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效果好 https://m.39.net/pf/bdfyy/xwdt/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横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逃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成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之事。从贞观至开元年间,唐王朝国力强盛,对外用兵颇多,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盛唐诗人及时反映这些战争情况,因此,盛唐诗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今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整体上说,边塞战争诗是多侧面的,其中有的反映将士积极立功、保家卫国,对其报国之情无限讴歌;有的则反映将士特别是底层士兵思乡厌战的情绪。盛唐的边塞战争诗中呈现出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 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情。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外战场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复杂性,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描写,表明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高超。 第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诗人在构思全诗的时候,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为第四句做反复铺垫,使最后的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百尺楼”,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环境荒凉凄清。“黄昏独坐海风秋”,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任凭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拍打在脸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鸣咽咽的笛声,也拨动了游子的心弦,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独在深闺的妻子万里愁怀无法排解,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可谓画龙点睛,占尽风流。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而其精准却又开放式的心理描写实在不像古人,倒有些现代主义文学的味道。 第二首诗则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军中宴饮之间,琵琶奏起了新的乐曲,这美妙的新声是否会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呢?不,“总是关山旧别情”,纵使新声变换,也总是围绕“旧别情”而已。为什么?《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其意在于,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奇乐曲,在思乡的人心中,永远听出的都是那连绵不绝的离愁别绪。 总是一种情绪,那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时,诗人又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在长城之上,给人以幽远苍凉之感。此诗实乃七绝之上品,除了音情曲折外,这一轮明月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第三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深秋时节,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西沉,边塞风沙弥漫,古战场上,更是昏黄萧瑟,狂风吹过,无数枯骨暴露在漫天黄沙之中。边塞战争多年,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 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不能还乡。诗歌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了战争的无比残酷。报效国家的将士们死在边关,却连尸骨都没能好好安葬,诗人对他们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之心。 第四首主要抒写了戍边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烟波浩渺,长云漫卷;在昏暗的湖面之北,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祁连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座孤城;而在更远处,与孤城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青海、雪山、河西走廊孤城、玉门关相距数百里,诗人却将他们组合在一幅画面中,创造出了开阔幽远,犹如水墨画似的完美意境,而这两句精彩的景物描写就快速而全面地展现了当时西北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西北边陲的风光尽收眼底。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二是突厥。而镇守西北的河西节度使主要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治所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这个地理位置是非常有利于大唐与番邦接洽的,当然,也是战争的前沿阵地。 诗中提到的“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因此,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表明了古代甘肃的这一座座“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两句显然是在更直接地抒发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这一切导致了金甲的磨穿。可见战争的艰苦与残酷。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的气氛烘托出来,这一句誓言便更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首诗格调悲壮,充满着昂扬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表达出将士们不获全胜、誓不还家的壮烈情怀,洋溢着饱满的乐观精神和广大豪迈的盛唐气象。 第五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西北边塞风沙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在一片昏暗的氛围之中,要发生什么事情呢?出征!是的,战争是不分天气阴晴的。在漫天的风沙之中,战士们义无反顾地走出辕门,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可惜的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这仿佛是一部现代的电视剧,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而这种情节的快节奏推进也正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增援部队尚且如此勇猛强大,那么,前锋的军队又会是怎样的雷厉风行,战无不胜呢?诗歌还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象征着在作者心目中,大唐的军队是无限强大的。 第六首描写了一个志在杀敌保边疆,而又骁勇善战的边塞英雄形象。“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这位边塞英雄胳膊上挎着胡瓶下跨汗血宝马在边塞的大漠风沙之中飞驰,在他头顶之上,秋月正圆,把光辉洒在美丽的岁月城中。这何止是边塞的一名将士,这简直就是金庸笔下的声震武林的塞外侠客。这位侠客星奔驰,又意欲何为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原来是连夜接到密诏,要带着宝剑趁着夜黑风高,去袭取楼兰之地。 第七首作者又将目光转向了边塞的千山万水。“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边塞之地,除了有大漠的风沙,还有险峻的崇山峻岭,由于边塞战事紧张,表示战事紧急的烽火就从来没有在山间断绝过。这两句景物描写,景中已经带着“事”了。 接下来,“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重点写境中的人和事。将士们戍守边关,特别要留心烽火的信息,每每骑马到山间巡逻,身影就淹没在这崇山峻岭之间了。此二句表现了边塞将士们对战事的高度警惕以及戍边巡逻的艰辛。 七言圣手王昌龄的这一组《从军行》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而且一气呵成,浑融一体。无怪《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载:“周敬曰:龙标《从军》诸篇,静墓动勘,顺吐逆吸,真有脉可按,无迹可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