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追求含蓄形象,也需要立意深远、精心锤炼。且不说大家熟悉的贾岛推敲的故事,也不提齐己写梅花时拜郑谷为一字师的传说,只是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就值得人们敬佩。 古人云,大将不示人以璞。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展示还未雕凿的玉石。无论是李白,还是王维,都经常修改自己的作品,不仅字斟句酌,而且还反复吟诵修改。 北宋的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发稿后又立即派人快马追回,虽然后来只是加了两个“而”字,却表现出作者的严谨和认真。下面介绍李益的两首绝句,炼字精准,描写传神,不愧为中唐七绝的第一大家。 邠宁春日 桃李年年上国新,风沙日日塞垣人。 伤心更见庭前柳,忽有千条欲占春。 李益是唐代宗大历四年进士,初授陕西华县的县尉,后迁主簿。此后便久不调迁,诗人郁郁不得志,遂投诸藩镇,先后在朔方、邠宁、幽州等地的军中担任幕僚,在边疆生活了将近20年。 李益诗名早著,尤长七绝,是中唐七绝第一大家。他的诗作形象生动,音律和谐,语言精炼。每成一篇,乐工们就以重金争相求取,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已传唱天下。 李益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北边地生活的艰辛、以及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心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 李益曾在邠宁(即今陕西彬县)节度使张献甫幕中工作过多年,对那里的民俗及军旅生活都很熟悉,前两句就描绘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桃李年年上国新,风沙日日塞垣人。”作者以京都的“桃李”鲜艳,与长城的“风沙”飞卷,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描绘了边塞自然条件的恶劣,以衬托出诗人晦暗、失意的心情。 上国,这里指长安城;塞垣,即指边塞地区。“年年、日日”的对照,更彰显出作者在困苦的条件下,感觉度日如年的愁怨。可想而知,那些普通的士兵们更是充满了思乡念亲的情绪。 不过诗的后两句却陡然转折,“伤心更见庭前柳,忽有千条欲占春。”正在诗人黯然神伤之际,忽然看到庭柳绽绿,给风沙弥漫的荒凉边境,悄悄地带来了生机,也使诗人在失望中,依稀见到了希望。 一个“忽”字,恰当地抒写了这种惊喜;而一个“欲”字,很耐人寻味,似乎庭前柳非常理解诗人的处境,也尝试着在春天里表现自己,不让尘沙遮住人们的视线。 江南曲 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邀。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连宛转桥。 李益虽然仕途坎坷,总算大器晚成,而且还活到了八十五岁,是中唐时期最长寿的诗人。诗人曾经去南方出差,就借此良机游访了江南的水乡,还饮酒赋诗,心情无比惬意。 首两句点明地点和时节,表达畅游的喜悦之情,“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邀。”雨后初晴,空气清新,正是相邀游赏的大好时光。明媚的江南春光,还有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更增添了一份神奇和迷离,也别有一番情趣。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只是寥寥几笔,就令人心旌摇荡。 后两句更是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图画,“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连宛转桥。”春光明媚、阳光和煦,草木茂盛、朱楼不闭,更有蜿蜒曲折的碧水,以及架在秀美河水上的一座飞桥,都令人无比心醉。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回连,形容蜿蜒曲折的形状。一个“锁”字,描绘了生机盎然的草木遮挡了小楼,也似乎隔绝了与外面的联系,仿佛是上了一把锁。诗人想象丰富,也描写传神。 纵览李益的这两首绝句,炼字精准,描写传神。第一首令人联想到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此时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身边有庭柳作伴,该是多么幸福! 第二首诗也让读者回忆起杜牧的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虽然没有《江南春》那样精彩,但“花枝、江城,春楼、绿水”等意象,也彰显出江南的秀丽和迷人,令人爱不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