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年第4期

玉崇拜在东方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年的兴隆洼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象征;金崇拜在西方亦可追溯到近年前,是西方文化的标志。年前东亚地区玉文化十分发达,被称为玉器时代;与此同时西亚及其附近地区金器数以万计,可称黄金时代。夏代开始出现金器,标志着西方青铜游牧文化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进入碰撞与融合的新时代。

进入东亚的金器不仅有耳环、鼻环、臂钏、戒指、发钗、带钩、金项饰等人身装饰品,与玉玦、玉镯、玉韘、玉簪、玉带、玉组佩争奇斗妍;而且有各种用品如金杯、金印、金币、金剑鞘、金权杖,相应地出现了玉卮、玉玺、玉贝、玉剑具和玉杖头。商代之前流行玉帛之礼,周代以后出现了金与丝织成的金锦。金缕玉衣和金书玉册象征着东西文化的独特结晶。

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亚的金文化与东亚固有的玉崇拜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双重象征。昆仑山下盛产和田玉,体如凝脂、温润光洁、贵重超群。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丝绸之路上有多处玉门关与金关,玉石与金属一直是丝路上流通的主要物质。金狭义指黄金,广义指金属,可包括金、银、铜和铁;玉狭义指软玉或真玉,广义指美石,可包括绿松石、青金石、水晶和玛瑙。本文扼要论述丝绸之路上金与玉文化及互动关系,阐明丝绸之路的由来和意义。

一、玉崇拜与玉石之路

东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盛行玉崇拜,红山、良渚、齐家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三座高峰。制作玉器既可以就地取材,玉材亦有可能来自远方。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确实已有交通,有人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亦有人称之为玉石之路或青铜之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珠宝学家近山晶就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并行的玉石之路。年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多件玉器,大多是软玉,不少人联想到了新疆和田玉。年臧振发表《玉石之路初探》,明确提出了“玉石之路”概念,大胆地将良渚、石峡文化玉器与西域联系起来;认为开通玉石之路的可能就是以玉为兵的黄帝族;同时宣称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年张如柏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进行了探讨,提出游牧在昆仑—祁连一带的月氏、塞人和羌人在玉石之路上起了关键作用。年巫新华结合考古学和地理学对“玉石之路”进行了溯源。王仁湘将彩陶西进与玉石东来结合探索前丝绸之路。早在年杨伯达就注意到了玉石之路的存在。年他对玉石之路网络进行了重新勾画:从和田向东的“玉石之路”改称“昆山玉路”,距今年前后东北、东南和北方玉文化区分别形成了夷玉、越玉、鬼玉之路,夏、商、周三代又有“贡玉之路”,相互交流而形成玉石之路网络。

干福熹等综合利用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判明了河南出土新石器时代至东周90余件玉器的质地,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河南透闪石型玉器很少而绿松石占绝大多数,商代开始透闪石激增并占据主体地位。他们将玻璃和玉石之路结合探讨先秦硅酸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认为透闪石可能来自昆仑山脉,而绿松石有可能来自更远的中亚或西亚。法国ThierryZarcone亦发表专论肯定“玉石之路”的存在和作用。俄罗斯考古学家库兹美娜系统研究了丝绸之路史前史;科米萨罗夫对俄罗斯考古学家发现的玉器进行梳理,特别指出塞伊玛-图宾诺文化中流行玉环。叶舒宪主编《玉成中国》总结了玉石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探讨了玉兵文化。有关玉石之路的具体途径正在探索之中,而开通时间亦存在广泛争议。

沿史前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不止是和田玉,还有玛瑙、绿松石和少量青金石、天河石和水晶。玛瑙古称“赤玉”或“琼”。公元前纪的印度河和两河流域流行蚀花肉红石髓珠,该类饰物及其制造技术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赵德云全面收集汉代及以前考古资料,分析中国出土蚀花肉红石髓珠的类型,探究它们的来源及传播途径。“肉红石髓”又称“红玉髓”或“光玉髓”,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属于玉髓(Chalcedony)类矿物。肉红石髓本为世界各地常见的玉石品种,但蚀花肉红石髓珠(EtchedCarnelianBeads)常见于公元前年印度河谷哈拉帕和两河流域乌尔王墓。中国出土的玻璃仿制品及蚀花肉红石髓珠对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制造产生了影响。

图1红色算盘玛瑙珠子出现的地域和时间示意图

所谓西周玛瑙非常稀罕,最早见于西北齐家文化遗址或齐家文化层,亦见于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殷墟遗址,东周仍流行。同德宗日遗址清理墓葬座、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多件;其中齐家文化层有47粒红玛瑙珠。大何庄遗址发现的一大批遗存中有红玛瑙珠2件,出自上层(遗址第2层)小孩墓M69中。互助总寨墓地清理10座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5件红玛瑙珠。新疆和甘青地区的红玛瑙珠可以往西追溯到西亚和印度河流域而作为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核心内容之一的金属饰品,也明显受到欧亚草原文化因素的影响。新疆和甘青地区的佩戴多彩珠管和金属饰件的装饰风尚,其根源可能都与欧亚草原地区偏好艳丽璀灿的身体装饰有关。

韩城芮国梁带村遗址、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等处都有发现。串饰主要分项饰、腰饰、腕饰;多有玉璜、束绢佩、盾形佩、兽面纹凤鸟纹梯形牌以及各种圆雕小动物蝉、蛹、鸟、龟等精致小雕件组串而成。这些红玛瑙珠和动物塑像等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表明周代中国与内亚有了深入的文化交流。西周串饰组佩中,红色玛瑙珠和蓝色费昂思珠是当时礼乐制度完备时期的典型搭配,其穿缀方式复杂而有序,井然而活泼。

古今中外皆喜爱的宝石唯有绿松石,是不约而同还是文化传播目前还难以定论。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玉石,可镶嵌于传统高档首饰,也可随心所欲地佩戴,故有万能宝石之称。世界上各大文明古国都高度重视和崇尚绿松石。金玉结合的代表作有埃及古墓中出土的绿松石包金手镯和二里头绿松石铜牌。

绿松石与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并称中国四大美玉。绿松石一词始见于《清会典图考》:“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密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绿松石英文名称为Turquoise,译为“土耳其玉”;其波斯语ferozah,有胜利之意。绿松石是元代丝绸之路上运输的重要物品,称为“碧甸子”,产于波斯一带的称作“回回甸子”,产于湖北郧县的称“襄阳甸子”。

绿松石之路亦是玉石之路。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代开始出现绿松石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绿松石器最多的地区是黄河上游地区。干福熹等认为史前或先秦绿松石器可能来源于古代伊朗;栾秉嗷认为甘青等地出土的绿松石可能来自新疆黑山岭古矿。方辉认为东北地区的史前绿松石器很可能来源于西北地区,可能与新疆哈密、陕西白河的绿松石矿有关。冯敏等认为舞阳贾湖出土的绿松石不是来源于湖北郧县、陕西安康、安徽马鞍山的绿松石矿,而更可能来自河南淅川。

汉代以前西玉东输在历史文献中亦有所反映。传说时期西王母向黄帝、尧、舜献玉环、玉玖。《穆天子传》记载穆王西行见西王母:“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汉书·地理志》记载:“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临羌在今青海湟源东南。西王母在甘肃、青海至新疆东部的可能性较大;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直接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为西域进献之宝。《史记·赵世家》:“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非王有已。”《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图2敖汉大甸子玉臂钏

二、金崇拜与青铜之路

西亚及附近地区金崇拜源远流长,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地中海周围地区均崇拜黄金,黄金制品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东亚还没有发现距今年前的黄金制品。这种情况什么时代开始发生变化?过程和结果如何?

关于玉石之路研究不少,但共识不多,例如开通的时间就难以统一,路线亦难以确定。青铜之路研究的人不多,其起始年代和走向却相对清楚。金正耀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中国青铜时代考古遗址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将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土含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器的商代遗址串联起来,认为可以得到一条“青铜之路”。年易华明确提出并重新定义了青铜之路概念,论述了上古西东文化交流的概况: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繁忙于汉唐宋元时代,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研究表明青铜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与羊、羊毛、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刘学堂论述了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的关系:青铜之路形成和繁荣时期正是中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原文明的起源是多种因素碰撞交融与发展的结晶,与青铜之路有内在关系。

黄金是金属文化的象征,黄金制品的传播可以作为青铜之路的指示。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见于—B.C.黑海西岸保加利亚瓦尔纳红铜时代墓葬,金手镯、耳环、冠饰、权杖和红铜斧、矛头同出,震惊世界。多件金制品总重约6公斤,其中43号墓是衣冠冢(cenotaph),粘土面具的眼、嘴、鼻和耳部有金器,出土黄金比当时世界其他地区出土黄金制品总量还要多。这是欧洲亦是上古世界黄金文化的代表。

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用天然金银合金(Electrum,thenaturalalloyofgoldandsilver)做装饰品。年前两河流域男女贵族开始带金饰,年前乌尔王朝时代发明了金链。黄金制品以耳环、项饰、手镯、指环、冠饰、垂饰、别针和胸针传承和传播。

欧亚草原南部纳马兹加文化青铜冶炼技术逐渐成熟,黄金崇拜日益隆重。阿凡纳谢沃文化墓葬就出土了一批用金、红铜、银、陨铁打制的耳环和手镯等人身饰物。青铜时代晚期中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Culture,—B.C.)对金、铜、锡的开采积极,流行金制首饰;其中管状金手镯用中空的细管制成,两端相扣类似榫卯结构。费多罗沃类型流行螺旋状和喇叭口金耳环和手镯等人身饰物。其中螺旋耳环是用贴覆金箔的红铜凹条环绕一圈半制成,最早见于红铜时代的环黑海地区,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晚期。

东亚最早的金器见于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商代文化墓葬。最近新疆伊犁博尔塔拉州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约年前的包金耳环,进一步证实了金器由西向东传播的途径。

哈密天山北路遗址出土上千件青铜器,还有金鼻环、金耳环和银耳环。小河墓地发现4位身披毛织斗篷、戴着金耳环、毛线绳项链的女性安睡在船棺中。年河西走廊玉门火烧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金鼻环,男女佩戴金耳环。年代齐家坪遗址亦出土过3件金鼻环。印度戴鼻环的习俗源远流长,齐家和四坝文化金鼻环表明与印度河谷居民有文化联系。

甘南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金发箍,是多座墓中正式发掘出土的唯一金器。赤峰敖汉大甸子金耳环与北京平谷刘家河的相同。金饰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用金丝围成椭圆形,一端扁平,一端呈圆钝的尖状,缀于成年男性的左耳。同样形状的铜耳环,该墓地共出26件,男女各半。考古发现可以证实黄金制品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遗物,并且属于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上限之一,应该是可以信服的。

年,三星堆遗址发现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金、铜、玉、石、陶质遗物,其中金器近百件,有金权杖、金面罩、金叶,以及虎形、鱼形、圆形的金饰片,总重.29克。一些青铜人头像的脸部戴着金面罩,双眉双眼皆镂空;可能与“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有关。虎形金饰用金箔模压而成,长12厘米,昂首卷尾,动感强烈。最为珍贵的是包金权杖,长厘米,杖上端镌刻鱼纹、鸟纹和人头图。成都金沙村也出土过6件金制品,包括面罩、鱼纹带饰、四鸟绕日饰、蛙形饰和喇叭形器等,共重克。这些发现表明西南地区黄金比较流行。

图3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器

夏商两代约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总共仅千克,却足以表明华夏金崇拜从无到有的过程。艾玛邦克较早解答中国黄金之谜,认为中原地区的黄金制品是商代开始通过周边民族传播而来,战国秦汉时代才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东亚黄金制品始见于年前。夏商两代黄金制品分布范围主要在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次才是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发现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

三、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金玉文化

到了周代特别是东周黄金才大量出现,秦汉形成了玉振金声的局面。罗森较早注意到了金器加工技术对玉器制作的影响,东周时期玉器的设计和制作有模仿源自中亚或西亚的黄金制品的迹象。乔梁对黄金与美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集团在选取首饰材料的明显差异:农耕民族偏爱玉器,游牧民族酷爱金器;直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后,黄金制品才成为中国的主要装饰品种。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黄金制品已风行诸国。黄翠梅和李建纬对东周金器和玉器装饰风格与角色演变进行了研究,称之为金玉同盟。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M8出土金纽索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金盏、山西太原赵卿墓六棱金带钩分别对同时代或后世纽索玉环、玉卮、玉带钩产生了影响;浙江绍兴战国墓M玉耳金舟、河北辉县固围村战国M5嵌玉包金银质带钩是金玉结盟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金银器的出现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中原地区的墓葬遗址中,以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金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器最有代表性。此时南方地区出土的金银器数量不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金盏、金勺、金杯、盏盖、带钩等,总重克。陕西宝鸡益门村春秋晚期墓出土金器件,包括带钩、带扣、泡、环、串珠、络饰等装饰品和铁剑、金柄、金刀首等,共重余克。秦、楚两国率先进入“黄金时代”,“金玉同盟”成了汉唐文化的主流。

—年,考古学家发掘了阿拉木图东50公里的伊塞克山间河谷左岸一座坟冢旁未经盗掘的侧室,发现墓主人头戴金冠,上衣、腰带、靴子上满饰金叶片和牌饰,因此这座坟冢也被称为“金人墓”。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金器,包括饰有鹿角、羊角翼马图案的金冠,虎首螺旋状项圈,人面印章金戒指,后肢翻转°的虎、马、麋鹿,以及鹿形格里芬、山羊、鸟、树叶等造型的金饰牌、饰件。墓主人腰间也佩有一把金柄铁剑,剑首、柄、翼、脊上刻有狼、羊、虎、鹰、兔、野猪等纹样。

马家塬墓地仅年在1至3号被盗墓清理中就出土文物余件;现已查明马家塬墓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墓葬共有59座,已发掘19座,出土文物上万件。这些金银器大致为两类,一类是车马饰件,另一类为墓主人体装饰品。车马饰件以金、银箔饰居多,在长条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箔片上镂空为“S”形或“3”形纹饰。耳环总体特征和欧亚草原的游牧文化中发现的耳环极其接近。大量使用金银器,尤其是装饰多用金银器的传统,是这一时期欧亚草原地带斯基泰或巴泽雷克文化和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特征之一。

在工艺上马家塬墓地的多彩镶嵌、炸珠(granulation)、掐丝等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包金(goldwrapping)、铸造casting(失蜡法lostwaxcasting、范铸法moldcasting),贴金箔goldfoil、鎏金mercuryamalgamgilding,错金银即镶嵌(goldandsilverinlay)、锤鍱(raisingorhammering)、锻敲(forging)、压花(embossingorchasingandrepousee)、錾刻(engraving)、镂空(chisel-cutshapesandpiercing)、焊接(soldering)、拉丝(drawingwine)、扭丝(twistedwiresorfiligree)、包镶(bezelwire)、抛光(polishing)均来自西方传统工艺技术,唯有平脱和金缮可能是东方的发明。

图4图瓦共和国阿尔赞2号墓的黄金项圈

玉玦是东亚最早的玉器,金耳环是东亚出现最早的金器,玉玦与金耳环碰撞和较量大致可以反映出金玉崇拜的动态关系。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精美绝伦的玉玦,标志着年前东亚进入了玉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玉玦传播到了几乎整个东亚地区,成了最早也是分布最广的标志性玉器。史前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但并不是普通的人体装饰物,应该是具有通灵作用的神器。商代玉玦呈片状,分光素和龙形两种类型。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5厘米。汉代主要作佩玉用,还有了决断的意义。《鸿门宴》中范曾举玉玦者三,示意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金耳环最早见于保加利亚,年前就开始在西方流行,持久不衰,是一种世界性流行文化。保加利亚出土了一对年前的色雷斯人的金耳环,崭新如初。夏商之际金耳环已进入东亚,屈指可数;周代开始流行。汉唐以后,金耳环逐渐取代了玉玦,成了东亚最高贵的耳饰。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明、清两代最高贵的耳环是镶白玉坠金耳环。

如果我们仔细考证玉簪与金冠、玉璜与金项、玉镯与金钏、玉韘与金戒、金带与玉钩、玉覆面与金面具、金印与玉玺、金杯与玉卮、金鞘与玉具、金权杖与玉杖首、金书与玉册、玉帛与金锦、通灵宝玉与长命金锁、玉作与金工等等,都能感受到玉振金声的过程和金玉良缘的结果。   

四、结语:金玉之路促进了欧亚世界体系之形成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自序云:“上古之世,西王母之邦,相传有不死之药,为人主所甘心。尧禹二君,皆尝西游,以谒西王母。舜时,西王母来宾。夏时羿亦西求不死之药于王母。周时,穆王亲率六军之士,朝西王母。”他用十三章的篇幅论述了汉代以前或上古交通状况。《尚书》、《竹书纪年》、《史记》、《山海经》、《穆天子传》不可全信,但绝非完全空穴来风。黄帝传说和昆仑神话肯定来自西北,王国维等都坚信祖先亦来自西北。其《咏史诗二十首》开篇即云:“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青铜时代激发人类再次进行世界性探索与交流,形成了上古世界体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古国为获得黄金和宝石而把远方世界纳入视野,青金石之路沟通了西亚与中亚。商周时期中国古人辗转从昆仑山获得美玉,玉石之路依然可见。青铜之路将西亚、中亚、南亚、东亚和欧洲联成一体,黄金制品就是明确的标志或象征。金或玉制成的威权物巩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社会组织高级形式国家。欧亚大陆古代文化有共同的渊源,汉代之前古代交通日益清楚。

世界各地区复杂社会的研究中社会上层获得和维持权力的方式或领导策略(leadershipstrategy)备受







































白癜风早期图片
茵陈能治白癜风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