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戴叔伦(—),字幼公,一说字次公,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江苏金坛的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这样的家庭背景对戴叔伦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诗作常常流露出远离尘世、追求自然恬淡生活的倾向。 戴叔伦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诸子百家过目不忘,在萧颖士门下学习时,他凭借自身的优秀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之一。萧颖士作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学问渊博,对戴叔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其影响下,戴叔伦不仅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还养成了温雅的性格和良好的举止。至德元载(年),为躲避永王兵乱,年轻的戴叔伦随亲族逃难到江西鄱阳,在那里开始了仕途探索。 戴叔伦的官职生涯始于大历元年(年),他得到户部尚书刘晏的赏识,在其幕下任职。此后,他陆续担任湖南转运留后、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等重要职位,最终官至容管经略使。在此期间,戴叔伦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处理地方事务方面表现突出,赢得了百姓的好评。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官场逐渐感到厌倦,萌生了归隐的想法。 贞元二年(年),戴叔伦曾辞官还乡,但贞元四年又复起任容州刺史等职。贞元五年六月,戴叔伦因病上表请求辞去所有官职,希望成为一名道士,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幸的是,在返乡途中,他于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之后,其遗体被运回故乡金坛安葬。 在本文戴叔伦的五首诗作中,《题稚川山水》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勾勒出山水之静与诗人之情,体现了戴叔伦融情入景的艺术特色。《除夜宿石头驿》则以深刻的抒情风格,将诗人除夕夜漂泊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松鹤》展现了戴叔伦对自然景色和清幽生活的热爱。《客夜与故人偶集》通过他乡与故人相逢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无奈。 最后,《塞上曲二首·其二》则以激昂豪迈的情感基调,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01《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题稚川山水》是戴叔伦避难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公元年安禄山起兵,戴叔伦和家人迁居鄱阳,后因生计所迫,戴叔伦拜谒刘晏,入其幕府,并由刘晏举荐为官。此诗写于仲夏五月的一个傍晚,当时诗人正在避难途中,经过一天的跋涉后,来到了稚川这个地方,在松下茅亭中稍作休息。诗人被眼前的山水景色所触动,因远离故乡而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题稚川山水》是一首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的佳作。全诗仅四句,却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层次感。首句“松下茅亭五月凉”,点明了时间是仲夏五月,地点是松下茅亭,在本应炎热的五月,松树下的茅亭却格外清凉,这种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描绘了江边沙滩、远处树木在傍晚暮色中渐渐模糊,呈现出一片苍茫的景象,通过近景与远景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第三句“行人无限秋风思”,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虽正值夏季,但诗人心中却充满了“秋风思”,这里借用西晋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美食,最终辞官归乡的典故,巧妙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融入诗句,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刻。 最后一句“隔水青山似故乡”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站在茅亭中眺望远方,对岸的青山绿水让他仿佛看到了故乡,这种似曾相识之感,既带来短暂安慰,又加深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02《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宿石头驿》是戴叔伦于晚年担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当时,他寄居于石头驿,此地位于今江西省新建县赣江西岸,诗人或许正计划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此诗创作于除夜,当众人皆与家人团聚庆新年时,诗人却远离家乡,独自在旅店中度过这一特殊时刻。 这首诗深刻地展现了作者滞留他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寒夜唯有孤灯相伴的孤寂场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直接点明时间为除夕夜,同时体现出诗人离家万里之遥,无法与亲人共度佳节的空间距离感。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进一步深化情感,既回顾了过去的不幸遭遇,又自嘲当下漂泊不定、身体衰弱的现状。而“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则呈现出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容颜老去、白发渐增的哀叹,又有对未来虽有希望却不确定的迷茫。尤其是“明日又逢春”,表面似有乐观之意,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不知新的一年能否带来改变。 《除夜宿石头驿》体现了戴叔伦所主张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美学观念。诗人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建出既具体又抽象的空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寂静寒冷的除夜,感受到诗人难以言喻的心境。 03《松鹤》 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 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 《松鹤》为戴叔伦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绘出宁静美丽的自然场景,以细腻笔触展现松林中鹤的生活状态,借此表达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戴叔伦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等职,仕途之中积极推动地方政务,晚年则辞官归隐,自请为道士。这样的经历使其创作风格深受影响,其作品多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松鹤》一诗便是这种心境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作者欲借接触大自然来净化心灵、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 “雨湿松阴凉”首句以“雨”起笔,描绘出细雨蒙蒙之景,雨水打湿松阴,使其更显清凉宜人。“湿”字传递天气状况与湿润之感,“凉”字强调环境的舒适,而“松阴”这一常见意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风落松花细”承接上文,此句描绘微风吹拂下,松花如细雪般飘落大地之景。“细”字既形容松花形态,又营造出轻柔、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全诗的美感。 “独鹤爱清幽”第三句引入“鹤”这一主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象征长寿、高洁,常与仙人联系。此处“独鹤”独自享受清幽之地,不受外界干扰,“爱”字既表达鹤对环境的喜爱,也暗示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羡慕。 “飞来不飞去”最后一句点明主题,鹤因喜爱清幽而留在此处不再离开,此句借鹤抒怀,表达诗人渴望像鹤一样找到精神家园,过上简单充实生活的愿望,同时“飞来不飞去”也可理解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04《客夜与故人偶集》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客夜与故人偶集》创作于戴叔伦江南入幕期间。当时,因职务所需,戴叔伦常外出办事,在一个秋夜,于江南某旅店中与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偶然相遇,不禁满怀惊喜。 首联“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此联描绘了一幅秋夜之景,天空中明月再度盈满,而城池在夜色中显得庄重而深沉,仿佛被千层重幕所笼罩。“天秋”点明时节为秋季,“月又满”暗示了时光的流转与诗人漂泊之久,“城阙夜千重”则生动地刻画出夜晚的静谧与深远,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凄凉的基调,同时也隐隐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与故人在江南相会,本是乐事,但诗人却怀疑是在梦中相逢。“还作江南会”体现了诗人对江南之地的特殊情感以及与故人在此相聚的难得,“翻疑梦里逢”则生动地表现出他对这一现实的不确定感,精准地捕捉到了久别重逢之人常有的复杂心理。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通过描写秋夜的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秋风萧瑟,吹动树枝,惊起了栖息的乌鹊;寒露打湿了草地,寒蛩在草丛中发出悲鸣。这些景象不仅描绘出秋夜的清冷,更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诗人借景抒情,将自身的孤寂与无奈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其心境。 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不舍。相聚本是欢乐时刻,但因时间短暂,诗人唯有借酒消愁,希望能延长这难得的时光。然而,最终仍需面对分离,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那意味着离别将至。此联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客夜与故人偶集》的主题可概括为“他乡遇故知,相聚不易,离别更难”。诗人通过描写异乡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既有相聚的喜悦,又有离别的不舍,更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05《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其二》创作时间大约在唐代宗大历五年(年)春后,当时戴叔伦居于长安。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频繁入侵,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在此背景下,诸多有志之士主张抗击侵略者,誓死报国,戴叔伦的这首诗便是在此情形下创作而成,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抗敌卫国的决心。 首句“汉家旌帜满阴山”此句描绘了唐军的威武之姿,展现出大唐军队在阴山地区的强大阵容。“汉家”指代唐朝,因唐朝统治者为汉族且继承了汉朝文化制度等。“旌帜”即军队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权威与力量。“满阴山”突出了唐军规模宏大,几乎遍布阴山,既体现了唐军的气势,又暗示了其对该地区的有力控制,为下文作了铺垫。 次句“不遣胡儿匹马还”该句进一步彰显了唐军的坚决态度,决不让一个敌人逃脱。“不遣”意为不让,“胡儿”是对北方少数民族士兵的称呼,略带轻蔑之意。“匹马还”源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匹马只轮无反者”,此处引申为彻底消灭敌人。此句表达了唐军对敌人的严正警告,展现出其决心与勇气,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军战斗力的信任. 第三句“愿得此身长报国”第三句转而抒发诗人个人情怀,表达了其愿终身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愿得此身长报国”直抒胸臆,充满爱国情感。诗人以自身表明对国家的忠诚,愿将一生奉献给国家,体现了古代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既是诗人的自我表达,也是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与鼓励。 末句“何须生入玉门关”末句引用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决心。“生入玉门关”原指班超晚年请求返回中原,诗人在此反用,表明即使不能活着回乡,亦无怨无悔。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又体现了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同时呼应了前两句中唐军的英勇形象,使诗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此诗结构紧凑,四句相互呼应,形成完整艺术整体。首句描绘唐军威武形象,次句强调其坚决态度,第三句抒发个人爱国情怀,末句表达视死如归决心。整首诗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升华,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诗人情感变化,条理清晰,增强了情感张力. 更多精彩图文: 徐铉5首巅峰诗作: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晏几道5首经典词作: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冯延巳5首经典词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手挼红杏蕊林逋5首经典诗词: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李益5首经典诗作: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