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图片免费领取本专业图书

来源

“自然资源智阅读平台”-《谈天说地》

作者:陶世龙

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和输沙量都最多的河流,原因是黄土高原的存在。

黄土是地球一定历史时期在大陆上堆积起来的沉积物。主要由粉沙组成,另外还有大约20%~30%是粘土。他们都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在地球上,没有不“烂”的石头,暴露出来的岩石,总会风化崩解。在地质学中,将这些岩石破坏后的产物,按其颗粒大小分类,直径在0.~0.05毫米之间的碎屑,被定名为粉砂;0.05~2毫米的称为砂;大于2毫米的称为砾。比粉砂更细的是粘土。它们有的留在原地,形成土壤,长在它们上面的植物,盘根错节地将它们掩盖起来,风要吹走它,水要冲掉它都不容易了,但如果裸露在地面,则可以随时被风和流水搬运到别处。

黄土高原的物质被流水搬到河里和海中,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出现许多沟壑。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哪里来的呢?

一般说来,泥土是本地地下的岩石风化而成,因此上面的土壤与下面的基岩之间,总可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构成黄土高原的黄土则与下面的岩石不相干,只能是从远处搬来的。

是谁搬来的呢?有人设想是流水,有人认为是风,并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岩石风化以后,块儿大的、重的砂砾,风搬不动或搬不远。粉砂和粘土属于较细的,可以被风扬起,使人烦恼的沙尘暴即其表现,当它们坠落在地堆积成为黄土时,已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好一段距离了。黄土中约50%是粒径小于0.01~0.1毫米的石英、长石、云母的碎屑矿物颗粒,20%~30%是更细微的粘土矿物,是可以搬得比较远的。

因此有点像打麦扬场似的,经过风的分选,从产生沙土的发源地开始,顺着风向,按组成物质从粗到细,依次出现的是戈壁、沙漠、黄土,在我国西北表现得最清楚了。沙漠是提供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地面裸露和气温的冷热剧变,使这里的岩石比别处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堆积黄土高原的材料供应基地。黄土高原就是紧靠着沙漠分布。

由于黄土是在陆地上堆积的,不像水下的沉积物要受到水的压力和被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胶结,结构疏松,其中的孔隙,肉眼可见,流水容易渗入和把它冲走,所以黄土地区多沟壑。但它在干燥时很结实,没有可以层层剥开的性能,但具有沿垂直方向开裂的特性,因此在黄土地区,常见壁立不倒的陡崖和黄土柱,人们也就利用这一特性,挖出可供居住的窑洞,不仅成为我国先民的居所,而且流传至今。瑞典地质学家也是考古学家的安德生,写的一本记述他考察中国史前文明经过的书,就叫做《黄土地的儿女》。

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黄土高原,连黄土也罕见。难怪一个多世纪前,德国地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看到我国黄土地区的景色要大为惊叹,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黄土,并提出了这些黄土主要是风带来的堆积物的说法。

而后对于这黄土的成因,学者们争论得很热烈,有些人不同意李希霍芬的解释,认为它很可能是岩石就地风化的产物,或是流水搬来等。

如此巨大的黄土堆积,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只有根据这块土地的历史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风具有很大的搬运能力,古人早有认识。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脍炙人口,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中,是这样四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也就有了疑问: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黄河河道从远在其东部千里之外的兰州附近通过,黄河水系中离它最近的是大通河,相距仍有约千米,而且其间还有绵亘的山脉阻隔。在玉门关,哪里望得见黄河!怎么会产生出黄河远上白云的联想呢?

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王之涣看见的是黄沙卷上了白云间,“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后来在新发现的唐人抄本中居然找到了这首诗,明明是个“沙”字,证明竺先生对了。

但是社会似乎对竺先生的考证并不感兴趣,流传的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科学家的认真,有时确实是有点“煞风景”,本来流传已久的美好的形象或想象,被你的考证破坏了,当然不大能得到人们的赞同。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

不过,年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年7次印刷)的“出塞”中,已正确写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我看王之涣倒是注重事实的,他这四句诗,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两条自然历史记录,一是这黄沙卷上白云,也就是出现沙尘暴了;再是玉门关外没有杨柳。当然他这里所说的杨柳是指羌笛吹奏的曲牌的名字,但也可从语义的双关来理解。后来罗家伦用“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来赞扬左宗棠指挥人们在玉门关外种植杨柳,显然就是由此而来。

我赞成我的老师王嘉荫(~)先生的观点,他在年留下的著作《中国地质史料》中说:“这个问题(指黄土的成因)已经将近百年了!现在看来还是个问题。从我国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在年的一次大雨土,就有七八尺厚。像这样的雨土方式有过二三十次,就解决了黄土的成因问题。”王先生在中国的古籍里面,查到了次,并从而发现,各个时期记载的雨土次数相差很大,则可能反映着当时气候的干湿,雨水多,沙土被大量刮起来的机会就少了。

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雨土”,按其记述,就是今天的沙尘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地区及其附近,也是一种佐证。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年在现今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牛这样大的牲口也被掉下来的土掩埋了,这次沙尘暴的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古人把这类事情看作奇异的灾变现象。那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如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所记:“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其警世之意甚明。因此有些大的事件,在正史中也会记上一笔。

摆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沙尘暴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出现已久。要不何来此黄土高原,黄土层厚达几十米,最多到近四百米,而且在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的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应该说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已有了答案。我国学者刘东生院士的研究,发现这些黄土地层保存了地球历史近期发展状况的风成珍贵记录;张伯声、张宗祜院士找到了水成记录,后者提出了“多成因”说。现在多数人认为,黄土高原是以风为主,流水为辅多成因形成的。

END

↓↓↓关联阅读↓↓↓

谈天说地:地球至柔至坚的“铠甲”常说的“青天”是什么?真的存在吗?地球“无形”的甲胄

图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内容,请扫描或长按:

图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内容,请扫描或长按:

自然资源智阅读

赞赏

长按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