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怀念玉门   杨仲达   一   湛蓝的天空,覆盖在祁连山上的白雪,淹浸在黄土地上的黑色石油,这是玉门给我留下的有关颜色的印象。似乎只有这些印象,当我在闪念间回想的时候,而其中最深刻的却一定是石油,黑色的石油,淹浸在黄土地上的、沉入到我的记忆里的石油。   我是在安西前往玉门的路上,才蓦然间想起来的,或者是原先我本来就不知道,玉门是一座石油的城。我记得是这样的,我路过了一个叫“和平村”的村庄,而这个村庄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我从而知道,闻名全国的王铁人不是大庆人,而是玉门人。但是后来,我已不敢确认王进喜老家的村子是否叫“和平村”,这使怀疑我是否路过了这个村庄,即使是我确实曾经路过,那么在车上的我是在哪里看到彼地是王进喜故乡的注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在和玉门渐行渐近的时候逐步了解了它,并且,步步为营地喜欢上了它。   我不能一下说清我为什么喜欢玉门,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莫名其妙,只是一味地喜欢,从未改变。我怀念玉门,怀念我在那里的日子,怀念石油。玉门有一种逼人的荒凉,在我去玉门的路上,汽车曾经抛过一次锚,所有的人都下来,站着,等待,前不见人,后不见车,圆天方野,苍茫无尽,这是我记忆里最深的荒凉。诚然,玉门的荒凉打动了我,但是这不应是我喜欢上它唯一的理由,我在甘肃酒泉实习期间走遍了肃北以外的所有县市,所到之处,尽皆荒凉美的所在,何以独重玉门?我想了很多年,才约略想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相对于酒泉的其他地方来说,玉门不是天然的荒凉,而是人迹的荒凉。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玉门不是古典的荒凉,而是现代的荒凉。新中国的石油人在这里的屐痕足印,他们所创造的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他们所建设的这座规模独特的石油的城,非同一般地打动了我。当然魅力还是在于荒凉。不是在于创业者精神的伟岸,而是在于我对于这种精神的瞻望,赞而叹之,这种精神已经化育、弥散、飘落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位置,并由此形成了别样的荒凉。我曾经在玉门街道的地摊上买了一本《玉门诗选》,都是歌颂石油工人的诗歌,我把这本书连同另外几本送给了地处酒泉的武警支队二中队的图书室,不久我就后悔了,我失去了最好的关于玉门的纪念,一本出自玉门的《玉门诗选》,那破旧的书页里,浸满了玉门的风土与岁月。我想收藏一个时代的玉门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工业体制的记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的记忆。当我到达玉门的时候,它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它已经衰败、破落,但它正是也恰恰是从当年的玉门蜕化而来,蜕化或者进化,它是老玉门的壳,新玉门的茧,它正在更替当中荒凉着,我不期而遇地喜欢上了它的荒凉——也还不是这样,而是我遗憾它的荒凉,哀感它何以如此荒凉,因而才爱。   二   在去玉门的路上,我路过了一个地方——玉门镇。诚然,我最先是在地图上了解玉门的,玉门和玉门关的相距甚远已经让我疑惑,而我当时并没有注意到,在它们中间,还有一个玉门镇。我的惊讶并且在于,这绝对是一个大镇店,它的规模不比一个县城小。在玉门的左近,何以有此连名字都雷同的所在?   “玉门”对我最初的魅惑,早于我上述感想的,应该源于玉门关的沧桑与庄重,玉门关赋予了“玉门”深厚的历史背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白(——)的、王之焕(——)的、王昌龄(——)的玉门关,唐朝的、边塞的、遥远的玉门关,多么令人神往和追怀!   现今的玉门关,即敦煌西北约七十公里的小方盘城,为汉玉门关遗址。对于汉玉门关的遗址,史上颇多争论,直到在上个世纪,年,斯坦因在此不远处的废墟中发现许多汉简之后,才逐步确认。但是仍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小方盘城只有平方米,其面积不足以使其成为汉王朝的边城。我在“甘肃风光”的明信片上见过它,的确,是小了些,看上去仅仅一座土门。   而唐朝的玉门关却已经不在这里,迁移到了敦煌以东,现今安西城外的锁阳城。那是一座荒凉的古城,我曾和同学陈观旭到此同作一日之游,城内遗迹仍多,唐槐尚在,出产一种名叫锁阳的药材,传说薛仁贵(——)在此守城,粮尽时即靠此物度日克敌。也说是在锁阳城北30公里许、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其四周今仍存古烽燧十一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而关址已于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才能露出水面。这里我有些不解,一座土夯的城池,竟仍能浸泡在水里而不倒塌?   唐代以后,玉门关仍在向东迁移,据说到五代宋初的时候,已经移到嘉峪关附近的石关峡了。再后来,它便湮没无闻了。   这都是我后来才渐渐知道的。我原先以为,玉门关作为一个古老的隘口,一直在那里立着。而事实上不是,事实上玉门关经过漫长历史中的无数次变迁,其原址已经变得虚幻,甚至在哪儿也不那么重要了。而玉门关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不仅从未改变,而且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符号。   玉门关是以玉门命名的。我这样来回答自己的多年以来的疑问,距离玉门那样远,它为什么叫玉门关?公元前年的汉代元狩二年始置玉门县,而元鼎或元封年间,即公元前至前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从时间上说,玉门关当亦在此时建成;而在地理上说,我支持这样一种说法,即说最早的玉门关在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年,李广利(?——前88)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也就是说,玉门关应该经历了由东到西、再由西到东的迁移。因为最初在玉门设立,所以才可能叫玉门关,否则,中间隔着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为什么却叫玉门关?   此玉门非彼玉门,而此玉门与彼玉门却一脉相连。因而,被称作玉门镇的地方,也绝非偶然。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所路过的玉门镇,即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玉门县政府之所在,并于年建市,而我要去的目的地玉门市,迁移于年,彼地此前名为老君庙,确因庙而得名。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彼地掘出,油矿以及逐渐形成的以石油工业为经济基础的镇建制的居民点均谓之为老君庙。玉门设市之后,辖玉门镇,怪不得玉门镇是这么大的镇,原来它就是老玉门。   当然,年,玉门市政府又从老君庙迁回玉门镇,玉门镇又成为新市区,老君庙成为老市区——这对于我已经是后话了。   玉门市因石油而生,“玉门”也从此有了新的含义,虽然仍然不可避免地留存着古老的因子,但是的确,它已经从历史的精神里分离了。“玉门”这个条件所反射的,已不再是关隘,而是石油。   三   和“玉门”类似,“老君庙”也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是一方庙宇,是一个地带,也是一座油矿。无论是庙宇,还是地带,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老君庙,都显得非常通俗——中国不知有多少老君庙,或以老君庙命名的村落乡镇。但是作为油矿,这个名字则古朴而神秘。   老君庙在玉门南坪,当年()我代职的武警中队所在的东岗坡下,石油河岸边。是一座安静的,掩映在一片密密的小树林后边的小庙。庙里有一副对联,不知何人所作,联曰:“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道生万物道义精微好似云挂山巅并至山巅云更远,荡荡洪洪苍苍茫茫有山有水有阴有阳地产五谷地蕴浩瀚恰似聚宝盆钻开宝盆油自喷。”联是我后来才读到的,当时,庙门深掩,我未得进入,后来我也才知道,这里还是一座展览馆,对外开放,展出玉门石油人的创业史,但是我在的那个时候,却从来没有进去过。当然,就是进去了,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些图片而已。这既不是清同治二年()由淘金者所建的庙,也不是年油矿初建时期的那座庙,旧庙早已毁于“文革”,我看到的只是重建于年的新庙。的确它太新了,新得几乎不伦不类——当然,也只能如此,而正因为它的新,恰恰又是对历史的呼唤。   在老君庙的门前,大约几十米,我同时看到了老一井,这座年开采的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已经不再出油,一圈栅栏将它围起,并有《一井碑记》的碑文刻于碑上。曾经大振国威的老一井,已经成为文物,和老君庙一起陈列在天地间,正是因为它的横空出世,才使得老君庙名噪海内。当年,这里曾是油田每年举办文化庙会的地方,想必曾有过热闹场面,后来,这里又成为一个“红色旅游”或“工业旅游”的景点,供人瞻仰凭吊,石油赋予这一块土地以别样的人文光芒。   而我看到,这里曾是“玉门八景”之一,我是在东岗坡上拾级而下往庙门去的途中某个地方看到这个介绍的,大约应该是一个牌子之类的东西上,写有这样的文字,时间太久了,我已经忘记具体的内容,包括这个景观的名字,但是这个事实我却清楚地记得。即使是荒凉的玉门,也会有“八景”,而此“一景”,亦当之无愧。也不秀丽,也不奇伟,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深不可测,攫取心魄——就是道气,是老君传达的庄严,产生了不容抗拒的美。也不仅如此,此地天然地具备了“景”的元素,充满“景”的层次和深度。东岗坡缓,祁连近望,两岸相对,峭壁如削,寓玉门之城外,隐俗世之尘上,峡谷深延,荒草凄茂,河水浅流,乱石纵横,人动景移,变幻不停,境由心生,时添新叹。而因时辰与季节,亦多有变,朝阳出谷兮,暮落西山,晨曦如织兮,夜色如海,春风浩荡兮,冬雪皑皑,暑雨潇潇兮,寒霜萧索。此未名一景又已因历史的叠加而渐次丰富。它命名并成为“玉门八景”,时在何年,我们现在不能知道,既然不知,就暂且假设是在清乾隆年间(——)吧,理由是纪晓岚(——)曾说过“县必有景,景必有八。”那么,彼时距离县城70公里的这个地方,已声名播外——须知那个时候这里还没有修建老君庙也还没有建立油田的,也就是说,此景最初乃是源于石油河谷的,而在后来,当以老君庙命名的寺庙和油田相继出现之后,则又将此景得以深化。四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宽放远,来观看这条石油河了。我们先要说的还是命名的事情。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石油河为什么叫“石油河”?一般的认识,是以为在油矿出现以后,才有“石油河”这个名字,这只是一个通俗化了的称谓而已。其实不然,石油河的名字要远远早于老君庙油田。据说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曾写过的一条“黑水河”,就是指这条河流。当然,石油河的名称也有据可查,公元年,这是同治十三年,赤金堡一带居民入山采金,见石缝中流出黑色油质,乃掘坑取油,命名为石油泉,并称这条河为石油河。而更早出现的由许荣(生卒年不详)等人在乾隆元年即年编撰成的《甘肃通志》中已明确记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这条河,发源于祁连山,说得更细些,是发源于肃北讨赖山的野大马泉,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年水资源量为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46立方米,河水穿过玉门市西老君庙一带,流入花海。它是一条真正的河流,不仅用于农业灌溉,而且是玉门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它的颜色是黑色的,它是中国唯一一条以石油命名的河流。   它是一条时间已经非常久远的河流,前面只是说它被命名为石油河的时间,而其实它的被发现的时间还更要早得多。像很多河流在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名字一样,它也叫西马儿河、赤金河,我们不知道它还曾经叫过什么名字,但是在很久以前这里就出现了石油。   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出现于西晋人张华(——)的著作《博物志》。之后被北魏人骊道元(年卒)在《水经注》卷3中引用:“《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   再以后,南朝人范晔(——)的《后汉书?郡国志》有这样的记载:“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石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显然,范晔著史亦根据张晋的《博物志》。再后来,唐朝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东。”也仍然是与《博物志》一脉相承的记叙。史书上出现的延寿县,彼时在酒泉郡,即玉门一带,到了唐代,已经称作玉门了。石漆,当然是指石油。   我们看到,彼时石油已经用作照明,还用作润滑油,涂于车轴及水碓木轴上,以减少阻力。《元和郡县志》还记载着这样的事例,北周武帝宣政中(公元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功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就是说,石漆这种物质不仅用于生活和生产,而且早就已经被用于战争了。 五   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中国应该是最早发现石油、进行开发利用,并使之商品化的国家。比《博物志》还要早的史书,东汉人班固(32——92)所著《汉书.地理志》“上郡”条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汉高奴县在今陕西省延安东北。)宋朝时,沈括(1——)在《梦溪笔谈》中已经用“石油”为石油这种物质命名,而且石油彼时已被加工作为商品出售。《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载:“鄜(今陕西富县一带)、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之。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宋朝也有石油被用于战争的记载,宋康与之(生卒年不详)的著作《昨蒙录》记:“为日烘石热所出之液,西北边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敌。”元朝《一统志》卷4《陕西》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岁纳一百一十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办四百斤,入路之延丰库。”至少在元代,中国人已人工开凿油井取油,同时还已将其作为药物治疗牲畜皮肤病。我们的智慧的祖先,不仅在那么早的年代,就已经发现并应用了石油——而且还是预言家,预言石油“后必大行于世”,这个预言果然应验了。悲夫!今人见古人,古人不见今人也。   我们把话题说回到石油河来。石油河,我曾经无数次回想起,这条幽远而神秘的河。在玉门的每一天,我都会看到它,它傍依在玉门市的西侧,玉门人也叫它西河坝。这个称呼是有缺陷的,首先是不能以坝称河,进而是河有两岸因之不能冠之以一个方向。当然这只是习惯,而之所以以坝称河,是因为它至少在流经玉门的这一带更具备了坝的特征。石油河两岸峭壁如削,从上往下看深,从下往上看高,不仅直立着,而且直立的身躯遍体刀斧之痕。如果说是因为其坝的特征,也不尽然,如果这条峡谷常年涨满了水,那么坝的意味也就自然退居其次,而坝内是荒凉而干涸的——在年的春天,我看到的是,在那黑黢黢深深的峡谷里,谷底中流,一条小溪蜿蜒着浅浅的流水。也许会是在夏季吧,当石油河涨水的时候,据说水流湍急,而且流声巨大,哗哗作响,昼夜不停,岸边出门可闻。河水冲击着包裹着石油的石头,疾驰向前,河面上漂浮着黑亮的油的斑渍。可能,十眼桥是石油河由急而缓的一个断点,这个峡谷里的缓坡地带,也正是老君庙油田的基地所在,那里沸腾着抽油机、集油罐、蓄油池等等对我而言是新鲜的石油的元素。我曾经时常在峡谷里遥望十眼桥,并曾和同学杨震沿着溪水上的石头,一步一步地在谷底中流走向那里,十眼桥有一片气势不凡的瀑布,水声轰响。我曾经喜欢过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小说里列举了很多条北方的河流,我想,石油河,也无愧于令人心驰神往的北方的河,但是为什么令人心驰神往呢?或许还是因为石油。十眼桥横亘石油河东西,在河西岸,老君庙正对面的峭壁上,我看见了很多窑洞——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狭窄的窑洞,哪里是窑洞,分明是原始人的洞穴,但是,这些浅的尚有炊烟熏黑了的痕迹的洞穴,就是上世纪石油工人王进喜们的宿舍,这些被称作“地窝子”的洞穴,其艰苦程度若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想像的,更是无法体验的,然而惊人的这是事实,当我把在洞口的时候,我无法还原这个并不漫长的历史。   六   多么奇怪啊!中国在还没有开发出油井的时候,却拥有一条石油河。多么悲哀啊!中国有这样的石油资源,却被戴上了无油国的帽子。然而,令人庆幸的是,也似乎是天意安排的是,中国的第一个油矿老君庙油矿,就建立在这条石油河上。世界上有哪一座油矿,有像老君庙油矿这样古老而神奇的背景?并且,世界上又有哪一座油矿,有如彼艰辛的创建过程,身经三代,历百余年。   根据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资料,在至年间,俄罗斯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考察了祁连山,调查了玉门地质,但终无结果。年,一位“驻甘多年,素有闻望”的比利时人林辅臣(——)曾来到玉门考查石油,并取走油样到上海化验,结果为油质甚佳。同年,陕甘总督升允同意聘用林辅臣试办玉门油矿,并咨呈清庭外务部和商部核议,但是却没有回话儿。转年11月,升允又向慈禧和光绪再呈奏折——直到第三年正月,光绪才朱批三个字“知道了。”知道了,也就是否决了,试办玉门油矿一事遂告结束。彼时,林辅臣已“病殁于途”,皇帝的御批他却并不知道。洋务派曾经是制定过开发玉门石油的计划的,但是未及生产即胎死腹中。   年,玉门赤金堡居民张际云、杨大和等人(农民乎?)对石油河一带进行土法开采,共挖掘大小油泉41个,年产油约25吨以上,销往河西至兰州等地。从此,玉门石油竟已成为商品而流通于市场。清政府没有干成的事情,竟然被几个农民干成了。我也浅陋,这是我看到的在中国最早将石油生产并下并销售的记载。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沿海石油进口的通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油荒,石油成了国难当头之际最为紧缺的战略物资,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决策开发玉门油田。   年,前文已经说过,老君庙油矿开采出了第一口油井。   上世纪4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相持阶段的危急时刻,美国政府为了支援同盟国作战,由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国民政府立即将玉门油矿的开发列入了《租借法案》的范围内,并从美国获得了大批先进的钻、采、炼等石油开发设备,基于此,老君庙油矿和玉门油田得以迅速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全国解放以后,经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开赴玉门油矿,参加玉门油田的建设;玉门油田被国家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个重要项目之一,全国人民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玉门油田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玉门油田在新中国的怀抱中迅速成长。   年10月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上世纪50年代末,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了年产多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在玉门油田培养出了王进喜等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在建设新中国第一石油工业基地的同时,玉门油田还为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四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江汉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吉林油田、中原油田、吐哈油田等油田输送了10万石油技术骨干和多台套设备,为北京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学院、上海练油厂、兰州炼油厂、南充炼油厂、石油物探局、石油管通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直至年吧,并且直到今天,玉门油田经历了辉煌过后由盛而衰的漫长过程,并且在寻求着新的出路。浩浩哉玉门历史,已逾百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活的历史。七   在文革期间,曾经有过一部电影《创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种种迹象可以表明,这部反映石油人生活的电影,是以玉门油田为原形的,电影里的油田叫“裕明”,和“玉门”谐音。电影创造了两类人,即工人和知识分子,并且颂扬了工人,丑化了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特殊年代,这样的创作导向因政治使然,但是却在观念上谬种流传,甚至歪曲了历史。   只有城市的英雄,才会伫立在这座城市中心的公园里,玉门的油城公园里也伫立着它们的英雄。我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此,瞻仰它们的英雄。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公园,看到一个纪念碑的时候,以为一定是王进喜(那时我已经知道王是玉门人了),但是不是,而是一个我陌生的名字——孙健初。我之闻所未闻,正因为一直以来的舆论导向所致,想起石油,首先想起的一定是石油工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类似这样的诗句,给我们的影响是太深了。悲夫孙公健初,其才之高,其功之大,而竟不为人知!   孙健初(——)被称为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他在年即跨越祁连山,为我国第一个有此壮举的地质学家;年到达石油河、老君庙,逐步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田,建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他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新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孙氏的声名不显,和他的早亡也有关系,在建国后不久,因为煤气中毒而殒。年,玉门市修建了“孙健初同志纪念碑”,并建“孙健初公园”,但是在文革中遭毁。年重建,就是我所看到的纪念碑,就是我所流连的油城公园。一个公园以人命名,这个人够厉害了吧?而我看到纪念碑的当时,还有着孤陋寡闻的不解,为什么不是王进喜?我这样执拗地想着。   王进喜的传奇色彩,显然要比孙健初强烈的多,王出身贫苦,童年时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放羊,后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豪言壮志,他“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并果然践行了的人生信条,他的“铁人”的称号,世人都无不耳熟能详。王进喜是英雄,王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想起王进喜,我就会想起一个穿着油棉袄带着铝盔帽的彪形大汉,一个中年男人。我崇拜王进喜,因为他是铁人,男人就应该是铁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也有王进喜的纪念碑,就在孙健初纪念碑的不远处,但是对于它的印象我已经模糊了。对于玉门的很多印象,我都很模糊,我是这样地怀念它,为什么还会模糊?因为玉门对于我是一个梦境,梦境总是模糊的。况且不都是模糊,还有很多真切地存在。王进喜的纪念碑就是模糊的,但是我确定它的真实。我记得更清楚的是在玉门城外的公路上,一个石油工人的塑像,雄伟而阳刚。可能因此我忽略了油城公园里的王进喜的纪念碑,被城外这个塑像代替了,也被孙健初的纪念碑混淆了。当年,我一定也是在王进喜像前缅怀过的,当年,我正经历着人生的转折期,我即将毕业分配,前途未卜,当年,我还不算坚强,也不够坦荡,内心忧郁而游移。我在油城公园里徘徊,命运与玉门紧紧连缀在一起,这也应该是我如此深刻地怀念玉门、玉门如此深刻地进入我的生命的原因之一,因为玉门里有一个“我”,昔日的我,历史的我,我怀念玉门,也在怀念我。王国维(——)《人间词话》,作“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并以“无我”胜过“有我”,倒也未必,无我之境可能落入苍白之境,有我之境才可由景生情啊。诚然,如果“无我”,那么站在孙健初和王进喜纪念碑前,谁来感叹?进而言之,如果“无我”,我与玉门如何结缘,我又何以作此长文,事不关己,岂非觊觎也哉?   油城公园游人稀落,虽有楼阁而并不古典。公园内有射击的游戏,电子枪打气球,击中则气球爆破。我虽为军人却并不擅射,然而由于距离过近,我的射术得以略显,几能百发百中,我在西北的所有的日子,沉迷于这个技术简单的游戏,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射击,这可坑坏了摊主,因为每射落一只气球,摊主就得重新吹起一只摆上,因而大亏其本。“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我在油城公园里,就是这样暗暗地瞄准着未来。   八   玉门仅是地处祁连山脉的一个偏僻的县级市,比起全国其他的县级市来,无论人口、面积等等,它都太小了,小得可怜,也小得让人尊敬。这座南北走向的狭长城市,这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不得不被它征服的魅力。城市是有生命的,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都应该有独特的品格,卓然不群,与众不同。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才是你,玉门就是这样。我去过的不少城市,尤其是县级小城,几乎都是一个面孔,崭新的楼房,宽阔的街道,此外无他,乏善可述,就像站在面前的一个俗人,不仅是不想结识,甚至懒得搭理。而玉门却决不雷同于,不追赶、不模仿、不趋炎附势于任何一个城市,玉门就是玉门,玉门“勇敢做自己”。玉门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尊严的、刚强的,高傲的,不能任人小瞧的。玉门还是玉门人引以为豪的,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是玉门博大的胸襟,也不仅是输出,而且从吸纳的角度讲同样如此,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文化经济背景、操着不同乡音的人云集于此,成为新一代的玉门人,玉门不是西北的玉门,玉门是中国的玉门,天下的玉门。   我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想念玉门》的文章。作者为现居美国麻州的依娃,她以轻盈的女性化的笔调,以对生活细腻的感受,用无微不致的细节,将玉门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没有去过玉门的人因此了解了玉门,去过玉门的人不得不跟随着她感情的节奏去想念玉门。依娃曾经在玉门生活了十七年,而且似乎还曾是一个石油工人,如果没有厚重的生活积淀,如果没有爱,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依娃的其他背景,文中流露不多,我大约知道,她是一个比年纪比我稍大的女人,是一个豪放的女人,是一个对玉门爱的深沉的女人,她以足令我唏嘘的浓情密意,并不高超但鞭辟入里的文字,唤起我许多关于玉门的回忆以及遐想,帮助我找到了我贴近玉门的方式。为了表示我对依娃的钦佩,我决定删去原题,将此文改作《怀念玉门》,以示唱和之意。在改过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是我的最恰切的题目了,简单、明快,直抒胸臆。   我不敢与依娃比肩,玉门是依娃的,不是我的,依娃在玉门生活了十七年,而我在玉门只有短暂的十天。但是,玉门也是我的,因为我爱玉门,这就是理由,而且,十天够了,十天足以爱上一个人,十天足以决定一切,倘若沉浸在爱里的十天,已经是漫长的一生。   与其说,玉门是一座城市,不如说玉门仅仅是一座基地,石油的基地。由基地而衍生出了人群、组织、部落,虽然逐渐形成了城市,但是仍然保持着基地的原始特征。作为一个城市,它很像我所经历的部队的“家属院”或者“生活区”,只是一个核心单位的“后方”而已。这样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城市的多元性,它还保留着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的“大锅饭”的残余,虽然时代在不断更新,但是在精神上它还“遗世独立”,或者说,它很像一个城邦,它似乎是一个石油的王国。这就是我喜欢的、我怀念的玉门

赞赏

长按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