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陕北是块神奇的土地。每道山梁、每条河流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连逼仄的小小山沟里,几丝山泉也会讲述着千古不变的神话。如果走进偏远,还能看到古老文化的鲜活。虽然,时间的笔墨将其反复勾勒涂抹,失去清晰和完整,但从漫漶的横竖撇捺中能读出文化蕴涵的渊远流长和厚重。 绥德东南有一道叫做定仙岭的山脉,它将黄河和无定河水系分开,且将久远与当下链接。以逼仄拥抱宽广,用单薄承载厚重,包容使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共蔚成繁华。 远去的羌族留下的文化事项,至今以生命的倔強,在仙岭上彰显着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拥有的辉煌。确实,这是一个文化奇迹。 一群石绵羊神灵 在定仙岭西的寨则山村东的青龙墕与高峁山间的阳石砭上,茂密的草丛间蹲踞着百十只石雕绵羊,前面安放一张石雕供桌,一位面貌体态似胡人的放牧人站立一旁;其上的高畔酸枣丛中还有几只巨型石雕绵羊。逢年过节,这群石雕绵羊清享着周边数十里乡民的香火献供;每逢七月十五香烟大会,乡民们扶老携幼涌向石绵羊阵,上香焚表,奠酒献供,虔诚叩拜,将家道昌盛、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企盼一骨脑托付给石绵羊。还要请来皮影戏班子唱上三天三夜,让石绵羊也娛乐娛乐。在乡民的眼里心石雕绵羊不是家畜的造像,而是神灵,是他们的守护神。家中有灾了,小孩有病了,都会到石绵羊前烧香许愿,据说很灵验,立即灾消病除。当然,来年会期要献上一尊新雕的石绵羊。 乡民们无法说清楚从啥时起供奉石绵羊神,但从造型雕技和时间风雨在石绵羊身上描绘出的石锈石花看,最迟也应在元明时期石绵羊神就在这偏僻的山沟里享受人间香火。 岁月的渐逝更给石绵羊神披上了一件又一件神秘的外衣。抵住大山的垮塌,保护风水的灵杰,使寨则山村能出三斗三升芝麻官、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能让读书人功成名就、能让生意人日进斗金……总之,石绵羊神是无所不能的一方民众的保护神。 一种奇特的风俗 新年正月,仙岭人三次扁食是必吃的。且当作一种信仰、一种仪式去吃。大年初一吃的是增岁扁食;人七吃扁食是为“人”过生日;十五吃扁食叫“捞羊羔”。仙岭人对元宵节是陌生的,他们固执地过“捞羊羔”节。 其实,吃“捞羊羔”扁食的仪式简单而朴素。 太阳落山了,放羊人将羊圈入羊圈,洗手,给家宅诸神焚表上香,当然,马棚羊圈处同样焚表上香,这些地方供奉的是圈神。同时婆姨们把扁食煮好了。先捞上一大海砵子老碗,放羊人端上来到羊圈门口,在焚香处供上两个扁食,并默说诸如“羊在南山吃青草,膘肥体壮生对羔”的祝词。说毕,蹲在羊圈门口在冉冉香烟中把扁食吃完。“捞羊羔”的仪式也就结束了。 这是一种寓意式的仪式。形状与平常吃的扁食没有差异;馅子为萝卜素馅,绝对不能用羊肉。最大的特点是扁食要包得大,一个顶平常吃的两三个。扁食喻羊,突出“大”字,其寓意产下的羊羔不仅多,而且体格大而健壮。羊,是亦农亦牧陕北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家产。吃“捞羊羔”扁食的目的是,企盼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大发“羊财”。 一种独特的美食 秋风秋叶秋色给定仙岭披上了丰稔的盛装,仙岭人家会用刚收获的果实制作一种食品,表示庆贺。这种食品叫“金裹银”。 金裹银是由白面、软黄米面和红枣为原料蒸制的食品。先将白面、软黄米面各一份分别发酵,尓后,将发酵好的面兑上碱揉好;将白面擀成长片,再將软黄米面匀匀地铺在白面片上,撒上红枣,层层巻起,用刀横切成两指厚的长方体,上笼入锅蒸熟后即可食用。那漂亮的外形,尊贵的色彩,一层白,一层黄,星星点点的红枣,真似黄金、白银和红玛垴制作的一件工艺品,令人不忍食用。因此,也就有了“金裹银”这个漂亮而尊贵的名字。用物种的自然色彩创造岀食品的美丽,同时,也将美好的祝愿在食品上寄托。把白、黄、红三种色彩与金银财宝、吉祥喜庆相联係,期盼招财进宝、金银满堂,生活过的甜甜美美、红红火火。 金裹银不仅外形色彩好看,吃上一口,白面的柔绵,黄米面的筋道,红枣的醇甜,麦香米香枣香同时袭来,那真是一种无可言传的享受。 仙岭人不仅把金裹银当作九月九、十月一民俗节令的特定食品,还会用它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个远去的民族 陕北,是众多民族用血汗与智慧共同创造的家园。曾有三十多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或吆喝着黄牛耕耘土地,或驱赶着畜群走向水草丰盛的广袤,让生命的倔強在黄风斗阵的山峁间薪火相传。其中,羌族曾在陕北创造了千古的辉煌。 谈到华夏民族,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东夷、北狄、南蛮、西羌”,“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姓出自羌”。可见羌族是繁衍生息在华夏版图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根深叶茂,支系众多,有百十个分支,主要分布在陕、甘、宁、青、川的广大地区。 其中一支党项羌,又分为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族,以拓跋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唐代末期,党项羌拓跋氏族从四川松潘迁徙到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称雄的“大夏”旧地,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被赐以大唐李姓的党项羌在陕北一步步构建起了辉煌的政治大厦。至宋代,从银州(今横山县党岔)走出的党项羌人李继迁在辽、宋的围城中东突西杀,拼杀出一方天地,于年在兴州(银川)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自称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属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开创了西夏余年的宏伟基业。也是羌族最红盛的时期。正应了“江山轮流坐,今日到我家”的老话,金正大三年,蒙古人成吉思汗的铁骑,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将西夏王朝踏成了碎片,历径唐宋金三朝多年惨淡经营的西夏国从此灭亡。 西夏国是以党项族为主导,汉族与其他族群为辅的番汉联合政治体。党项羌族在陕北高原生存的多年间,既向汉族学习比较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也以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礼仪影响着汉族与其他族群。共同为推动陕北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一种文化的遗存 人类历史的传承最根本的是文化的传承。 西夏早己灭国,党项羌族早己远去。虽然有人考证,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的闯王李自成是党项羌人的后裔,可在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的是汉族;至今,可能有许多名为汉族的陕北人,身体内且涌动着党项羌人的血液。现在,不仅没有党项羌族人在陕北繁衍生息的踪影,就连西夏国在陕北的辉煌也少有人知晓。不要说忙于生计的普通百姓,就是头顶许多“家”字桂冠的文人也顶多一知半覚。 但是羌族文化的遗存且倔强地鲜活在浑厚的黄土地上。 不仿我们列举几例羌族文化与定仙岭上的奇特文化现象进行比照,就可看出文化的生命力和繁衍力是何等的顽强和旺盛。 翻开许慎的《说文·羊部》,对羌的解释是:“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古羌人以牧羊为生,羊成为羌人崇拜的图腾。就是建立了西夏王朝,羌人还是一个逐草而居、随水而迁的游牧民族。他们靠牛羊而生存,对牛羊从骨子里就虔诚地敬畏和崇拜。羌族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过羌年节时,要祭祀图腾、祭祀祖先,其中包括祭祀牛王。所以,年节又称牛王节,也就是给牛王菩萨过生日。 至今存活在定仙岭上的石绵羊会和捞羊羔节,不正是羌族羊图腾崇拜的遗风吗?更有众多牛王庙、水草大王庙遍布陕北,香火旺盛,信众潮涌。一个远去民族的文化根脉深植于厚厚黄土层中,以一种基因、一种胎记,枝繁叶茂成一种景观、一种文化的坚守。 千年的时光似一把无情的利刃,任意把人类的生存格局切割,并重新布局。雄踞西北的羌族,今日只在巴蜀的雾霭中晨耕暮归。时光的利刃且割不断文化的血脉相连。陕北和巴蜀地理环境、物产食俗有很大的差异。且有一种食品奇特的相同。羌族人将糯大米粉和玉米粉分层撒蒸成食品,黄白相间漂亮的色彩,大米玉米香味充溢的和谐,是节日和宴宾的特色美食,有一个让人错觉为错金错银珍贵器皿的名字——金裏银。与仙岭人的特色美食金裏银,从制作、形状、色彩、名称神奇的一致。不同的是食材原料,这仅是物产不同的一种变通。 被时间隔离了上千年,南北相距数千里的羌族人与仙岭人至今喜好着一种共同的食品,这不是巧合,而是一个民族饮食习俗的共同。在今汉族人生活的地域内,沿袭着羌族的饮食方法,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遗存。 石绵神会、捞羊羔节、金裹银食品,数项羌文化事项在一个地方遗存至今,这是一个奇迹。我们从这个奇迹出发能厘清一个命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一个民族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党项羌族经数百年建立的西夏王国,在蒙古铁骑踩踏下数月内即土崩瓦解、烟飞灰灭;党项羌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作为羌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他远去的千百年里仍在这方土地上倔强地存活着、传承着。文化,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根基。 作者介绍:李贵龙,绥德定仙焉人。中国汉画像石研究学会,陕西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绥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文化绥德》执行主编。多年来从事陕北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著作有《绥德汉画像石》《文化绥德》《绥德石文化大观》《石头上的历史》(荣登《光明日报》月度、年度书榜)《绥德名胜古迹》(与人合作),主编《绥德文库汉画像卷》(个人专著)《定仙焉镇志》《河底乡志》《四十里铺镇志》(执行主编)《薛家河镇志》《绥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集》(执行主编)《绥德饮食图典》,出版了摄影集《疏属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