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为大汉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有些还能被人记起而有些渐渐沉入河底。今天我们就聊一件平时少有人提及,但是其实很铁血的一段历史。 大汉战神卫青和霍去病把匈奴打残并远逐,在霍去病想再次出征扫灭剩下的残余的时候突然暴毙。给了匈奴喘息的机会。 东汉汉明帝时期,匈奴人死灰复燃再一次崛起并攻打西域的车师国。车师国又名墙头草国(戏言),它夹在大汉与匈奴之间也确实很无奈。匈奴占上风的时候它就依附于匈奴,大汉把匈奴赶跑了它就给大汉朝进贡。 大汉和匈奴之间打来打去的,这车师国可真是苦不堪言,这么坚持了八年抗战之后,车师国国王受不了了,弃国而逃,车师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他们的旧国都(现今吐鲁番的交河故城)还能依稀领略下千年前的故事。 看着这个国家的名字,不知道大伙会不会觉得太眼熟了。没错,就是《西游记》中的车迟国斗法。孙大圣和三位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的情节是很精彩的一段故事。 言归正传,时任西域都护府的戊己校尉(驻车师国屯田的官名)耿恭派了人去救援车师国,结果全军覆没。 匈奴一看,你还敢反抗,就派了2万精锐兵锋直指耿恭把守的金蒲城。这时金蒲城内只有几百汉军。 耿恭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组织人手抵抗匈奴的进攻。耿恭站在城头对匈奴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其实就是毒箭。但是匈奴人不知道呀,一看果然中箭的人都发生了异常,以为有灵异事件发生了,军心一时不稳。恰巧晚上天象突变,突然狂风暴雨突至,匈奴人以为是老天对他们不满了。耿恭趁机出城一阵厮杀,竟然杀退了匈奴部队。要知道那地方一年也下不了几滴雨,也是老天眷顾了。 匈奴是骑兵不善于攻城,耿恭又是个出色的将领,匈奴拿耿恭没有办法,只好围困金蒲城。断了金蒲城的水和粮。 恰巧这个时候赶上了汉朝的权力更替,汉明帝驾崩,新帝汉章帝登基,刚上位的汉章帝还得稳固自己的帝位一时腾不出工夫来援救金蒲城。这可就苦了耿恭他们了。 仗着城墙虽一时不担心匈奴人骑马跳上来,但是渐渐的没水没粮了。但是每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中华民族往往能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坚持与韧劲。 没有水,那就自己挖井。耿恭带着人在城内寻找水源,上文说了这地方一年下不了几滴雨,想挖到水谈何容易。耿恭他们渴到了什么程度,把马粪用布包起来然后挤出里面的水分来喝。最终老天爷没有抛弃耿恭,他们把井挖到了15丈深,终于挖出了水。并把水往城外泼,以此来嘲讽匈奴人。 没有粮,那就啃草根、吃军甲。那会的军甲、军帽以皮质为主,耿恭他们就把这些皮子扣下来吃掉。 匈奴看到耿恭如此顽强也不禁心生敬意,就派人招降耿恭。高官、美女任君挑选。耿恭断然拒绝,并杀掉了使者在城头做起了烧烤(此处见谅一下,这种事历史上不少,易子而食的事近代还在发生)。还有就是后来岳飞写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是说的这个典故。 这时候汉章帝终于想起来还有金蒲城的事了。派不派救援在朝中又开始了大讨论,有人说都过了快一年了,耿恭他们尸骨没准早都凉了,这么远不值得派人去了。但是有另一派说了“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大概意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年轻的汉章帝大手一挥“朕之大汉,岂可愧对汉之将士乎?”。遂派出7千军马长途奔袭击退匈奴救下了金蒲城。死守金蒲城一年的耿恭他们在城内听见城下有人喊“我是大汉范羌,今日前来接各位回家”的声音时,我相信他们不是笑而是会嚎啕大哭的。 范羌看着城门内形销骨立、衣衫褴褛的耿恭们相拥而泣。几百的汉军这时候只剩下26个人了。26人随着撤退,这时正是新疆的冬天,又是天气的肆虐,又是匈奴的追击。等他们进入玉门关的时候只剩下了13个人。这就是铁血的“十三将士归玉门”。 玉门关守将看到这13人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并上书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正是对耿恭他们公正的评价。 十三勇士到达洛阳的时候,他们的事迹已传遍,在洛阳城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但是对于给耿恭进爵的请求却不以为然。不知道为什么汉章帝对这么一个榜样模范并不重视,按说就算不封爵,但是最少也得官升个三、五级的吧。最后只给耿恭提拔了一级。剩下的几名士兵只是进了羽林军。这种赏赐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一年后,耿恭遭人弹劾,被罢了官遣返回老家后死于家乡。英雄们的结局不是那么的圆满也是让后人唏嘘不已。 耿恭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取得辉煌的战绩,也不像张骞那样带来丝绸之路的开拓意义。他们本只是普通的戍边战士而已。但是他们体现了我们大汉民族的普通将士不屈的精神。他们才是我们的军魂,他们的信念才是支撑我们汗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铁血精神一直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 希望看到此文的各位朋友们都能为我们的大汉民族精神点赞。 欢迎您的评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