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有多少人是和小编一样, 今天(3月16日)凌晨 就被一股浓烈的土腥味呛醒, 靠着空气加湿器才勉强熬到天亮, 睁眼一看, 天空被尘土笼罩, 今日pm严重污染 朋友圈被沙尘刷屏 …… ▼ 胖友圈晒出的对比图 ▼ 摄影师马鸣拍摄的东方红广场 3月15日,记者从兰州中心气象台了解到,受蒙古国冷高压底部的偏东风影响,我省酒泉、嘉峪关等地遭遇了自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袭击。受此影响,16日兰州仍有浮尘天气。(橙色预警!甘肃省内部分路段临时交通管制←点击链接回顾新闻) 15日兰州 ▼ 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陈若梦 瓜州 ▼ 图丨张智敏 网友供图 敦煌莫高窟 ▼ 莫高窟张掖 ▼ 3月15日,甘肃河西多地出现沙尘暴,气温骤降,整个天空被浮尘笼罩。图为张掖遭遇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和能见度降低。 据酒泉市气象台监测,截至15日10时30分,酒泉市的金塔县、瓜州县和玉门市部分地方出现沙尘暴,其中金塔县最小能见度为米。兰州中心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5日11时,河西的马鬃山、瓜州、鼎新、民勤、玉门、敦煌出现了扬沙,其中马鬃山、瓜州、鼎新、民勤出现沙尘暴;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高台县、金昌市、武威市大部出现了区域性浮尘天气。 甘肃省气象局预报,16日白天,酒泉、嘉峪关两市有5-6级偏东风,大部分地方有沙尘天气;张掖、金昌、武威、兰州、白银、庆阳等市局部地方有浮尘。 3月15日,针对河西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启动应急预案,盯控列车接发、接触网悬挂异物等行车安全风险点,确保列车运行安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通讯员高志瑛摄 五问近10年最强沙尘天气 15日一早,一场沙尘暴突袭,北方多地黄沙漫天。中央气象台将沙尘暴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 这是近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久违的沙尘暴从何而来?影响为何这么大?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影响几何? “这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大,是近10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说。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4日至15日,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出现沙尘暴,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米的强沙尘暴。据气象卫星估算,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为46.6万平方公里。 记者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城街头看到,县城黄沙弥漫,汽车行驶缓慢,路上行人稀少。当地部分高速路段已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于15日凌晨发布沙尘暴橙色预警。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锡林郭勒西部地区都出现能见度不足米的强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米。呼和浩特、包头、阿拉善等多地调整学校课程安排,启动停课机制或暂停户外活动。 15日上午,随着沙尘主体逐步抵达华北地区,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快速恶化,北京城六区PM10浓度一度高达微克/立方米。 沙从哪里来? 张碧辉表示,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他指出,这次沙尘天气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前期蒙古国、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偏高明显,普遍偏高5℃至8℃;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从新疆北部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等地区先后出现6至8级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 张碧辉解释说,春季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地表逐渐解冻,沙尘粒子容易起沙。同时,在春季气旋这种天气逐渐活跃,动力条件上也容易出现沙尘天气。 沙尘暴会不会常态化? 研究表明,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呈明显下降趋势。 北京市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吴宏议介绍,北京市最近一次沙尘暴是6年前,出现在年4月15日,年3月18日曾出现扬沙天气。张碧辉说,这次的沙尘天气一方面是前期升温、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就是蒙古气旋强度很强,不是一种常态化的天气。 防护林能阻挡沙尘暴吗? 张碧辉解释,栽植防护林主要是近地面地表植被发生变化,对整个风场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对于这种非常强的天气过程来说,防护林的影响程度基本上可以忽略。对减少风沙植树造林能起到哪些作用?他表示,一方面,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作用,可以抑制起沙;另一方面,防护林对局地的风场、扬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沙尘何时消? 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河北南部、山东、江苏、安徽、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受高空沙尘输送影响,仍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16日,随着沙尘逐步南下,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华中及长三角中北部地区,同时华北地区受偏南风影响,有沙尘过程残留及回流风险。17日至18日,受东北向冷空气及下游降水过程影响,区域沙尘过程逐渐沉降清除。 气象专家提醒 本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广泛, 大风降温沙尘雨雪天气, 一个都不少。 建议公众外出时, 要注意做好相应的防御, 沙尘天气时空气质量差, 能见度低, 外出要注意安全防护。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张继培记者裴强、综合新华社、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