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开元十二年(年),27岁的王昌龄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其中著名的边塞诗大多作于此时。30岁左右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后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授江宁丞,后被谤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年10月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妒才杀害。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此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长云:连绵不断的阴云。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孤城:指将士驻守的古城,“孤”字突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而得名,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关口。

第一联意思是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暗淡了皑皑雪山,驻守孤城的将士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第一联上半句描写了开阔、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关环境,下半句通过孤城与玉门关的遥望连线,蕴含着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