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科学的文化建制:-

科学的文化表达的最有效的结果,当是科学的体制化。

唐代皇家设立的太史局(后改司天台)、宋元代的司天监、明清代的钦天监可以看作中国社会文化中原始的科学建制,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颁布历法而不是科学研究。

年设立的墨海书馆、年设立的同文馆、年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年设立的广州广方言馆、年设立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等机构,涉及的已经是近代科学内容,但其工作性质主要是译书和教育,且大都由外国人主持或开设。

年与年之际徐寿和傅兰雅(JohnFryer)创办的格致书院,是一个科学普及机构。

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年废科举,完成学制改革。年颁布《大学组织法》。年颁布《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和《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年颁布《森林法》、《出版法》、《公司条例》和《著作权法》。

至年,全国已有大学11所,同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创了影响至今的优秀教育传统。

年地质研究所教室(北京丰盛胡同3号)

年章鸿钊创办地质研究所,年丁文江将其改为地质调查所,该所已经能够在国内独立地开展地质学究工作,但是它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只是后来的事。

这一校一所,可以说是科学体制化初期的示范之作。

从年至年,发生了维新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等等诸多重大事件,社会和政局多变,科学的文化表达的努力要取得全社会的体制化结果,尚待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的出现。

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由此开始了10年有限相对的稳定统治,这十年中,基本形成了中国科学的文化建制雏形。

在法规政策方面,年颁布了《奖励工业品暂行条例》,年颁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年通过了《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年通过了《学位授予法》。

在国家机构方面,年成立了国家建设委员会,年成立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年把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

在研究机构方面,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年成立了北平研究院,年成立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年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

南京政府在这十年中在科学体制化上采取了一些实际的步骤。

就高等教育来说,首先大幅度增加了国立学校和省立学校的数量,年至年国立大学由5所增加到23所、省立大学由2所增加至30所;其次是恢复教育权,实施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必须在教育部登记,必须由中国公民担任领导人、禁止把宗教课程列为必修课;第三是实施“提倡理工,限制文法”的政策,从年至年,每年毕业生文科由人下降到人,理工农医科由多上升到人。大学的科学教育和研究水平亦有所提高。

中国科学文化的体制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成立。前者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其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结、奖励学术之研究。它上由中央政府篮督,下由研究部、管理部和评议会组成。从至年,管理部的总干事和研究部所属各研究所所长均有欧美学习经历。

后者是中华民国最大的地区性国立综合研究机构,除研究所之外,它还设有气象台、测绘事务所和博物馆等机构。

迄年止,中央研究院设立了物理、化学、工学、天文、气象、地质、历史语言、社会、心理、动植物10个研究所。北平研究院设立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史学、镭学、生物、药物8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大学的学系,共同形成了我国基础科学的初步基础。在这期间,还取得了发现北京人头骨之类的研究成果。

年,共产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地域小,经济落后,又忙于反“围剿”,当时战争所迫切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军医和无线电通讯。红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这两方面的机构和技术队伍。

在科学的文化建制时期,科学的文化表达本身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年,在南京成立了另一个全国性的综合科学社团中华自然科学社。该社吸收了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在欧洲、美国、日本设立了分社,于年创办了以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科学世界》刊物。

在30年代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战中,卢于道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惟科学为最要图耳”,科学“无待于中西之辩,新旧之争也”。这实际上已经把全球性的科学文化与欧洲文化作了区分,并把科学放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地位。

更有甚者,30年代兴起的“中国科学化运动”提出了要使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的双重使命。

科学文化的自主:-

-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由于经过了科学的初步认同、表层吸纳、文化表达以及体制固化诸阶段,科学的学术目标追求已成不可改变之势。凭借中国人抗击外辱的决心和行动以及对文化的祟尚,加上地域阔大的大西南后方的存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奇迹般地在战争年代有了相对自主的研究工作,中国的科学精英们把在自己的国土上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贡献给了国际科学界。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及其所属各研究所,以及主要的高等学校陆续西迁。西迁过程中有大量的设备、图书、财产乃至人员损失。据统计,与年相比,年全国学生注册人数和教师人数分别降低50%和30%。高等院校的数量由年的所减少至年的91所。但是,在这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国科学的文化表达没有中断,体制化进程仍然在进行。

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于和年先后又创办了数学、动物和植物研究所。年,中央研究院建立了院士制度,年按照程序产生了历史上的首批院士81位。和年,中央研究院先后设立了杨铨奖金、丁文江奖金和蔡元培奖金,前二项奖励科学工作者,后一项奖励7所大学的学生。

年9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

另外,至年,高等院校已增至所,学生注册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十分难得的是,英国政府通过李约瑟领导的中英科学合作馆(-年),在保持中国与世界的科学联系等方面对中国科学界做出了贡献。

战争期间,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学术目标的关系问题曾经比较突出,但是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在不放弃科学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努力追求科学的学术目标。

中国科学家们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制造供显微镜和望远镜之用的透镜,改进蒸汽机和内燃机,提高机床精度,发明侯氏联合制碱法,并且勘探发现了玉门油田。

他们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教育,为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未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打下了本科基础。不少科学家埋头从事基础研究,经由中英科学合作馆送出余篇论文,其中的86%在英、美、印三国科学刊物上发表。华罗庚于年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王淦昌年提出中微子的实验方案,等等,这些成就显示出我国现代科学的学术取向以及独立的学术价值,标志着科学文化的自主性已经确立。

抗战期间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奔赴延安。年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研究院最初是一个研究机构,后来又增加了科学教育功能,建立了相应的学系,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进行资源考察和开发研究。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此外延安还成立了20余个学术团体,配合有关部门改造和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已经有了6条明确的科学政策。这一切都为日后共产党执政时期的中国科学文化奠定了基础。

科学文化的整合:年至今

至年的民国期间,甚至在至年只有一个中央政府时期,中国实际上都处于不统一状态。就是在国统区之内,也是地方割据,派系林立,各自为政,矛盾重重。而共产党经过长征之后,则独立地总结了自己的历史经验,政治上走向成熟,由此开始了长期党内统一的局面。年全国政权的夺取,使共产党能够有效地实施对大陆的实质性的统一。

中国知识分子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早已失望,对共产党寄予无限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拒绝赴台,坚持留在太陆。50年代,大批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主动归国,以极高的热情参加新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共产党执政的政府与中国自然科学共同体的愿望的契合。使中国的科学文化由此进入政府领导、科学共同体主动实施的整合阶段。

这种整合明显表现在科学的社会组织形式上,即体制的整合。早在年和年,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就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年,以这两个科学团体以及更早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4个科学社团为基础,组成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同年,科学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年,在这4个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至年,前者下属个学会,并建立了地方分会35个,后者建立了个基层组织,发展会员万人。年,二者合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这个协会把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空前地团结起来。

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该院接收了国民政府时期留下来的一些研究机构。如北平研究院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全国性研究机构。该院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近代史、考古、语言、社会学、近代物理、应用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水生生物、植物分类、地球物理、地质、数学、心理、地理、工程科学18个研究所.以及紫金山天文台和工业实验馆。到年初,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已达44个,研究人员已达余人。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10-.6)主持院长办公会,讨论中国科学院的工作

后来更有各有关部委直属的全国部门应用性研究机构的成立和发展。迄年,全国各类研究机构已达个,研究人员达到人。至年、至年进行的两次全国性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包括了科学教育的整合。

体制的整合是为科学事业的方向服务的,这就有科学的目标整合。年制订的《-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标志着中国的科学事业开始走上规划科学的道路,中国大陆科学事业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大规模动员和组织能力,以及中国科学家的合作精神。

科学的目标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和国防方面,但是学术自身的目标追求也是政府和学界没有忽视的。“两弹一星”的成功和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便是典型的事例。如果说科技项目攻关是指令性的目标整合措施,那么攀登计划、八六三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则是推动性的目标整合手段。

科学的文化整合,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有一个思想观念的整合问题。新中国的科技知识分子经过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经历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从世界观、思想感情到行为方式,都发生了社会角色意识的变化。他们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政府极力唤起全民的科学意识,号召向科学进军,同时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科学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涉及到科学与政府、科学与政治、科学与意识形态、科学与公众、科学与文明冲突、科学的社会控制与科学创造的个体性等诸多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独特性,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深入探讨,当另需撰写大量专文。

结语

科学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认同、分层、表达、建制、自主和整合六个阶段。无论是从文化主体、文化场所、文化事件、文化思潮还是从文化形式上来看,这六个阶段确实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但是,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六个阶段前后互有交迭。这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都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科学演变的不同阶段,将是一件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及注(略)

(原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年第2期)

THEEND

作者

任定成

编排

SukieChen

分享,是一种美德,手留余香

长按左方







































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那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