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淮南子·兵略训》: “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 中国古代的攻防战中, 打赢一场仗的关键因素, 除了运筹帷幄的将领与前仆后继的士兵, 还在于战场上的雄关险隘。 苍山如海,马蹄声碎, 回荡在雄关之间。 兵马俑。图源:图虫创意一、何为雄关? 古代的关隘, 是一种设计精妙、防守严密的军事建筑, 主要由关城、墩台、壕沟等组成。 嘉峪关关城。图源:摄图网 关城为关隘的主体工程, 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阵地, 其防护力较强, 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 长城烽火台(实心墩台)。图源:图虫创意关城外围挖有护城壕。 为增加关隘的防御纵深, 有的关城在前沿还建有墩台(报警台) 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 山脉上的长城。图源:图虫创意为了达到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基础的防御体系之外, 有的关隘发挥攻防联动作用, 将关城与关城之间连接起来,加大防御纵深, 使其形成一整套唇齿相依的攻防体系。 滑动查看:居庸关。图源:图虫创意 有的将关城与绵亘的城墙相结合, 使得每座关隘在攻防战中各显奇效。 二、中国关隘始祖——“百二秦关” (1)函谷关 我国的关隘建设历史悠久。 早在西周时期, 华夏大地上就矗立起 第一座名扬四海的雄关“函谷关”, 距今已有年。 函谷关景区。历史上共有三个函谷关:古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照片为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图源:图虫创意 函谷, 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之意。 《灵宝县志》中记载,函谷关,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此处秦岭为广义的秦岭 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 东城墙长1.8千米, 西城墙长1.3千米, 南城墙长0.18千米。 在函谷关后,是长达15公里的函关古道。 作为进出此地的唯一交通要道, 《太平寰宇记》称“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 春秋战国时期, 函谷关属于秦国的王畿之地, 作为国都咸阳的门户, 成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要战场。 考古专家曾在此处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 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 自诞生之日起, 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 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 函谷关都是重要通道,可见其重要性。 灵宝市函谷关景区地形景点分布沙盘模型。图源:图虫创意在那个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时代, 军事运输补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运往函谷关的补给还需要经过狭长的函谷。 因此,函谷关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随着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 加上黄河改道、水位下降、河床裸露等因素, 使得原来“丸泥可塞”的函谷关逐渐失去了战略意义。 (2)潼关 于是, 函谷关的替代者——“潼关”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黄河边的潼关城楼。图源:图虫创意比起函谷关, 位于黄河“几”字形拐角处的潼关, 更靠近长安城(今西安)。 单纯从防御作用上看, 守潼关和守函谷关作用是相同的, 而且潼关还有个优势, 那就是城门外为湍急的黄河。 黄河不同于长江, 冬天由于天气寒冷, 河面会结起一层厚厚的冰层。 冻上之后, 河面将如同平地一般,行人来去自如。 冬季黄河。图源:图虫创意因此, 如果不在此地设卡, 敌人趁黄河结冻再发起进攻, 则可能使位于关中地区的政权遭受惨重损失。 如春秋时期的“崤之战”。 当年, 秦国千里迢迢出函谷关, 至洛阳,攻打中原地区的郑国。 在回军途中, 遭遇北方强国晋国军队两面夹击。 当时正值冬季,黄河结冰, 过了函谷关后,秦军无险可守, 被堵在峡谷内,动弹不得, 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 在以长安为国都的朝代, 潼关的地位比函谷关更为重要。 东汉建安元年(年), 曹操为防止关西兵变,建潼关,废函谷关。 建安十六年(年), 曹操率大军在此与马超、韩遂等展开激烈战斗。 曹操在此战中几欲丧命, 但凭着潼关的战略优势和离间计, 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最终压制关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中原政权频繁地交替更迭, 潼关成了各大政权的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古城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潼关, 最早被建造在一块叫做“麟趾塬”的黄土高坡上。 “塬”是黄土高原独有的台型高地, 面积宽广平坦,为水流冲刷下形成的产物。 因此,建造在此处的潼关显得格外高大。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记述, 东汉时期在潼关所在的麟趾塬, 只有一条黄巷坂可通往关内, 可见其作用基本与函谷关前的函关古道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隋代,潼关已屹立数百年。 原先的防御体系早已不适应时代所需, 变得沧桑、破旧。 于是,隋大业七年(年), 一座新的关城——潼关南城兴起, 逐渐替代旧关城。 风陵渡。图源:图虫创意 可惜的是, 与函谷关的遭遇相同。 经历黄河河床暴露和水土流失的双重影响, 最终,隋朝建立的潼关南城 被唐代的武则天整体搬迁到黄河边的河滩上, 与小说中郭襄初见杨过的“风陵渡”隔黄河相望, 形成了那座在安史之乱中 阻挠安禄山精兵进犯关中的雄关要塞。 这座“潼关”自唐起, 便一直经历着战争的洗礼。 从古代的哥舒翰、孙传庭、李自成 到近代的抗战烈士们,都曾在这里浴血作战。 三、抵御外敌最前线——“长城诸关” 随着华夏版图不断扩大, 中原政权面临的外围挑战也越来越大, 匈奴、突厥、契丹、党项、蒙古、女真轮番登场。 为了守卫每一寸山河, 万里长城应时而生, 长城诸关成为这条防御线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城。图源:图虫创意(1)“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早期的长城, 都是沿着阴山、贺兰山一带修建, 充分地利用两条山脉的地势, 像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便是如此。 利用山脉的天然屏障优势, 大大降低了修筑的成本。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便是有着“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说的雁门关。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雁门关之名,始于雁门山。 《山海经》曰: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高柳北,即今天的山西省阳高县, 但这里早期叫雁门郡。 战国时期, 雁门郡是赵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当年,赵武灵王带领赵国进行军事改革, 大破楼烦、林胡的入侵, 设立云中、雁门、代三郡。 后来,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边事, 北部匈奴十余年不敢犯。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秦灭六国后, 大将蒙恬率兵30万由此北出, 迎击匈奴,尽收河套地区, 并沿着雁门郡一线修筑长城。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 雁门郡都是极其重要的边郡, 也是与匈奴交战的最前线。 汉代,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 先后率军驰骋雁门关内外, 大败南侵的匈奴军队。 李广还因作战勇猛, 成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汉元帝时,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就是从这里走出关外。 到了东汉, 由于南匈奴的内附, 再加上边境人口剧减, 雁门郡失去了往日的战略意义。 因此,曹丕将雁门郡南迁, 定在了雁门山南边的广武(今山西省山阴县)。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雁门关之名大概始于唐初。 此时,北方突厥兴起,唐军驻守雁门山, 在险要之处设置关城,抵御突厥。 真正使雁门关扬名天下的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家将。 宋代, 由于燕云十六州尽归辽人, 雁门关成为北宋抗辽的第一线。 太平兴国五年(年), 辽国大将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 当时守关的正是北宋名将杨业, 他闻讯即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出其不意, 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 辽军攻关受挫,后院起火,顿时溃乱。 雁门关守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 史称“雁门关大捷”。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现存的雁门关,重修于明代, 是明长城的“外三关”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战争 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见证者, 雁门关的价值 并不仅限于它守护了中原, 作为诸关据点, 它也是万里长城整体作战防御体系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 从洪武七年(年) 到万历四十七年(年), 余年间, 雁门关关城、两翼长城及诸隘城堡等 修筑至少达14次之多, 构成了雁门新关、旧关联动,四口、 十二连城、十八隘、三十九堡等 辅助防御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形态。 这在中外军事史上均属罕见。 与世界闻名的“四大防线”相比, 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2)“羌笛何须怨杨柳”——玉门关 在雁门关以西的河西走廊最西端, 同样屹立着一座千年闻名的雄关险隘, 即王之涣笔下那座春风到不了的玉门关。 小方盤遗址远景。图源:图虫创意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意即湿润的气流, 玉门关地处今天甘肃省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四周为戈壁滩,春风自然难以吹到。 汉代, 玉门关是长城重要关隘之一, 始置于汉武帝时期, 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彼时, 这里既是边境线上一道重要的关口, 也是大汉游子归国的标识, 还是连接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无数的汉人、西域客商 经由此关沟通内外贸易, 瓷器、金银器皿、生丝、汗血宝马、牛羊等 大宗物品在此汇聚,玉门关前贸易盛极一时。 小方盤遗址近景。图源:图虫创意历史上, 玉门关作为汉代长城的重要关口, 守卫着河西走廊, 作为丝路西去的“咽喉”,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霍去病进军河西大败匈奴,均发生于此。 为了更好地维护西域 友好通商、和谐发展的环境, 在小方盘城的北侧, 汉代军士们筑起了一座河仓城, 俗称大方盘城。 河仓城是长城沿线各据点的军需仓库, 被建立在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 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 东面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 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 使河仓城极为隐蔽。 河仓城残垣。图源:图虫创意 在河仓城的保障下, 玉门关继续发挥着维护丝路安全的作用。 随着丝路上贸易的日趋稳定, 西汉政府也着手成立代表 中央王朝统治西域地区的机构——西域都护府, 大量移民、修缮长城, 在玉门关通往西域的主干道上又增设了 许多关隘、烽燧、亭障、城堡、驿站等, 最终形成完整的玉门关防御体系。 玉门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自汉以后, 玉门关在大唐帝国的统治下迎来 第二场辉煌的丝路贸易。 由于朝代更替等诸多因素, 玉门关也从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 搬到了敦煌以东的瓜州(今属甘肃省酒泉市)。 唐贞观三年(年), 唐玄奘从此出发,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在此之后,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管理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玉门关的星空。图源:图虫创意数不胜数的诗人、词人皆在此留下千古诗篇, 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到了宋代, 由于与西夏作战失利, 玉门关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如今,遗留自汉、唐时期的古关城, 经历千年的风沙,仅存残垣断壁, 只有那听闻了过去贸易兴盛的风沙,仍在飘荡。 (3)“明长城的起点”——山海关 如今, 人们更加熟知的, 是自洪武十四年(年)起修建的明长城。 明长城与之前几代修筑的长城相仿, 从鸭绿江边的辽宁虎山, 经山海关,沿着燕山山脉, 向西连接秦长城,直达嘉峪关, 蜿蜒六千余里,气势宏伟。 作为明代北部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 这条防御线上,也屹立着数座天下闻名的关隘,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长城起点的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图源:图虫创意山海关在这座长城的东面, 是蜿蜒数千里的长城与大海间唯一的交汇点, 因其北倚崇山,南临大海,故名山海关。 从地图上看, 明代的人要想从华北平原 进入东北地区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穿越河北省喜峰口, 沿滦河支流一路向北,翻越燕山山脉, 过大凌河,进入东北。 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 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 从今天的北京出发, 经过顺义、密云,北渡海河支流潮白河, 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向东去往平泉, 再北上抵达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 最后到达松嫩平原。 这条道路叫做“古北道”。 还有一条, 即从北京出发,一路向东,从山海关出去, 这条路叫做“傍海道”。 这三条路也是历史上 大名鼎鼎的“闯关东”必经之路。 山海关。图源:图虫创意 这三条路中, 比较好走的无疑就是 北京直达山海关的这条“傍海道”。 因此,自建设之日起, 山海关便相当于华北进出东北的大门, 素有“边境咽喉”之美誉。 从目前保存较完善的山海关遗址上看, 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 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可谓攻守兼备。 老龙头。图源:图虫创意 在山海关往渤海之滨延伸的方向, 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 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在此处修筑了一座“入海石城”, 因神似龙首探入大海,得名“老龙头”。 历史上,这里曾是山海关防卫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明末, 李自成与吴三桂、满清骑兵 曾经激战于山海关城下, 留下了著名的甲申年“一片石战役”。 山海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及至19世纪末, 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 “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被毁。 现如今, 山海关依旧在渤海之滨, 坐观潮起潮落。 (4)“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在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上, 娘子关应该算是途经关口中最特殊的一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 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娘子关。图源:图虫创意据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 晋文公曾率重兵驻守于此,并建有长城。 后因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 故而改名“娘子关”, 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天下第九关”。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关城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 关城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 东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 可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 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 明代, 蒙古骑兵曾数次兵临城下, 企图破门而入,直抵京师,均遭顽强抵抗。 直至近代,娘子关又成为 八路军组织“百团大战”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主战场。 点击播放:娘子关。图源:摄图网与其他分列长城各段的关口不同, 娘子关不但地势险要, 而且山明水秀、风景绮丽。 在娘子关东门外的山谷, 是冶河的发源地,泉眼累累, 喷涌而出的泉水形成悬泉。 多股泉水汇流,沿悬崖峭壁倾泻而下, 形成著名的“娘子关瀑布”。 瀑布悬空如白练挂在石壁前, 形成高达十几丈高的飞流, 激起层层浪花,响声震耳。 正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言, “行人饮马来偷见,一阵花飞妒女祠。” (5)“太行八陉”——居庸关 太行八陉是自古以来 穿越太行山东西两端的八条交通要道, 而在太行八陉最北的军都陉, 居庸关雄踞其间。 点击查看太行八陉 这是长城中一座出名的军事古关, 又有山峦重叠、溪水长流, 为巍巍长城上景色怡人的一大雄关, 名列“燕京八景”之首。 居庸关。图源:图虫创意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区, 与倒马关、紫荆关并称长城”内三关“, 为北京西北大门。 居庸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燕国就曾扼控此口。 明亡, 就是亡在了居庸关。 年,李自成进入山西境内, 连陷太原、大同,从军都陉过居庸关进抵北京。 京城屏障尽失,几日之间就被攻克,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天下第一雄关”巨匾。图源:图虫创意现存的居庸关从金开始, 历经元、明、清共七百余年,全长米, 地势险要,如鲲鹏展翅, 被乾隆皇帝称为”万里金汤固九边“, 关城城楼南北侧悬挂两块 白底黑色“天下第一雄关”巨匾。 居庸关的关城西高东低, 有两山夹一水的自然风光。 站在关上,登高眺远, 脑海中浮现的,也许是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 (6)“明长城终点站”——嘉峪关 明长城的终点, 同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在黑山与嘉峪山之间, 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 嘉峪关。图源:图虫创意明洪武五年(年), 大将冯胜在平定河西走廊后,路经此地, 下令在此兴建军事防御工程,即嘉峪关。 后经明朝多位皇帝的修缮及扩建, 最终形成集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 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绵延60公里。 伴随着嘉峪关的兴起, 过去负责守卫西域诸国贸易安全的玉门关由此没落。 嘉峪关成为从哈密入河西走廊, 西域贡使前往明代中国唯一的法定路线。 嘉峪关与月亮。图源:图虫创意至清代, 中原至新疆的商路也是从西安出发, 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 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 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 都经此路运往内地。 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等 也经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等地。 丝路。图源:图虫创意进入16世纪后, 这条丝路的另一端, 欧洲正在开拓大航海时代, 西方冒险家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 在权贵的资助下扬帆起航。 陆上丝路的没落, 让这座西域雄关失去往日光彩。 四、南方关隘——雄关漫道真如铁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中原王朝的更迭相当频繁, 一部分王朝被迫南迁, 经济重心也开始往南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 军事力量、防御体系的重心南移。 因此,在辽阔的华夏土地上, 南方也存在着数座重要关隘。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门关 唐朝诗人说: “朝廷不用忧巴蜀。” 而守卫这片中国古代“天府之国”的, 正是李白笔下“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 剑门关。图源:图虫创意剑门关,古称剑阁, 位于今天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 因关隘正处于剑门山中断处, 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 峰峦倚天似剑, 故而称为剑门关。 与之前介绍的关城相比, 剑门关显得尤为险要, 整个关隘完全是天然形成,一气呵成。 剑门关所处的隘口, 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 足见其关之奇险。 剑门关风景。图源:图虫创意历史上, 这里曾是三国时蜀国赖以生存的防卫大门, 进出巴蜀必须途经剑门关。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 见此处壁仞千尺,天开一线,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因此命令士兵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 尔后,诸葛亮六次北伐均在此处通过。 曹魏景元四年(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 魏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 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 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 硬生生将钟会十万大军抵挡在关外。 隋朝以后, 陕甘入蜀改道由 葭萌县(今四川省剑阁县江口镇)越牛头山, 直抵剑门关口。 剑门关。图源:图虫创意如今, 剑门关依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关口, 屹立在进出巴蜀的通道上,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它早已不是进出四川的唯一通道。 (2)“南天门”——镇南关(友谊关) 广西凭祥市 还有一座虎踞在祖国南端的关口, 现在名为友谊关。 但很多人更愿意叫其霸气的旧名——镇南关。 友谊关。图源:图虫创意这座雄关终端穿过关门, 与越南公路相连, 至今仍是我国通往越南的重要口岸。 镇南关始建于汉代, 最初称雍鸡关,后改为界首关。 明洪武元年(年), 朱元璋为巩固南疆, 将原界首关城楼扩建为两层, 并在金鸡山架设炮台监控关口, 从此,界首关改名鸡陵关。 友谊关。图源:图虫创意 清代, 这里再次改名为镇南关, 并增设城楼至四层高。 雍正年间,又在两旁增筑城堞百余丈, 最终形成宛如巨蟒般盘踞于两山之间的形态。 镇南关是我国南疆最后一道防线, 常年战火不断, 它的命运同中华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在抗法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度毁于战火。 友谊关法领事馆旧址。图源:图虫创意清末, 中国屡次遭遇列强侵略。 年, 法国侵略军0余人由越南进犯镇南关, 企图用武力轰开中国国门, 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宣战。 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将士跟法国军队血战, 大败法军,取得自年以来, 清朝唯一一次对抗列强的大胜利。 年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 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 寄奉日本天皇请功。 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 镇南关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践踏。 中国人民勠力同心,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才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纵观神州大地的历史, 军事部署、抗击敌寇、贸易往来、山河美景, 每一页都有雄关的巍峨身影。 广西。图源:图虫创意从百二秦关的断壁残垣中走过, 函谷关、萧关、武关、大散关为秦之四塞。 秦汉的车马缓缓前行, 隋唐的雄兵整装待发, 在宋辽金夏的纵横捭阖中, 亦曾听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阳关风景区。图源:图虫创意阳关、玉门关、嘉峪关、铁门关, 在西北的一城烟沙中渐渐被人淡忘, 我们叹息“羌笛何须怨杨柳”, 再道“劝君更尽一杯酒”, 却难以体会古人西行出塞的悲凉。 再看今日的丝路,已比昨日辉煌。 内外长城上, 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 平型关,南北交锋的古老战场 也曾经历近现代的炮火, 燃起抵御外侮、民族解放的热血与激情, 守一寸故土,保一方安宁。 南方的关隘,坚毅中兼怀柔美。 大别山下,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 把守豫鄂两省交界,南襟江南,北蔽中原, 如今有铁路、公路穿三关而过,贯穿大江南北。 三峡。图源:图虫创意 山河激荡, 化作水流湍急的天然关卡, 伴随着滔滔长江水, 船只驶过三峡中的 瞿塘关、南津关,通往巴蜀的剑门之险。 梅关古道。图源:图虫创意在粤赣交界, 梅关古道上的梅花凌寒独自开, 这座“岭南第一关”, 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 南下闽粤移民的千折百回。 在由川入黔的娄山关前, 又有多少人放声高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永不凋零! 鹤度岭明长城关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