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丽乡村入画来 ——我市奋力谱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本报记者郭军 在我市农村,处处呈现新气象,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奏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奋进乐章。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作物播种面积由年的96.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亩,其中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万亩;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73.8亿元,增长倍。农业发展实现了由种植业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由传统大田耕作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由单纯追求产量向高效绿色品牌化方向迈进的现代农业转变。 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规模养殖等设施农业成为发展主流,蔬菜、制种、瓜果等经济作物成为主导产业,成功打造肃州、敦煌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酒泉洋葱、敦煌葡萄、瓜州蜜瓜、玉门人参果等特色品牌。 进入新时代,我市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目前,全市戈壁设施农业面积达9万亩、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90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1亿元,增长6.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增长8.6%。 我市坚持“扩规模、强龙头、建体系、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持续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以前,这里是一片戈壁滩。年至今,我们在戈壁滩上建温室,用无土栽培增效益,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成了戈壁农业产业园。”肃州区总寨镇一位干部说。 据了解,我市特色产业亩均收入元以上,比其他传统农业增收50%,来自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元。 走进瓜州县七墩乡锦华村,枸杞示范园里一片生机。这里曾是“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良种播下去,一去不复返”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群众致富的新沃土。 为突出产业振兴,夯实脱贫与发展基础,我市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全市农业增产增效,带动贫困人口与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按照做强大产业、做好小品种的思路,我市重点围绕现代制种、蔬菜瓜果、草食畜牧、特色林果、食药同源、农畜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在每个县市区打造一到两个主导产业,主推一到两个主打品种,形成了肃州区高效蔬菜和现代制种、金塔县苁蓉及其深加工、玉门市和瓜州县枸杞蜜瓜、敦煌市特色林果、肃北县和阿克塞县有机牛羊养殖加工的产业发展格局。至目前,全市发展蔬菜33万亩,瓜类15万亩,枸杞40万亩,苁蓉16万亩,特色林果10万亩;肉牛羊饲养量达到万头(只);现代制种面积达到43万亩。 这些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不仅成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而且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沿着我市农村的居民点小道,家家户户门口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格言警句。 我市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文化墙、宣传栏、报纸、电视、新媒体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先后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诚信文明农户和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市评选出诚信文明农户15万余户,评出五星文明户户。 全市67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标准高、设施全的文化活动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服务点,个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完成整合新农村乡村舞台建设个,建设农家书屋个。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极大地丰富了贫困群众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曾是我市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环境革命”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发展的引擎,推动酒泉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全市共整合投资30亿元,完成农村改厕4.28万户,硬化乡村道路公里,新建大型垃圾处理场14个,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7万户。全市45%的村组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全市共建成76家污水处理站,乡镇集镇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站(点)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2%。积极推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 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和乡村绿化力度,草原监测盖度指数保持在17.9%以上。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今年全市共完成人工生态造林面积15.35万亩,建成全民义务植树基地77个,义务植树万株,新建与改造农田防护林公里、绿色通道公里,完成治沙造林8.84万亩。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新农村建设正迈着铿锵的步伐一路向前,在奋斗中不断取得新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