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导语:在中国的历史上,  最强盛的朝代就是大唐王朝,然而盛唐也吃过败仗。在云南的大理市下关镇有一个万人冢,这个墓冢的面前,有一个大石碑。墓碑上有7个字:大唐天宝将士冢,这个万人冢跟唐朝有关,据说,这个万人冢埋葬上万具唐军的尸体,在这个地方一定有过战争,唐军的战斗力不弱,为什么这里留有数万具唐军的尸骨?

这些唐军的尸骨,全是南诏国埋起来的,当时,战争双方就是南诏国和唐朝。双方还没有矛盾时,南诏国是唐王朝的国土,唐朝是父亲,南诏国是儿子,双方曾以君臣相交。双方刚开始还好,可没过几年的时间,南诏国和唐王朝就开始以武力相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两方的关系,是越来越不好。

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南诏国受云南太守和剑南节度使的欺压,二是吐蕃的强大对南诏国不利。唐玄宗在位时期,唐王朝多次进攻南诏国,但唐朝没有打胜。云南大理市的那个万人冢,就是唐朝第二次和南诏国打仗时,在战场上死掉的唐军将士。唐朝这次对南诏国的作战,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公元年,唐军将领鲜于仲通带领6万军队去打南诏国,没想到,唐朝大军全被南诏国的军队干掉。在3年后,唐玄宗又一次派兵去打南诏国,这次的唐军主帅是李宓,他是由皇帝任命的。他这次的目的也是带着唐军去攻打南诏国,李宓是云南的官员,他和南诏王阁罗凤的关系好。

朝廷之所以派他去打南诏国,是因为李宓十分熟悉南诏国,朝廷知道这样,就让他当主帅带兵前去。李宓也不想打南诏国,跟自己的朋友拼杀,他是不会做的。在他出征前,他向朝廷说,南诏国绝不会背叛大唐,他们一定有难言之隐。李宓的这番话,皇帝和杨国忠听不进去,李宓没有办法,只能带兵去打南诏国。

李宓的痛苦,不止在他和自己的朋友作战,他更知道这次作战恐怕是凶多吉少。南诏国的实力很强,不是想打就能打的,南诏国有吐蕃作援助,南诏国的实力会更强。而唐朝这边,鲜于仲通曾让6万大军死在南诏国的手里,这让兵员减少。

为了增加人数,朝廷又招募人来当兵,因为时间太紧,这些新兵没有得到训练,军备物资更缺少。朝廷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又从北方招人充军,北方的人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环境。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仗打不了,兵员也会减少,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唐军出征的时候,正是处于南诏天气最热的季节,唐军和越南军队加起来才是十万人。他们渡河后,就有五分之一的人病死,好多个士兵患上疟疾。唐军这一次出征,从中原走到云南,在路上吃尽苦头。在来的路上,他们的粮草不足,只能靠打猎,采摘野菜、蘑菇充饥。

士兵进食的时候,不注意食物,很多个士兵吃毒蘑菇而死。当唐朝大军来到南诏国时,南诏王阁罗凤早已做准备。唐军这一次,要面对的对手很强大,南诏国和吐蕃军队联合起来,阁罗凤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层层有设防,南诏国要和远征的唐军打阵地战。

阁罗凤不敢小瞧唐军的战斗力,他不想和自己的朋友作战,阁罗凤采用防守不出的策略。阁罗凤是想让唐军用光自己的补给,这样唐军就会退兵。李宓看到士兵们这么辛苦,他何尝又不想退兵,但皇帝和杨国忠的命令不能违背。他知道这仗是打不赢,但他还要打南诏国。

李宓的作战是兵分三路,他命何履光带领水师前去进攻河口,务必拿下这个地方,他命李贞元带军队去打龙首关,他本人带兵去打龙尾关。这个地方对唐军来说,是很陌生的,他们不认识地形。南诏军队却用这个弱点,去打唐朝军队,南诏军用暗道袭击唐朝的水军,南诏军又和吐蕃大军合作打败了李贞元的军队。

唐军还没有主动去进攻敌人,自己的两路军队已经被敌人消灭,现在只剩下李宓的中军。手下的将领们劝李宓要像鲜于仲通一样,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将领们就是要李宓退兵,可李宓不听他们的话,自出征那天,李宓就有着必死的决心打下去。李宓带着大军去打玉门关,玉门关由阁罗凤守着,这个关隘不要打,关隘上有一座河,关隘只有一座吊桥,唐军此行难过。

南诏军不会轻易地让唐军过河,他们在桥上做了手脚,桥上的木板被他们换作朽木,只有人一过就会掉下去。李宓最后掉下去了,李宓战死后,唐军没有主帅了,他们就各自独立的战斗。在第二次天宝战争当中,南诏军死了三万人,唐军死四万余人,唐军死亡人数太高,之前病死饿死的人那就数不清了。

结语:此战结束后,阁罗凤让人安葬这些死掉的唐军将士,将这些人埋在西洱河南岸。阁罗凤保留这座墓碑,后人叫它为万人冢,李宓和阁罗凤都不想打仗。李宓身上的皇命难违,为了执行命令,李宓不顾一切地去做,直到战死沙场。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