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节义向皇汉,十三将士归玉门 ——大汉帝国将士的生死救援 “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后汉书·耿弇列传》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虽然篇幅短小、后人所知甚少,但惊心动魄,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堪称两千年前的“雷霆救兵”。 事情发生在公元75年,完全具备一部战争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还有各种千钧一发、绝地反击、将计就计……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与绝望中的希望。 这个生动彰显了大汉帝国军人意志的故事,即将排成电影了! 男主角耿恭,出自东汉盛产将军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传》传主耿弇的侄子,史书这么写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耿广就去世了。 公元74年,耿恭来到西域与匈奴作战。众所周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大汉王朝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维护,屡屡与西域前霸主匈奴发生战争。汉军神勇,匈奴不敌,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后,汉匈战争告一段落。但西汉覆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动。东汉国力恢复后,重新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这是耿恭出场的历史背景。 在东汉历史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一个“汉”字。 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耿弁之孙,耿广之子,耿秉之堂弟,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侄,东汉官员、将领。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大汉王朝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维护,屡屡与西域前霸主匈奴发生战争。汉军神勇,匈奴不敌,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后,汉匈战争告一段落。但西汉覆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动。东汉国力恢复后,重新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 公元74年,耿恭进入西域都护府。第二年,耿恭所率部队征战匈奴后要返回都护府大营,且战且退。为了防止匈奴再次入侵,耿恭率领一支百人的部队驻守金蒲城。他同在柳中城的关宠互为策应,牢牢的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交通要道。 然而,就在东汉大军都撤退后,匈奴竟然大举反攻,整整两万人把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团团围住。 耿恭让百余位守军的弓箭上全部涂上毒药,站在城头就往下射。史书记载说是“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这景象确实吓人。到了深夜,中了毒箭的匈奴士兵那是鬼哭狼嚎,耿恭有率领全部百余位大汉将士前来劫营,可谓是把匈奴人吓破了胆。匈奴头领撑不住了,哀叹说“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 虽然此次大胜,但耿恭心里明白自己的部队也损耗不少。如果匈奴再来进犯,根本没办法防守。他又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果然,匈奴人又回来了,几万人输给了百余人,这口恶气憋得不爽。 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攻城真的不擅长,屡次攻城都无功而返。于是,仗着人多,匈奴人围城并切断河流。汉朝守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 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过去的盟友车师人也叛变了,与匈奴一起攻城。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说:好啊,叫你们的使者来。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耿恭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匈奴人,匈奴人开始疯狂地攻城。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寻求援军的部下范羌身上。 就在耿恭在西域被围困之际,在东汉洛阳,刚刚登基的汉章帝开始和群臣展开一场辩论:到底要不要派救兵?! 朝堂上有一部分人反对派救兵,距离那么远等援兵赶到,耿恭等人早就死了。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咱们不去救人,只会有两个下场,一是长了匈奴人的气焰,二是让自己人太伤心。现在如果不去救人,如果匈奴再来打,谁还愿意为您卖命? 于是刚刚登基的汉章帝下令:启动救援!公元75年冬天,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出发了。援军中,就有耿恭部将范羌在内。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打败了西域藩国的联军,那个反复无常的车师国又投降汉朝了,柳中城光复。但问题又来了,耿恭部所在的疏勒城和柳中城相隔天山,要不要去救援?当时在场的人又说撤了吧!只有耿恭的部下范羌站出来,坚决决定救援。 剩下的几个将领谁都不愿意冒着天险继续走下去,便分给范羌两千名士兵给了他。然而,在这一段汉朝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是如何翻越雪山的。只是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 疏勒城的汉朝士兵能够回家的只剩下26人。最后进入玉门关的,只剩下13人。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后汉书·耿弇传 恭字伯宗,国弟广之子也。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历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沭易衣冠。上疏曰:“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