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提示 12月09日天气 玉门多云-16—-5℃ 嘉峪关小雪转多云-16—-7℃ 酒泉多云-15—-4℃ 扬拨了一天的飞雪使老君庙油田映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日景象,一片银装素裹中除了抽油机吟咏着冬日上产曲之外,百里油区几无声息。然而在老君庙作业区LH井上,轰鸣作响的钻机声在空旷的山谷中显得格外雄壮。 “开钻就是命令,只要符合安全规定,下雪天也得干。”油田作业公司C队的副队长俞铁山在钻台上一边观察着钻进情况,一边向笔者介绍着LH井的施工进展情况:这是部署在老君庙油田M油藏低产区上的一口开发井,目前一开钻进到了多米,井下还是裸眼段,停钻随时都可能造成井壁坍塌等复杂,所以这个时间段钻机一刻都不能停。 在例行的短拉划眼施工中,钻具刚起出平台,飞溅的泥浆便从卸开的丝扣缝隙中喷涌而出,让钻台上的陈矿伟、张兴云等员工和笔者一起淋了个正着,泥浆顺着脖子窜进衣服里,瞬间便使笔者感受到了冬日严寒的刺骨。看到笔者鲜红的工服瞬间失去了本色,从头到脚都和钻台上的员工一样分不出你我时,员工们都笑了:这是家常便饭,不巧今天让你们给赶上了。 在大伙儿七手八脚帮着笔者擦试泥浆的时候,俞铁山诙谐地说:就算是地下的“油龙“给你们的一个见面礼吧。这一片虽然是M油藏的低产区,但相邻的IH井、IH井、IH井均取得了6米3/天左右的高产,最不行的IH井每天也有3.米3/天的产量,希望这口井完钻后也能有一个不错的产能。 风雪难阻上产路。离开LH井之后,笔者又到油田作业公司生产运行科翻阅了当天的生产运行报表,34部钻修动力正常出勤,压裂队、特车队均冒雪出动,为原油上产增添活力。 来源:石油工人报通讯员玉龙佳伟 12月4日,我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玉门”的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进程。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茹作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成虎,市政府副市长伍春霞,市政协副主席徐生科等领导参加活动。 在活动现场,各部门工作人员通过集中开展播放法治宣传片、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反邪教万人签名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了宪法及各类法律法规知识。活动中共发放了各类法律宣传手册和宣传品约1万份,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李文韬) 来源:甘肃玉门网 玉门市新市区北街社区道德讲堂新闻特写 道德讲堂现场。 本报通讯员付建宏摄 “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随着主持人深情并茂的讲述,玉门市新市区北街社区第一期的道德讲堂于12月5日拉开帷幕。 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参与道德讲堂的群众和干部起立行“崇德礼”。庄严的场面,使得大家对“德”产生了一种仪式上的崇敬。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位在这方面堪称楷模的人。她和丈夫再婚之后,对于丈夫和前妻生的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子,义无反顾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辞去自己原有的工作并放弃和丈夫生养一个自己的孩子的机会;在丈夫外出打工养家的日子里,她担负起了家中重担,照顾小孩和老人。她就是今天的道德模范和讲述人—杨冬梅。”随着主持人深情款款地介绍,杨冬梅登上了讲台。 “他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照顾好儿子,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有生之年能够让儿子过上正常的生活……”杨冬梅质朴的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听完几位道德模范的讲述,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大家开始了道德讲堂的第四个环节—诵经典,大家闭目静思进行一分钟的自我反省,并分享了自己的道德感悟。 北街二村的老党员贾喜莲说:“今天听了道德模范的讲述,我深深地被他们孝老爱亲的善举所感动,同时也反省了自己,我更加体会到了孝敬老人、关爱孩子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感觉不是在倾听讲述,而是在涤荡灵魂,犹如甘甜的清泉一样,沁人心脾,润物无声。为了不让自己留遗憾,我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细致地照顾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地颐养天年。”北街三村的居民黄玉琴感慨地说。 在相互交流感悟之后,大家迎来了道德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送吉祥。“祝爸妈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生活”,“希望儿子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拿到工作人员发放的“吉祥卡”后,大家纷纷写下对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作者:李彦琴 甘肃新闻网12月8日电(通讯员聂文杰)“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玉门市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智相结合,着力加大移民扶持力度,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惠民生的好项目,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采取帮项目、帮资金、帮物资等形式,扶持移民群众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拱棚蔬菜、枸杞、葡萄等高效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移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5万人。 深入推进“户均养羊30只,人均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的“”产业增收脱贫计划,积极开展组织化、技能化、订单式的劳务输转,逐步培育起移民群众的增收主业,4个移民乡累计种植葡萄亩、枸杞亩,三千元以上高效田人均达到2.1亩。针对移民乡土地盐碱程度高的实际,坚持把养殖业作为促进移民乡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扩繁改良等措施,狠抓设施养殖小区建设和千家万户分散养殖,4个移民乡累计建成养殖小区8个、养殖圈舍座,养殖饲养量达17万只,户均达到30只,养殖业成为移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同比增长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