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和阳关 黄显德 年12月16日 第八天(23日): 玉门关 河仓古城、汉长城、西千佛洞和敦煌古城 阳关 时间:年7月23日上午 地点:玉门关、阳关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增删改动,照片是本次增加的。 题记:大漠风情,塞外风光,或许聚焦于玉门关和阳关。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古代将士的生死线,也好像看到了民族兴衰的古老印记! 22日下午,我们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返回敦煌,梳洗完后,已是傍晚时分。该吃晚饭了。于是,我们就到最有名的敦煌夜市上转悠。敦煌夜市,地处敦煌市阳关中路黄金地段,由沙州市场、文化商业街、敦煌风情城等三部分组成,以仿唐建筑为主,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和人文景观。我们进入夜市,先找到了一家摊点,摆了好几张散桌,场面还算大,客人也较多,我们就桌而坐,准备点菜,拿过菜谱一看,真是一看惊人呀,一个小素菜都标价20、30元,肉菜更是吓人了。我们急忙起身走了,怕坐久了走不掉,因为一看我们就是外来人。我们拐到了较远的另一家,专卖卤猪蹄,听女老板介绍,她这里的卤猪蹄是敦煌最有特色的,也是味道最美的,价格也不贵。看这里,场面虽然不大,但坐满了客人。老板安排我们坐里屋,看看菜谱,价格还合适。其实,在女老板介绍时,我们就很想吃了。于是,我们每个人点了一份特色卤猪蹄和一碗小面。卤猪蹄全入味很鲜美,肥而不腻,咬起来有清脆感,火候特别到位,难怪天天有这么多人来吃。小面味道也不错,让人还想吃。在吃的过程中,我们有人还到隔壁烤了羊肉串,每人两串,真香。我们的晚餐就这样过了。累了一天,明天还要赶路,回宾馆休息吧! 23日早上用完餐后,我们出敦煌向西北走90公里就到了玉门关、河仓古城和汉长城,再向西北走90公里就到雅丹地质公园。在返回途中再看看西千佛洞和敦煌古城。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旅途。这里,单表玉门关和阳关。 玉门关 我们离开市区,过了敦煌古城(影视城),我们的车就疾驰在公路直延的戈壁滩上。公路的两边是广袤的戈壁,茫茫无际。我们好奇地下车,站在戈壁上,极目远眺,一片天地相接,穷荒绝漠,空旷寂寥,剩有炙热的阳光和偶尔见到的砾石、土丘。那白色的阳光,在微风吹拂下不时送来滚滚热浪;那黑色的砾石在阳光下像绸缎一样油亮发光。此时此刻,我们尽情地体味生命罕至的神秘,尽情地玩味世间唯我独尊的孤傲。据说,这个时候是最好的,风沙少,很平静,但整个戈壁像蒸腾一样。最恶劣的时候是3、4月份,那时风沙肆虐、戈壁翻滚,全然进入“混沌”状态,一片梦幻景象。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不时冒出的一些小土丘,表明戈壁滩并不平坦;零星见到的骆驼草伏地而生,是这里生命顽强的点缀;沿途少见人家,偶尔路过的车辆也很快消失在天际,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荒凉孤寂。这时最好什么也别说,静静地听着车轮碾过石子反弹的声音,清脆悦耳,让凄凉的心境添了几分快悦,让翻腾的思绪多了几分清晰,渐渐生出了一串串的疑问:难道古代在此镇守的戍边将士和在此生活的人们只是一种传奇?难道他们留下的悲壮故事也只是一种传说? 半来个小时后,老远看到有块耸立的牌坊,公路直穿而过。就在这里,所有的车辆都停下,原以为在检查什么。轮到我们的时候,才知道要看玉门关的需买门票。于是,我们就老老实实买了门票,才让过了。我们后来才知道这里是玉门关的关口,离玉门关还有40、50公里,之间还有分路到雅丹地质公园。在这么远的关口售卖玉门关门票合理吗?问题是到了玉门关也没有人验票,这不是给不自觉者有空子可钻吗?也不知道这里的牌坊关口,是古代的遗迹,还是今人的修建?关口两边,巍然耸立着两根高大的石柱,石柱上刻有隶书对联:“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秦燧汉关,今犹在;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张骞李广,俱往矣。”我们细细体会着这幅对联的蕴意,再加上今天一路的过往,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大漠情怀!又约摸半小时,玉门关遗址便惊现眼前。 下公路就进入一个高台,高台上有块石碑,碑上刻有“玉门关遗址”几个横排大字,表明我们已经到达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了。站在高台上俯瞰,湛蓝的天空下一片苍茫,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那么粗犷。不远处,那唯一的土黄色的方形土墩,像诗中“孤城”的意象,荒凉寂寞,形单影只;远处的一条小河隐约可见,似乎水声潺潺,涌流出了远古以来的生机。我们再往下走,看见仅有的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一栋平房,挤满了游人,但没有像其它地方那样人声鼎沸和喧嚣热闹,一片寂静。他们是在凭吊历史还是在深沉思索?也许,他们是在表达一种对古代戍边将士的缅怀和敬仰,抑或是在思索为捍卫民族尊严而献出生命的高贵和尊重吧!房前有个平坝,可以停车。平坝外边缘有块不规则的石碑,正面刻有“小方盘城遗址”,右侧刻有王之涣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身临其境,大家有了大漠深处、茫茫戈壁的深切感受,再穿越那些烽火年代,试着去体会那些常年戍守的边关将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试着去感悟那些将士们为什么会产生浓烈的思家怀乡之情吧! 我们再往对面走,就到了那座神秘千古的黄土墩,墩周围用铁栅栏围着。这就是传说中拒敌千里之外的玉门关。它墩前的碑上写有“玉门关”三个大字,说明了一切。今天的玉门关,虽然只是残垣断壁,但从“无边睛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这副对联中,依稀看到了当年的雄伟气势。清代进士洪亮吉曾写诗叹曰:“南庭北庭幕已空,阳关玉关门不闭。”作者也道出了玉门关曾经的峥嵘岁月和历史作用。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距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耸立在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经过多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只残余这样一座破落的土墩,但仍可见当年的巍巍气势和车水马龙的盛况。关城,四周城垣有些残破却保存相对完好,为黄胶土夯筑,西面和北面各开一门。略呈方形,面积约多平方米,上比下略窄,东西长与南北宽约20多米,高约10米,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不宽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关城以北不远处有个今人修建的观光台,站在观光台上,可以眺望四周,空旷浩瀚,异彩闪烁,周围残留营垒、炮台、古塔等遗址,低洼处沼泽遍布、芦苇丛生、胡杨茂密,其余是狭长的戈壁滩,戈壁上覆盖有大量流沙,呈东西走向。往北看,最远处,有绵延不断的峰峦,接着是横卧东西走向的疏勒河,两岸伸延着磊磊沙丘,沙丘间长满了红柳等沙生植物,河床上铺满了经年的鹅卵石,在阳光下灼灼闪光。北面较近处是呈东西走向的长城,像巨龙蜿蜒逶迤,时而蛰伏,时而腾飞。沿长城每隔5里、10里的方形烽火台,如古籍记载的“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另外,还可以看到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另一重要关卡——阳关。玉门关以西,则是通往西域的大漠戈壁,在无边无际的黄沙湮没下,隐约可见一条大道蜿蜒伸向西方,这就是著名的丝路北道。这里的戈壁黄沙,让我们感受了曾经的苦寒与酷热;这里的老城古垣,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兴衰与成败;这里的一切残留,让我们参透了历史的沧海与桑田! 玉门关是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所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内,为都尉治所。此时期,汉朝已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全线贯通,“使节相望于道”,玉门关起到了丝路北道重要的海关作用。这个时候的玉门关,其遗址应该就在今天看到的小方盘城。自此以后,到王莽新政这多年的时间,因自然条件的变化,尤其因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的变化,玉门关也曾有两次迁移,只是迁移距离不远。一次是因需要而西迁,形成了玉门关最辉煌的时期,只是此时期的遗址学界尚未确定;一次是因王莽改制而东迁,其遗址就在小方盘城西面不远的马圈湾。在东汉时期因丝路的“三绝三通”而使玉门关盛衰不定。在隋唐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玉门关又有新迁。隋唐时期,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五代宋初时期,玉门关又由唐时关址东移公里左右,迁至位于肃州城西70-里之处的石关峡。自公元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下令拆毁玉门关,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玉门关自西汉设关以来,历时多年,关址也经历多次变迁而后淡出历史舞台。不过,玉门关在卫国戍边、丝路繁荣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关于玉门关名字的由来,我们只知道是因为西域盛产的玉石运往中原,必经此关卡,故而得名。其实,还有多种传说。这里暂举两例: 一例:传说在丝路北道,西域与中原通商,必经小方盘城。于阗国为获得中原丝绸而用特产和田玉进行交易,于是派兵往中原押送玉石。奇怪的是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便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一老者说:“骆驼入关生病,是因长年途经此处,从未祭关神。若用上等玉石,镶嵌关门一圈,关楼有光彩之后,关神自会化解灾病,自可保人畜平安。”从此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玉石,遂改称玉门关。 二例:传说古时候,贩运玉石和丝绸的商队一到小方盘城西面,为预防人畜中暑,常常选择在夜间赶路。但这里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夜间行走也常迷路,转而不出。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驿站称为“马迷兔”。有一次,商队迷路了,焦急万分之际,忽然天上降落一只孤雁,饥饿无力。一个好心的小伙给予喂食,大雁为报答救命之恩,飞天盘旋,引领商队到达了小方盘城。这支商队后来经此又迷路了,这时,大雁飞来告诉小伙,要在小方盘城上镶上夜光墨绿玉,作为目标导向,就会找到方向。小伙迅疾告知老板,但老板不舍昂贵玉石,故迷路至生命危急。大雁见此曰:“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这时,老板才答应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果然在城楼顶上镶嵌了夜光墨绿玉。夜幕降临,光芒闪耀。从此,再没有迷路之举了,小方盘城也因此而称为玉门关。 河仓古城、汉长城、西千佛洞和敦煌古城 看完玉门关遗址后,我们还好奇地游览了附近的两处景观:一是位于小方盘城东面15公里处的河仓古城,二是位于小方盘城西面5公里处的汉长城遗址。另外,在看完雅丹地质公园后返回敦煌的途中,还参观了西千佛洞和敦煌古城(敦煌影视城)。 观光河仓古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西汉年间,因西北边防囤积军需而建,位于高出湖滩约3米的土台地上。因地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而北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它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分内外两重。内城四周均有碉楼,这应该是守卫,现大都仅存残基。由南到北排列着三座仓库,每两个仓库间有一堵墙,每个仓库向南开一门。仓库墙壁多已颓塌,仅北壁较完整,但还可看出墙壁上下开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距交错相等,这应该是通风口。外城垣倾圮已尽,唯北垣尚留基痕。东西约长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约6.7米。在城周边的戈壁滩上,还残留几处烽燧遗迹,这应该是河仓城的守卫。由此看来,整个河仓城布局严谨,储存合理,守卫森严。再加上,它南北夹于高出城堡的戈壁滩,且东面布满沼泽地,西面又有湖泊,岸边也长满了芦苇、红柳、甘草等,这些构成了它天然的屏障,由此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从内城到外城,再到外围,河仓城易隐蔽、易供需、易据守、易防卫,是军需储备的好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它从汉代至魏晋时期(公元前年至公元年)一直作为玉门关、阳关一带乃至西部边防重要军需仓库的原因。它是迄今留存在古代西北长城边防上古老的、罕见的、规模较大的军需仓库。 如今的这里,断墙林立,凄厉荒凉,让我们感慨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让我们感受民族的雄心与胆略,更让我们看到了因此而铸起的民族脊梁! 观光汉长城。汉长城,是西汉通过移民设郡、垦荒耕农、筑塞布防,并在修缮利用秦长城的基础上,逐渐建设起来的军事防御体系。汉武帝主要修筑的是河西长城,他不仅修缮利用秦长城,而且新筑内外长城。汉长城工程规模之宏大,远胜秦长城,其长度达到了一万公里,故而汉朝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武帝修筑河西长城的过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发动漠南之战,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移民10万,筑朔方城,修缮秦长城。公元前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设武威、酒泉两郡并开始建造东起令居(今永登县)境内黄河西岸,沿河西走廊,西达酒泉北部金塔县的“令居塞”长城,这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一段。公元前年,汉武帝又发动漠北之战,随之迁乌桓人到边塞地区做为防御匈奴的屏障,并开始修缮利用秦始皇万里长城。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和玉门关、阳关两关,并在公元前年——前年修建酒泉至玉门关的长城,这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二段。公元前年,汉武帝又修筑了从敦煌西即玉门至盐泽(也称“蒲昌海”,在今新疆罗布泊)的长城,这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三段。西汉河西长城是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而修建的,它巩固了疆域、畅通了丝路、促进了发展,为此后在新疆建立西域都护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开发大西部的重要见证。 现今保存较完整的汉长城遗址,是在安西境内近公里长的一段,即从敦煌东北与安西交界处的北湖,直到玉门关西15公里的西湖终点。其实,汉长城有内外两条,一条是位于北边的汉外长城,一条是位于南边的汉内长城,两条均延伸入蒙古公里左右。这两条汉长城与赵秦长城构筑方式不同:赵秦长城因山崖、沟壑据险而筑,几乎全部用石头筑成;汉长城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砂砾石、黄土、芦苇、红柳分层交错夯筑而成。今天看到的汉长城,残留的高度仍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保存的烽燧七十多座,城障3处。从马迷兔向西北、西南方向,也分布有若干烽燧,并延至新疆;由玉门关向南,伸向阳关直至党河口,也筑有9座烽燧。历经风雨而保存下来的烽燧,高耸挺拔,其居室、火坑、炉灶、上下阶梯等,仍依稀可辨。看到这些,那敌情来时,烽火传递的情形,浮现于脑海;那“十里一扬鞭,五里一走马”的情形,顿现眼前。远眺汉长城,从玉门关北面绕过,向西北、向西南、向南逶迤蜿蜒,宛如无际的苍龙,横卧沙漠,飞走戈壁,似在天地间腾云,像在大海中遨游,形成了戈壁瀚海中的奇特景观。它,也因此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观! 然而,我们透过“伟大”的背后,却看到了另一面,如古诗所云:“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是唐人李颀《古从军行》的最后四句。诗中说,年复一年,将士浴血沙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是开满汉宫的西域葡萄,无足轻重。这是诗人的借古讽今,是在诉说边关将士的军旅之苦和流血牺牲的价值,充满了同情,充满了非战思想。 观光西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遂因此而得名。在去阳关的途中,大约距敦煌市35公里处,党河流经此处,河床南岸为鸣沙山,北岸为戈壁滩,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北岸陡崖上,与莫高窟隔鸣沙山相望。这里,虽陡崖深壑,却是浓荫蔽天。崖下滩地上,红柳丛生,古木参天。其间,还有小溪流淌。这与戈壁滩和沙漠的恶劣环境相比,显得十分清幽,堪称一小点绿洲。西千佛洞坐落于此,足显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据巴黎所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曰:“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可以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即指此,且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一时期。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它与莫高窟、榆林石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群。现存洞窟16个,窟龛22个,一般认为洞窟为北魏至宋代所凿,但大部分属北魏时期。其中,有9个洞窟保存完好,向游人开放。参观洞窟时发现,在洞窟和中心座的佛像下,多绘有金刚、力士像;在洞窟四壁上绘有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等壁画;在中心座周围,凿有佛龛,内塑佛像。介绍说,在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本生故事,填补了空白。另外,北魏洞窟第六窟中心柱东面座下有发愿文一篇,尚有70余字可辩认。据说,这是由佛门弟子昙藏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所撰写的,为北魏时的手书真迹,弥足珍贵。 西千佛洞,千百来静坐悬崖,头顶风雨阳光,闲观水流淌过,看尽黄沙滚滚,阅尽往事如烟! 观光敦煌古城。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处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现今的古城,东面已毁,基址残留于党河西岸河床;南、北、西三面亦仅存残垣断壁。垣基残高约4米,角墩残高约16米;南北长约1米,东西宽约米。为就地取土,上部土坯垒砌、下部夯筑而成。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敦煌古城的历史面貌。 年,中日为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便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为主要模式,由日方出资,由中国八—电影制片厂著名美术师寇鸿烈参考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重新建造了这座敦煌古城。所以,敦煌古城又称敦煌影视城、敦煌电影城、仿宋沙洲城。重新建造的古城,其建筑面积为1.27万平方米,有挂满“襟带西域”匾额的高大城墙,有东、西、南三城门,有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汴梁等五条主街,有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集市等。街道上,布满了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艺术馆和他撰写的近百副楹联。这俨然成为了一座生活宜居的古代城市。这里,还备有多类服装道具,可为影视拍摄提供方便。这里,除《敦煌》一片外,先后在这里还拍摄过《大敦煌》、《封神榜》、《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神探狄仁杰》、《成吉思汗》、《情剑山河》、《鸿门宴》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敦煌的繁荣景象,融西域民俗、民族建筑和民族艺术风格为一体,巍然屹立于戈壁瀚海中,形成了一道耀眼而独特的大漠风景,所以,它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现已成为中国西部集影视拍摄、旅游度假、文化推广于一体的重要基地。游人到这里,可参观仿石窟艺术和民族文化,可品尝传统风味小吃,也可参与影视拍摄、跑马、跑车、射箭、古装摄影、篝火晚会等活动。敦煌古城,那灰黄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和谐融合,渗透出古老而沧桑的历史气息,让更多的游人驻足欣赏、叹为观止! 玉门关、河仓古城、汉长城、西千佛洞、敦煌古城等遗址交相辉映,依稀显现当年的雄伟壮观。望着这些残垣断壁、废墟碎瓦,我们无限感慨,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将士生与死的分界线,看到了一个民族兴与衰的历史轨迹! 阳关 这次旅行,我们时间紧没有到阳关。但我以前来过几次,印象颇深的。所以,在这里也把它记下。阳关景区,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关、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墙、古墓葬、古陶窑等众多文物遗址。仿汉建筑风格的阳关博物馆,依托历史遗址而建,占地约10万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遗址博物馆。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5公里处的南湖乡,是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所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内,为都尉治所。阳关,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而得名。它扼守着丝路南道的门户。据说,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的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阳关为都尉治所,魏晋时设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阳关故址有两说:一是在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下,即俗名红山口。因这里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故而推断阳关故址当位于红山口。二是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因这里的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故而得名古董滩。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沙滩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古董呢?相传,大唐为了和西域保持友好关系,将公主下嫁于阗国王。行至阳关,送亲队伍歇息休整,做出关准备。不料,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连续七昼夜,将这里的城镇、村庄、田园、送亲队伍以及嫁妆全部湮没于沙丘之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以后,凡风刮起,流沙移动,皆有古董出现。据说,当地人曾在这里还拣到过金马驹和将军剑。所以,推断阳关故址亦当位于此。 不管阳关位于哪里,都是一片荒漠,古人为什么要在这片荒漠之中建立阳关古塞?或许原因有二:一是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里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便于军事防御;二是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是绿洲盆地,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还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在此设关,将士可借此而生息。自汉武帝设置阳关至隋唐之际,阳关对西北军事防御和丝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以后,由于这里环境恶化,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沉积于下游。同时,北风吹起,泥沙飞扬,形成条条沙垄,人烟也逐渐稀少,于是,阳关古城就逐渐被水毁沙埋,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今看到的阳关古城,三面沙丘,沙梁环抱,一望无际。东为红山口,一片农田,远处有寿昌古城废址。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较好。站在墩墩山上俯瞰四野,远近尽收眼底。也许,这里曾是军事制高点,隐藏着太多的秘密和遗憾,正等待后人去揭晓。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二十多座大沙梁错落起伏、东西排列,为砾石平地所间隔,甚是荒凉。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洌。两岸繁星般的沙堆,“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今人能够翻阅那片纸儿泛黄的半行墨迹,能够抚摸那沉埋千年的惊骇铺陈:在那久远的年代,这里曾让马蹄声声如雨、呐喊嘶鸣如雷、热血喷涌如柱;这里曾让旌旗猎猎于朔风、将士效忠于大义、皇威远播于疆外;这里也曾让慈母遥望于远乡、娇妻思念于深闺、亲人诀别于故土。这些一躺千年的沙堆,或许给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超凡灵感,唱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超越与豪迈,唱出了目光长远、步履放达和神采自信的汉唐风范。繁星点点的沙堆,密密排列的坟墓,在一片深藏地底的古老战场上,仍似当年威严肃立守望这里,同看今人对历史的凭吊。再往西,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若隐若现的一条大道直通西方,这就是著名的丝路南道。 这里的碎瓦破砖散落遍地,让人追溯那段引以为傲的沧桑历史;这里的断壁残垣隐约可见,让人浮想那些烽火连天的艰难岁月;这里的陶片兵器随处可拾,让人敬畏那些长眠此地的高贵生命!来到这里的人们,无论你站在这边还是那边,都会让你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随丝路的西去而跨越千里万里;无论你身处这里的哪一个角落,都会让你发思古之幽情,像唐人陈子昂那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座被流沙湮没千年的古城,化作千古吟唱的意象,总有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凄凉哀婉、悲壮诀别的感觉。这是否就是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由来?不过,今天的阳关,已不再是凄婉的代名词,而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特别是当你漫步在“长满”了“名人碑文长廊”的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既可畅游诗海、凭吊古迹,亦可观赏大漠风情、塞外风光,那真是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惬意和舒心! 青山古韵风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