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婴幼儿配方粉 http://www.niaobuzhena.com/sztp/6417.html 致敬!玉门油田玉门人 作者 尚虎荣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李季 这几年,时不时从网络可以看到描写有关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现状的文章,多数都将玉门油田所在地原玉门市老城区写成了废城,甚至鬼城的状况,把原因归结为石油管理局职工和市政府分别搬迁于酒泉市肃州区和玉门镇后,由于人员分流,人去屋空,使原来繁华且充满活力的市区,瞬间变得冷冷清清,死气沉沉,没有了人的城区宛若鬼城一般,读的着实让人揪心,其景确如文章描绘的那样不堪吗,决定趁着端午假期和家人一同去看一看。 人员迁移后的玉门老城区,又恢复回早先老君庙镇的名称。油田在年被原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可能是假期的缘故,不时有同我们一样来自外地的车辆停靠在油城公园附近,先去公园游览。在公园门口我们按照旅游路线标牌所指方位,直接奔向“老一井”油矿处。 老一井,是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于年8月在玉门市南一处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附近,勘探并开凿成的中国第一口油井,因为这口井,使玉门一夜之间闻名中外,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在石油河谷西岸,一溜黑色洞窟很是显眼,要不是洞窟门口《西河坝窑洞遗址》碑文所述,说这些洞窟就是后来被誉为“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在油矿成立之初用来遮风避雨,劳顿休憩的场所,还真不知道这就是第一代石油人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一井距离老君庙不足20米远,站在这里,放眼石油河谷,数百台采油机机头此起彼伏,隆隆之声穿行于耳,这就是玉门油田,这就是心中一直渴望看到的采油场面。尽管有不少和老一井一样的矿井因为油品资源枯竭,已经采不出油而封存,但仍然有新的矿井被发现和开采,老油田依然焕发着新光彩。 从有关记述玉门油田的资料得知,玉门油田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油田就用多产油、产好油的方式,支持抗战取得胜利。全国解放后,这里又成为新中国第一座油田,从六十年代开始,玉门油田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共计10多万人,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因此才有了文章开篇诗人李季这首赞美玉门油田和玉门人的著名诗作。 城区的确医院,宾馆,体育场及居民楼等建筑由于不再使用被封堵封闭,但市区中心,商场、市场规模依旧不小,衣服鞋帽,蔬菜水果,品种繁多,货满价稳,邮局,银行,学校都在正常运行,从消费规模看,人口至少仍在三万左右。 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到,那些把有着70年光辉历程的老油田描绘成一副颓废景象的文章多少有点以偏概全之嫌。 作者简介:尚虎荣,男,年12月出生,甘肃泾川人,现居嘉峪关市。热爱文学,崇尚艺术,其作品散见于“嘉峪关在线”,《甘肃矿区报》《中国乡村》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