蛛丝巧在银盒。良夜无多,今夜欢娱,明夜如何。”

第三个体现民俗文化的典型题材就是宴饮曲,不管是时令曲还是节序曲,其中少不了的就是人们相聚一起的场面,不管遇见什么事或者什么节日,古人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宴会,所以是重要的民俗意象,有关宴饮的散曲主要包括酒曲与茶曲。

在古代诸多传统作品中少不了酒文化的存在,各朝各代都有写酒的传统,汉代曹操的《短歌行》,唐朝李白的《月下独酌》等都有酒的影子,甚至在元散曲中写酒的内容就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二。正是因为元代酒文化的盛行,才会在散曲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酒品或者酒类活动。

“元代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地区居民,以饮用粮食酒为主,其次是果实酒。蒙古族原来饮马奶酒,后来兼饮马奶、果实葡萄和粮食酒。”

饮茶也是元代文人重要的民俗活动,他们对于饮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上至宫廷下至诗人都有饮茶的喜好,散曲中也多了描述茶的内容,不仅在茶的种类上加以更新,在制茶、饮茶等方面都有所描述,可以说他们将爱茶贯彻到底。

不管是怎样的内容题材,民俗文化中也彰显了雅的内容,可以说元代散曲中的雅俗为一体,共现元代文化的特色。

三、吟罢欲断相逢处,恐是孤山隐逸人

除了那些代表雅俗的文化内容之外,元代散曲还多出了一类特殊的内容,那便是隐逸作品的出现,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加贴切,由于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才会出现宁愿走入山林,也不走进朝堂的隐逸之作。隐逸作品以卢挚、马致远、贯元石、汪元亨等人为代表。

卢挚的诗词文章以清新自然为主,题材广泛,怀古、恋情等都有,就如学者所说“疏斋之词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之所以写隐逸的诗作,一部分是因为对陶渊明极为推崇,另一部分则是济世救民思想无法实现的愤懑,相互矛盾中只能通过乐隐调节心情。

卢挚“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茶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事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马致远,耳熟能闻的名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共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繁多,质量高,在散曲作家中占据一定地位,《东篱乐府》体现他所作散曲的质的飞越。前期的他对功名颇为在意,写的多是欢快之调,然而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让他的散曲充满了悲凉色彩。

既已人过中年,对世间万物看得透彻,才使他慢慢走向归隐田园生活。

贯云石的作品虽也有对隐逸生活美好的感叹,但依旧少不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至如殊视轩冕,高蹈物表,居之弗疑,行之若素,泊然以终身,此山林之士所难能。斯人品之高,岂可浅近量哉!”

避世题材与叹世题材相结合,相比于之前的作品以怀才不遇为主,他的作品大多写政治黑暗的内容,本就身居高位,不愿在宦海沉浮才会选择归隐山林,才真正超脱世俗名利,向往自由的生活。

汪元亨没有生活在繁荣的时代,元末生活动荡不安,他的散曲作品厌世色彩极浓,曾作《斑竹记》、《桃园洞》等杂剧,散曲描述归隐的就有八十首,描述社会现实已经不是他的目的,警世喻言才是他的最终想法。他的作品充满着愤世、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警世》“憎苍蝇竞血,恶黑蚁争穴。激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老先生去也”。

“苍蝇竞血”、“黑蚁争穴”,多少人为功名利禄拼得你死我活。作者对其极为排斥。“老先生去也”又是多么潇洒,当机立断,没有一点儿留恋。

或许把“隐逸”看做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也不为过,正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就了一系列典型的作品。

四、结语

一曲终了,听元代散曲,看雅俗共赏,体会隐逸人生。或许多加分析散曲的艺术风格,才能真正了解元代的复杂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第页。

《录鬼簿》,钟嗣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文心雕龙》,刘勰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年。

《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学评论》,年。

《全元散曲》,隋树森撰,中华书局,年,第页。

《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47页。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