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内容提要] 在文学作品阅读赏析和写作教学中,师生们都离不开文学艺术技巧的运用。而在运用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术语,要么是模棱两可,甚至张冠李戴。鉴于此,我想通过本文尝试给有兴趣的师生们排忧解难。 文学艺术技巧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表达方式,二、修辞手法(一般以词或句的形式呈现),三、表现手法(多以段落、篇章的形式呈现),四、布局谋篇技巧。 本文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诗文的艺术表达技巧,然后分门别类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艺术技巧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说,每种技巧都尽可能引用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力求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价值。 [关键词]文学鉴赏写作教学艺术技巧实例分析全景扫描 在文学作品阅读赏析和写作教学中,师生们都离不开文学艺术技巧的运用。下面笔者把多年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以与有兴趣的师生们共同切磋,同时希望得到行家的斧正。 文学艺术技巧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一、表达方式,二、修辞手法(一般以词或句的形式呈现),三、表现手法(多以段落、篇章的形式呈现),四、布局谋篇技巧。 现分门别类举例分析如下。 一、表达方式 (一)记叙——叙述事情的经过,一般都有情节。又分: 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要详略得当,忌平铺直叙。 2、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叙述介绍,然后回头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如鲁迅的小说《彷徨·祝福》,除掉首尾除夕祝福的环境氛围的映衬,中间关于祥林嫂的一生用的是倒叙,将漫长的十多年压缩在短短两天之内,结构紧凑,内容凝重,还为对比映衬提供了条件。 3、插叙(鲁迅的小说《呐喊·故乡》中当母亲提到闰土时,插叙了少年闰土看瓜的形象、两人的初次相见和闰土讲的故事), 4、补叙(鲁迅《呐喊·风波》当九斤老太第一次用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骂她重孙女时,补叙了她这句口头禅的来由。 ※补叙不同于插叙,补叙一般没有情节,在它的前后也不一定要用过渡文字;插叙必在中间,而补叙可置于文末)。 (二)描写——表现人物、景物和事物的形象以及场景氛围。 1、人物描写,分如下四类。 ⑴语言 分①独白、②对话和③群口三种。下面是选自孙犁《荷花淀》中的一段群口: 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⑵行动(行为、动作) ⑶肖像(①容貌、②姿态、③神情、④衣饰等特征) ⑷心理描写(①从旁概述、②内心独白、③动作暗示、④景物衬托、⑤梦境、⑥幻觉等)。 2、景物描写——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作用有三:①交代背景,创造气氛;②烘托人物心理性格;③帮助情节的发展推移。 3、场面描写——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要求有三:①有条不紊,②能表现出特定场合的气氛,③能运用多种方法技巧以描述场面。 4、细节描写——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好的细节,要求:①真实(斗牛时牛尾是上竖还是夹于股间。《故乡》中闰土为何要“一副香炉和烛台”),②典型(《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看到掐灭一根灯芯才咽气——表现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吝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写美术课抄斯巴达阵亡战士碑文的细节)。 5、侧面描写——描写主体对象周围的人事物,使主体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也称为间接描写(与此相对应的叫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来烘托其迂腐、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二是借助于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令人折服,琵琶曲感人肺腑令人陶醉; 汉乐府诗《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中加以虚摹烘托,表现罗敷的美到极点。 三是用其他人物的对比,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法国莫泊桑小说《羊脂球》。主人公羊脂球虽然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富于民族气节,不愿委身敌寇。作为对照,作者还写了一群无耻下流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庸人。他们对敌人卑怯恭顺,却鄙视羊脂球,羞与为伍;可是为了逃命,又百般怂恿羊脂球,甚至引经据典,逼迫她向敌人献身)。 此外在描写景物时,以物衬物,也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表现潭水清澈无比的描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色清明晶莹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字面写的是庭院中竹柏的影子如水草纵横交错,实际上描绘的是月色的清明晶莹,因此虽在午夜,而庭院中的人却如同处身于明亮清澈的水中,水底的影子历历可见。 6、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形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水浒》、《三国演义》、鲁迅的作品(如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等多用白描手法。白描可以用于①描摹景物,②叙事,③刻画人物等。 (三)抒情——抒发情感。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1、直接抒情——如唐朝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前两句,把自己40岁登科及第的心花怒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寓意等几种。 ⑴借景抒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光融洽,反衬抒发羁旅孤愁和思乡之情。 ⑵借物抒情。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中借蜡烛表达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其中暗含的拟人手法,巧妙传神。 抒情所借之物,在古诗中很多见。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又叫“相思子”,这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 写送别和离情所借之物:柳(杨柳、折柳),梅,草(芳草、青草);晓风,残月,烟波;关山,玉关,长亭,短亭等。 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寒蝉,归雁,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玉笛,箫管;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等。 ⑶借事抒情。有两类。一类是叙事性作品,如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一类是抒情性作品中通过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后两句通过行动细节的描述,真切细腻地传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⑷寓情于景(或物)。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⑸托物言志。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咏蝉即伤己,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却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自喻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又如南宋词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来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妥协投降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和誓死抗金的坚定意志。 ⑹借古讽今。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六朝皇帝奢侈荒淫,尤以最末的陈后主为甚。但结局,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轰然倒塌,金粉南朝就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迅速灭亡。本诗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⑺用典抒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五个典故(第三典“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大败”典中还套用了“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在狼居胥山封台勒石记功”一典)来讽刺时事,表明政治主张、军事策略,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四)议论——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道理,表明见解或主张。 议论时⑴观点要鲜明正确,集中突出;⑵论据(事实、理论)要旁征博引,充足真实;⑶论证要清晰得法,有破有立。 论证方法有①演绎法、②归纳法、③类比法、④归谬法、⑤对比法、⑥比喻法等。 (五)说明——解说事物的方位、形状、构造,成因、演变、结果,性质、特点、功用等,使人们对这一事物有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说明时关键是抓住特征,并要求语言平实,顺序清晰。 说明方法有①作描述、②打比方(比喻说明)、③作比较、④列数字、⑤画图表、⑥举例子、⑦分类别等。 (六)综合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语言精要,揭示内涵,画龙点睛。 2、议论文中的记叙、描写,交代对象,列举事实,言简意赅。 3、抒情文中的描述、议论,叙中有情,景中蕴意,议中透理。 (七)表达口吻身份——人称。 1、第一人称——作者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用“我”的口吻来自称。 用第一人称,犹如直接向读者倾谈,真切自然。但运用时有其局限性:第一,因为“我”一个人的见闻、经历和感受总是有限的,在“我”感知以外的人物和事件是不能组织到作品中来的;第二,难于直接描写“我”的神态、外貌等。 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可以是作者,如鲁迅《藤野先生》等实录性散文;可以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充当见证人和陪衬者,如《一个人的遭遇》《祝福》《社戏》《孔乙己》等;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狂人日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第三人称——作者并不出现在作品中,只是旁观地向读者叙述着别人的事。 因为不受“我”的限制,作者在第三人称作品中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管事件有多复杂,不论人物有多庞杂,也不管是天堂地狱,还是人心鬼腹,作者都能加以表现。如《阿Q正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3、呼告式——即“你怎样怎样”。有人称这为“第二人称”。其实,这应该是第一人称的呼告形式,是没有出现的“我”在向“你”(作品中的人物或读者)叙述倾谈或发泄不满,或者亲近地诉说衷肠,或者激愤地当面斥责。这种人称,比较适合情绪强烈的作品。 4、人称变换——同一作品中,有时为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人称可以变换。 如《祝福》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第一人称,而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称。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三人称,但有时中间可以改为“你”的呼告式,用暗藏着的第一人称来倾诉或斥责。 二、修辞手法(一般以句、词的形式呈现) ㈠比喻(一般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呈现)——用相似的彼物来表现此物。作用:变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易抽象为具象。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陌生、深奥、抽象的事物或情境),喻体(熟悉、浅显、具象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的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夜晚的松花江,像一条嵌花的闪光的银链)、暗喻(霎时间,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和借喻(把这些大块的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翡翠”是“海浪”的喻体)。 比喻的变化形式有: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又叫连比,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倒喻(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正好相反。如: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