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来自上海的小学生黄嘉晨经过大浪淘沙,不仅晋级决赛,还直接进入到最后的擂主争夺赛段。 日前,在钟书阁徐汇绿地缤纷城店举行的新一期“汇讲坛”上,面对《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作者刘统、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服务队负责人周晔、全国无障碍电影发起人韩颖等嘉宾,小嘉晨以超乎年龄的自信和沉稳,讲述了自己对古诗词和中华文化的认知。 右起周晔、韩颖、黄嘉晨、刘统 收回答题板时最不舍 黄嘉晨目前就读于徐汇区盛大花园小学四年级,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年仅10岁的他凭借从容不迫、大气豁达的表现获得高人气。在大浪淘沙环节,他成为少年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用时最短的选手,并在最后的两两对决个人追逐赛中,战胜对手走上擂主争夺的赛场。 两岁就能背诵超百首古诗,10岁时诗词储备量就接近五百首,黄嘉晨说,自己对古诗词最初的启蒙并不特殊,就是来源于母亲买回家的一些唐诗启蒙卡片。 但有一点他又和别的小朋友不同。“我对其中带有配画的唐诗爱不释手,每天睡前妈妈为我读古诗时,我一边听着诗词,一边看着生动的图画,就不自觉地会一遍遍朗读,慢慢进入梦乡。” 起初,只有2岁的小嘉晨面对父母的镜头背诵古诗,一首柳宗元的《江雪》念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发音口齿尚不清晰,只有母亲才能听懂。参加汇讲坛的前两天,他又看了遍儿时录制的这个视频,“觉得很好玩。” 渐渐地,小嘉晨的诗词储备量从一开始的十几首、五十首,到现在的四五百首。《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一到第五季,他都是忠实观众,每一集都会端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反复收看。 终于到了年,当年11月,黄嘉晨通过海选,成功地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一名百人团选手,前往北京参与了整整25天的节目录制。 “录节目其实挺累的,每天都要录到凌晨两三点。”黄嘉晨说。但他也同百人团中的选手结下了深厚情谊。“大家都是热爱诗词、热爱中华文化之人,在录制完回程的车上都意犹未尽,经常玩一些关于诗词的游戏。” 节目结束,让黄嘉晨感到不舍的并非与最后的擂主宝座失之交臂,反而是答题用的平板电脑被收回的那一刻。“我其实对自己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 黄嘉晨 “诗配画”画出古诗词 探讨黄嘉晨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意义其实不大,因为小黄同学“本尊”是这么说的:“我背古诗,不是爸爸妈妈强迫的,也不靠死记硬背,真的是靠我的兴趣。” 他的兴趣还并不仅限于古诗词。在幼儿园中班、大班时期,小嘉晨就显示出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还未上小学,他就能较为准确地画出世界地图,几乎所有大洲、国家、首都和国旗他都知晓。年,他还登上了东方卫视颇为知名的节目“潮童天下”,那一期节目的主题就是“国旗知多少”。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好都挺支持的……我觉得我应该属于‘散养型’吧。”黄嘉晨说。 进入小学后,“散养”长大的黄嘉晨结合课堂所学,开始更频繁地将“诗配画”用于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中。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诗句时,黄嘉晨就把这一写景的诗词想象成一幅古画。画面中,一缕柔和的月光透过松枝映照在大地,潺潺的溪水在山石间流动。 黄嘉晨画的王昌龄《从军行》 演讲现场,黄嘉晨还带来两幅他根据古诗词所作的绘画。一张画的是边塞诗,有嘉宾猜测画的是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有人猜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案非常接近,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画面中骑在马背上飞驰的将士,画的正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诗人所要表达的豪情壮志。 另一首充满山水田园春色的作品,画的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左边的景物因为要体现出田家,肯定不会画高楼宫殿,就画了几间农舍。” “‘青山郭外斜’的这个‘郭’,是城墙的意思,我就在这里画了跟刚才玉门关类似的围墙。”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老朋友开着窗户,在宽敞的屋子里喝酒,所以就没有画窗户,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这两个人在对饮。” 听到黄嘉晨这番讲解,现场有上海观众情不自禁地感叹,“清清桑桑(太清楚了)!” 黄嘉晨画的孟浩然《过故人庄》 看展览,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