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小伙伴都服用过或听说过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丸、“番泻叶”等,在见过N例结肠黑变病后,决定整理下自己所见的结肠黑变病图片来“吓一吓”周围的小伙伴们,这可真的不是危言耸听哦,有研究证明,结肠黑变病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人群,而结肠息肉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那么,结肠黑变病到底是个什么鬼呢?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结肠黏膜变黑了,对此,没见过的小伙伴们都表示很震惊。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结肠黑变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之所以结肠黑变病在我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跟相关药物的滥用脱不了关系。不知何时,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丸、“番泻叶”等好像成了解决便秘问题的“万能神器”,只要稍稍有便秘的趋势,大家第一反应便是服用这类药物就会好,甚至有一些想减肥的小伙伴,不想控制饮食,又不想运动,又怕减肥药伤身体,索性喝起了番泻叶,在她们心中,我们古老而又神秘的中草药没有任何副作用,而效果又立竿见影,不论是治便秘,还是想通过腹泻来减肥,都是安全而又有效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经常便秘或者经常服用此类药物的人,表面与常人无异,然而他们的肠管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采集到的图片,谈不上触目惊心,但也是足够让人惶惶不安。 正常的肠管又是什么颜色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有位七十多岁的大爷,当得知他患了结肠黑变病的时候,一头雾水,问了个啼笑皆非的问题:“医生,我活了70多年,一向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怎么到老了就变成‘黑心肠’了呢?” 难道真的是年轻时做了亏心事,老了变成黑心肠了吗?从医学角度讲,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数认为,结肠黑变病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关。 1.什么是大肠黑变病?有什么症状吗? 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大肠黏膜尚光滑,反光减弱,弹性差,棕褐色或黑色色素呈颗粒状、花斑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均匀分布于大肠黏膜上,病变较轻者仅见大肠黏膜呈灰暗色而无明显的色素沉着。 一般没有明显特殊症状或伴随便秘的发生与加重。 根据肠粘膜色素沉着的程度,分为Ⅲ度: Ⅰ度,呈浅黑色,类似豹皮,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较局限,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 Ⅱ度,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 Ⅲ度,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间有细小乳白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见,此种变现多见于全结肠型。 2、哪些原因导致的? 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便秘有关:便秘的患者,粪便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太长,肠道吸收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导致了黑变病。 2.与葸醌类药物有关:长期应用蒽醌类泻药是目前公认的引起黑变病的主要原因。 蒽醌类泻药包括常见的大黄、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美鼠李皮、郁李仁、芦荟,虎杖、火麻仁等均含有蒽醌类物质。 常见的治疗便秘的中成药比如麻仁润肠丸、香丹青、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胶囊、一清胶囊、三黄片、黄连上清丸、黄连上清胶囊、金熊炎必克、大黄蛰虫丸、安络化纤丸、胆石利通胶囊、胃力康颗粒、排毒养颜胶囊等的成分中均含有大黄,不能长疗程使用。 而一些宣称能养颜排毒的保健品,则纯粹就是蒽醌类泻药,忽悠人没商量。 3.与食物滞留有关: 消化道内食物残渣滞留,在酶的作用下蛋白分解产生的多肽及氨基酸转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形成黑变病。 4.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破碎后产生大量的色素,色素沉着最终形成黑变病。 5.与金属元素及矿物质的摄入有关: 可能与微量金属元素或矿物质如铁、镁、硅酸盐、钙、钯、锌矿石、铅、镉、镍、库珀和锰等摄入有关。 3.得了大肠黑变病怎么办? 1 生活、饮食习惯调整 多饮水(晨起空腹喝1杯温开水,每天饮水量ml左右),多运动(每天快步走至少2小时),多食粗粮、新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忌嗜烟酒,同时保持作息规律。2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天定时入厕1-2次,早餐后30分钟因胃结肠反射,是排便最佳时期,也可根据个人排便习惯自行调整。如无便意,起初可应用开塞露纳肛诱导排便(10-15天),每次排便5-10分钟(无论排便量多少及有无排便不尽感),避免久坐、久蹲用力排便(会加重盆底功能紊乱),建立排便的生物钟。3 药物治疗 ①首选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益生菌+膳食纤维(益生元)同时服用,并且要保证1和2(特别是每天ml的饮水量)的完成,1-3月后排便困难会有不同程度缓解。②如上述治疗无效可加用缓泻剂治疗:乳果糖、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普芦卡必利片(避免长期服用强刺激性泻剂,例如酚酞、番泻叶、芦荟胶囊及含大黄、芒硝的方剂)。4 肠道微生态治疗 菌群移植(FMT)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