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陇上百村纪事

何玉新:最忆阳关唱

在敦煌西北约70公里的库穆塔格大沙漠上,有一个绿色的小岛坐落在茫茫沙海中,这就是地处偏远的敦煌市阳关镇二墩村。二墩村是甘肃省最西端的一个村子,从二墩村向西越过库穆塔格大沙漠就是新疆的罗布泊,从这个村子向南25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阳关,往北直行30公里,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玉门关,二墩村就处在这两座历史名关之间。别看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它可是敦煌葡萄种植的起源地,也是现在全省闻名的富裕村庄。

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漠的不毛之地,年盛夏,一支由名热血青年组成的南湖乡垦荒队开进了二墩的戈壁滩上扎下了营寨。他们挥舞铁锹、镐头,以震憾旷野的气魄,奏响了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凯歌。从此,在二墩这块处女地上,沉寂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时,担任这支垦荒队队长的就是年仅27岁的共产党员吴彩华。在荒漠劳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房屋,土坡上挖个洞,便成为他们的穴居。从20公里外人背车拉运来的饮水十分珍贵,就连下面所剩的汤他们也要一勺一勺地平均分配。偶然有打柴的马车路过,一些渴极的人便会像发现新大陆般蜂拥过去,侥幸能讨到一口水、一块冰便会成为令他们回味几天的乐视。干涩而肆虐的风,常常把他们新打的地埂一夜间夷为平地。

尽管如此,吴彩华还是和他的伙伴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在经历了上千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之后,在承受了无数次寒风酷暑的洗礼之后,一条长达25公里的渠道终于龙游瀚海般地从南湖的水沟延伸到了这里,一片多公亩的农田星罗棋布地镶嵌在了浩瀚的沙漠之上。于是,二墩这块荒无人烟的地方,逐渐显露出它的生机。

为了进一步开发二墩,年南湖乡动员全乡32户农民到二墩安家落户,吴彩华又成为开路先锋和群众的领头雁。

沙漠中的二墩,地处中国第九大沙漠库穆塔格沙漠边缘,是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这里的年降水量仅为38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多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沙漠上风沙大,沙尘暴天气多。风速年平均1.8米/秒,5米/秒的起沙风年平均78天,沙尘暴年平均8至17天。

一片荒漠,何以生存,唯有树木可以遮挡风沙,涵养水土。要想在荒漠中的二墩站住脚,植树固沙是首要任务。每年春天,栽树就成了二墩的头等大事。吴彩华组织村民在田边地头、村边的风沙口上不断地栽植白杨、红柳。40多年来,二墩人已养成了这样一种栽树习惯,每年不栽几棵树,心里总觉得像缺了什么似的。20多年来,二墩人栽植各类树木多万棵,形成了村内以高大杨木为主干,村边以低矮灌木为屏蔽的防风固沙林网。在戈壁滩上开拓出了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新绿洲。从远处看,二墩像一叶绿色的小舟颠簸在茫茫沙海上,那么渺小脆弱,那么微不足道,好像随时都会被沙漠风暴吞没。

气温高,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如何发展,在沙漠中站住了脚的二墩人在苦苦地思索探寻。种粮食,仅能解决温饱;栽树木,只能防风固沙,解决生存的基本条件。吴彩华几次去库穆塔格沙漠那边的新疆吐鲁番参观考察。二墩的土地、气候条件与吐鲁番极为相似:日照时间长,气温高,光热资源丰富,土地是沙质土地,适宜栽植喜热喜沙的葡萄。吴彩华从吐鲁番规模种植优质葡萄得到启示,开始在二墩大规模种植葡萄。年开始吴彩华带领群众栽植葡萄亩,敦煌的种植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发展的路子找到了,劣势一下子变成了优势。经过试验,二墩葡萄的品质明显高于敦煌绿洲的其它村镇,完全可与新疆吐鲁番的相媲美,而且比其它地方提早半个月成熟。到现在二墩村80%的土地都变成了葡萄园。这一下,沙漠深处荒凉冷僻,无人原来的二墩可热闹了。每年夏秋之时,通往二墩的沙漠上拉葡萄的汽车络绎不绝,村里商贩云集,争相收购葡萄,运往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兰州等大中城市。甚至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客商将二墩的葡萄运到新疆或其它地方,冒充吐鲁番的葡萄销售。

葡萄树成了二墩的摇钱树,二墩成了敦煌农村的首富村,二墩村建起了自己的葡萄基地,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盆宝地,许多外乡人争相涌入二墩村安家落户,现已有多人,这里已建设成一个由中央、省、地财政支持的亩葡萄基地。全村的人口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土地的面积也翻了一番。到年村总收入已达到.4万元,亩均收入元,人均纯收入元。二墩的农民也由此奔上了小康路,户均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以上,收成好的人家一年可收入几十万元。全村每个农户家都买了拖拉机,有多半农户还买了汽车,装上了无线电话,还有十几户人家到城里买了商品房。村里通了电,通了路,有线电视也早已通到了各家各户。

由于二墩村所在的甘肃敦煌南湖乡地处库穆塔格大沙漠的边缘,四周被戈壁沙漠环抱,境内耕地全为沙壤土,靠5股泉水自流灌溉,年降水量仅40mm左右,年日照时数约小时。阳光充足,降水量小,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耕地均为沙土地,为发展葡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病虫害非常少,葡萄果实的干物质积累多,生态条件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鲜食优质葡萄。

所以,敦煌市南湖乡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借鉴二墩村吴彩华发展葡萄种植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当地农民年初冬开始从新疆吐鲁番引进葡萄藤条育苗,年,当地大面积栽种葡萄,希望改变种植结构,但好多农民不太接受,缺技术不说,修枝管理也嫌麻烦,“万事开头难”,南湖的葡萄虽然口味好,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知名度,出现了颗粒小、商品性差和销路不畅等问题,再加上前期投资大,见效慢等风险,广大农户栽了又挖,挖了又栽,一直持观望态度,所以10多年里葡萄种植没有多大起色。整个上世纪80年代,南湖的葡萄产业并未形成气候。

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南湖的葡萄产业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在乡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扶持下,一些农户自发地去新疆学习葡萄膨大技术。还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农户“勇向潮头立”,他们不是去找市长而是去找市场,并成功招引了北京、四川、湖北等一批水果商来此收购葡萄。销路问题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就消除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被点燃了,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爆发。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定植幼苗,打绑桩,绷钢丝,修晾房……几年之间,南湖大地处处架材林立,绿意葱茏,“万亩葡萄基地”已初具规模,甚至连多风、炎热的小气候都改善了。

葡萄产业发展初期,群众中出现畏难思想,南湖乡一方面邀请省、市葡萄种植专家来南湖举办讲座,讲技术,讲市场,讲国内、国际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讲本地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和前景,并制定出台了补助苗木款、统供应苗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积极种植葡萄。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浙江、四川、广东等市场经济运行好的地方,学习他们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让党员、干部先干起来,并反复为群众算账,引导群众认识葡萄产业的发展前景。

在葡萄基地建设过程中,吴彩华、马丰荣、段海忠、何正武等一批党员村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定植葡萄,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种植葡萄的热情高涨,从年到2年短短的六年时间,全乡葡萄面积从亩猛增到了1.万亩,翻了一番多,真正形成了“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经营格局。截至2年7月,南湖乡葡萄种植面积已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9%以上,成为全省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果品远销四川、重庆、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2年,全乡经济总收人达到.92万元,其中葡萄收入.3万元,户均2万元,衣民人均纯收人达到了元,成为敦煌市的首高乡。

在抓好葡萄基地建设的同时,南湖乡从打通销售渠道入手,带领群众搞活葡萄流通。乡上一方面发布网上相商信息,召开葡萄促销推介会,参加“天交会”和“国家绿色食品研讨会”等节会,开展经贸拾谈、招商引资,积极宣传南期乡葡萄;另一方面,把一都分党员干部推向市场,积极鼓励村、组党员干部参与葡有流通,走出去了解市场行情,与各省市水果市场建立联系,引进新客商,参与到南湖乡葡萄流通中来。在几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村干部白永忠、尤志林、李锋等一批党员干都成为流通能人,他们在流通过程中与客商、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充当中介经纪人,为双方提供便利,实现了客商、农户、中介经纪人“三赢”。截至3年,全乡从事葡萄流通工作的人员达75名.其中村组干部和党员就达51名,占总数的68%,年销售量在10万斤以上的运销户达42名,真正成为葡萄营销领城的“中流砥柱”。

3年,酒泉市调整农业结构的力度逐步加大,要求依托实际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南湖乡也改名为阳关镇,镇上成立了专业葡萄协会来指导农民种植葡萄,从提升葡萄市场竞争力人手,后来逐渐形成了“党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全镇5个村就是5个分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分会把葡萄种植、销售、管理都统一起来,实行标准化种植,每亩株,株距一致,既可控制产量,更可控制质量。在统一种植的基础上,协会又在镇里建立了销售大厅,采购客商先把钱打到协会账户上,再由经纪人领着客商到农户家里交易,交易完后到销售大厅办理手续,协会负责产品检验检疫,农户直接到协会取钱。

这种葡萄销售的“阳关模式”,既保障了农户的经济利益,也保障了客商的权益。同时,协会还负责制定指导价、联系销售市场,农户只要按统一标准种植葡萄就行。合作社的成长推动了龙头企业与特色农业的联结,使特色农业产业链由种植向加工延伸,促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几年下来,阳关镇农民都加入了协会,“阳关葡萄沟”的声名也越传越远。

靠种葡萄走上富裕路的阳关人民抓住时机大搞美丽乡村建设:建葡萄长廊,修葡萄鉴赏采摘园,改造特色民居,田园风光引无数游人竞折腰。截止年阳关镇建成农家园8家,建成20个葡萄采摘园,修建葡萄销售观光亭6个,日销售葡萄收益达元左右,每年接待各类游客2万余人次。随着现代人对健康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原始的田园风光和环保的绿色水果大受追捧,阳关葡萄沟每年涌入大量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阳关镇被人们美誉为敦煌阳关葡萄沟景区,成为敦煌和丝路旅游的又一展示窗口。

特色产业鼓足了阳关镇农民的钱包,富裕起来的农民修建小康住宅,购买小轿车已成为时尚。年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更使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门前的渠沟沿栽上了仿古的围栏,渠里则载满了香花槐树,青瓦白墙上则贴上了汉唐风格的浮雕……当你驱车驶进阳关镇,一股清凉扑面而来,路两边整齐的葡萄地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同时,旅游观光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促农增收的新格局。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机遇,阳关镇政府也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幸福上打造新亮点,努力将阳关镇打造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镇、文化旅游名城的后花园和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阳关。

今天靠葡萄腰包鼓起来的阳关镇广大农民朋友们胆气也豪壮了,开始追求起生活质量……每年十月底,等葡萄全部“入土为安”后,辛苦了半年的阳关人纷纷揣着票子去当“城里人”,全家在城里定居,在城里消遣,有的去海南、北京旅游,或去跳广场舞;年轻人则有的利用农闲时间自愿参加“职业农民培训”,有的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葡萄干……“财大气粗”的阳关农民惹得敦煌其他乡镇的人们羡慕不已……尤其是近几年敦煌市连续举办了几届“葡萄节”和“文化博览会”,更使得“阳关”牌葡萄蜚声海内外,为阳关葡萄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