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觉醒来,世界都黄了。据报道,这是中国近10年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那么沙尘暴天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科学家测定,早在白垩纪末,地球上就有沙尘暴出现。传世史籍就有两千多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出现黄沙雨尘等的记载。《汉书》是这样描述沙尘暴席卷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的: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沙尘弥漫,头发上、交通工具上都落满灰尘。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土腥味,街上行人比平日里要少得多。这是敦煌市民对此次敦煌沙尘暴天气的描述。那么两千多年前沙尘暴袭卷河西地区时是怎样的?是否也和今天一样黄沙漫天、土味刺鼻。

沙尘暴下的敦煌街道(图源于网络)

拂去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上的泥沙,两千年前沙尘暴袭卷河西地区的情景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狂风大作、人仰马翻、驾驶员受伤、马受惊而死……遮天蔽日、日月无光。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简牍多次记录了河西地区遭遇沙尘暴的情况:

送使渠犁校尉幕府掾迁,会大风,折伤盖檐十五枚,御赵定伤。Ⅱ90DXT④:36

这枚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简文记录了两千年前敦煌的一次沙尘暴。从记载可知,朝廷派遣的使者在出使西域渠犁的路途中正好碰上了沙尘暴,大风把车盖刮折了,驾驶马车的车夫赵定也受了伤。通过简文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漫天黄沙的情景。

二月中送使者黄君,遇逢大风,马惊折死一匹

Ⅱ90DXT④:71

这枚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简文记录了农历二月间敦煌的一次沙尘暴。从记载可知,悬泉置送一名叫黄君的朝廷使者,路途中正遇上大风,马匹受惊而死。可想当时沙尘风暴的杀伤力之大。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飞沙,一百年前出土于敦煌长城烽燧脚下的汉简很直观地向我们描绘了两千年前的沙尘暴景象,黑云压城,黄沙漫漫,遮天蔽日,日月无光……

我们知道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尤其是气候,在西北出土的简牍中就有河西地区地热、多沙、冬大寒的记载,这也是河西地区沙尘暴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简牍中多次记载了河西地区的气候情况:

建昭二年九月庚申朔壬戌、敦煌长史渊以私印行太守事、丞敞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南塞三候县郡仓、令曰敦煌酒泉地势寒不雨、蚤(早)杀民田、俗种穬麦皮芒厚以廪当食者、小石

Ⅱ③:46

这枚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简文是公元前37年敦煌郡府下发的文书。简文记载到,敦煌、酒泉地区冬季寒冷,干旱少雨,田地庄稼受旱严重。

悬泉地热多风、涂立干燥、毋其湿也。度得榬六枚、今遣效谷仓曹令史张博Ⅱ②:26

这枚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从简上记载可知,两千年前的敦煌悬泉地区,夏季特别热,而且多风沙,在墙壁涂抹草灰,立刻就干裂起缝。

敦煌悬泉置遗址

二月初春,正是沙尘暴漫卷河西地区的时节。在两千年前的敦煌玉门关周边就常有沙尘滚滚而来。从出土于敦煌的简牍记载可知,每当沙尘暴袭来之时,官府不得不专门抽调戍卒集体劳作,有的清除堆积在屋顶的沙石,有的打扫坞院里的尘沙。

可见,沙尘暴一直是河西地区的土特产。通过简牍文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与今天的这场沙尘暴天气相比,两千年前河西地区的沙尘暴也是威力十足,行道之人,遇上天气突变,狂风大作之时,就会出现人仰马翻的意外,甚至导致人伤马亡的事故。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Ⅱ②:26、Ⅱ③:46、Ⅱ90DXT④:36、Ⅱ90DXT④:71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崔凌云

来源丨甘肃简牍博物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