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蔺晓燕、柏前山 来源:酒泉日报 村村都有文化广场,时不时就有文艺节目精彩上演,公园广场上自乐班舞蹈队载歌载舞,在博物馆里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近年来,玉门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阵地日臻完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煦惠畅的文化之风吹遍疏勒河畔、祁连山下。 家门口的舞台我们是主角 “玉门百姓好福气,自家门口看大戏”。锣鼓铿锵,唱腔婉转,玉门市柳河镇蘑菇滩村的乡村舞台上,秦腔爱好者李素珍和方海英正在表演秦腔《铡美案》选段。台上演出的演员是本村村民,台下坐着的观众也都是本村村民,大家伙看得津津有味。 “以前,我们排练演出要么是在露天广场,要么挤在小小的文化室里,冬天天气一冷,手也伸不开,再多的本事也施展不开。现在有了宽敞明亮的乡村舞台,冬不冷、夏不热,我们这些‘泥腿子’也有了自己的‘大剧场’。”说起乡村大舞台,柳河镇蘑菇滩村秦剧社演员李素珍又高兴又自豪。 伴着朝霞和夕阳,玉门市政广场上,欢快的舞步随着优美的音乐跃动不息;浸润在丝丝缕缕的书香中,放下锄头的“泥腿子”们在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使玉门城乡群众欣喜地发现,昔日难得一见的精神盛宴,今朝成为习以为常的日常佐餐。 近年来,玉门市全力推进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采取分步实施、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等措施,建成59个乡村舞台、农家书屋,配套了音响、电子钢琴、书柜等设施,建成60余个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全面实现全市文化阵地行政村全覆盖、无死角,构建了30分钟文化活动圈。积极推进文化“四馆”、铁人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村舞台等公益设施建设,并做好免费开放工作,至目前,已累计免费接待社会各界群众4.7万人次。同时,以综合文化站、集镇文化广场、乡村舞台为依托,整合农村各类文化资源,稳步推进“文化集市”建设,全市12个“文化集市”全面建成投用,开展党员培训、理论宣传、形势宣讲、道德讲堂、法治讲座、科技培训、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6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 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乐了玉门百姓 广场再宽阔,没节目就会长出荒草;戏楼再精美,没演出也会寂寥黯然。基层文化阵地需要文艺来占领,需要演员去“用武”。 这几日虽是农忙时节,柳河镇蘑菇滩秦剧团的“泥腿子”演员们却顾不上自家的农活,因为玉门市各乡镇的农民艺术节陆续开始了。他们忙着东奔西跑,在各乡镇的乡村舞台上演绎着一台台精彩的秦腔大戏。 每天进入夏季,玉门市政广场上的文化活动便多了起来,社区文艺会演、农村文艺展演、各行业专场演出……隔三岔五,就会有一场文艺演出在广场舞台上演。 以前,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的寒冷冬季,玉门的文化活动也依然热火朝天,年开始的网络春晚从开始预演到优秀节目会演,都在新落成的体育馆中进行,玉门老百姓不挨冻、不受寒也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六月的玉门花红柳绿,和往常一样,玉门市文化馆的文艺小分队带着精彩的文艺节目又要出发了,听闻消息的乡亲们早早挤满了乡政府广场。演员们说,每次下乡演出,都能受到百姓这样朴素而又隆重的礼遇。 除了这样的文化下乡演出外,玉门市的城市乡村还活跃着30多个自乐班、民间文艺团体,柳河镇蘑菇滩秦剧团、赤金镇铁人家乡艺术团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们依托乡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在自家门口搭起舞台,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为周围的乡亲们唱戏演出,受到了周边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在玉门市,群众文化活动在城市乡村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鲜明特点。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的铁人文化艺术节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同时也是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特色浓郁的农民文化艺术节,让和煦的文化新风拂过新农村;群众自发组织的自乐班、文艺队常年活跃在百姓身边;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已成为城乡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 文化遗产保护留住玉门文化之源 保护传承好玉门市各类文化遗产,就留住了玉门的文化之源。 始凿于北凉时期的昌马石窟内,工作人员采用古代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小心翼翼地用除尘刷、手术刀、棉签、针管等工具对石窟壁画精心进行修旧复旧,力争留住历史文化的风骨。 昌马石窟原有石窟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昌马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为“姊妹窟”,其彩绘和彩塑手法新颖,形象逼真,风格清丽,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其中也渗透了较为浓厚的佛教思想。年,因强烈地震,大多石窟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画、彩塑等各种文物损毁严重,只有4座洞窟幸存至今,但由于自然及人为损伤等原因,昌马石窟壁画出现了起甲、酥碱、空鼓、烟熏污染、颜料层脱落等病害现象。石窟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以来,从未对外开放,其内壁画也没有进行过修复。年,玉门市首次开展了系统完整的修复。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省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展现了远古时期丰富的文化及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现如今,玉门市的彩陶制作者正运用传统的工艺手法和现代的设备,传承和创新着这一特色文化。 在玉门市火烧沟彩陶研制中心,随着转盘的快速转动,一团团泥胚在陶艺师傅们手中变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罐。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古朴典雅,再配上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等,一件件古色古香、淳朴自然而又精美大气的彩陶展现了火烧沟文化独有的地域特色。火烧沟彩陶研制中心研发的仿古彩陶和工艺彩陶已有30多个品种,并获得酒泉文化旅游商品展银奖,为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门文物》和《玉门历史考古》两本专门研究玉门历史文化遗产和玉门历史文献资料的书籍的正式出版发行,则是对玉门历史文化遗产的大保护、大挖掘、大宣传,也是对玉门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为玉门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推进玉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步伐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玉门还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活动,共检查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有效确保了田野文物基本安全;《火烧沟遗址发掘报告》计划今年10月出版。同时,甘肃省火烧沟文化研究会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中,将于7月召开成立大会。 文化产业项目方兴未艾 玉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大幕全面拉开之时,丝路重镇玉门市及时召开了首届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重启了火烧沟文化的学术研究、辨析了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更是增添了玉门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指正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玉门市准确把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一带三区十三板块”中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石油文化、铁人文化、风光文化、火烧沟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按照“项目支撑、产业带动、政策助推、基地引领”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战略规划(部署50个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确保到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亿元;建设以铁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传承示范区;打造石油红色文化产业园、新能源风光文化产业园、赤金峡生态文化产业园、火烧沟历史文化产业园“四大”文化产业园;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三大”工程),每年投入资金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共谋划文化旅游重点项目55个,计划实施15个,玉门文化创意产业园、“玉门关”屯戍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玉门昌马石窟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丹霞地貌和硅化木地质公园项目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开始谋划实施,昌马石窟壁画、彩塑维修项目续建工程,汉长城保护二期工程、三个墩遗址保护工程等9个文物保护项目也在加紧推进,6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即乡村舞台)建设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同时,充分发挥文化旅游项目招商核心团队职能,积极谋划文化旅游体育项目20余个,利用深圳文博会等平台进行重点项目推介,并开展外出招商引资各项活动7次。年1月至5月,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招商引资0万元,已争取到位各类文化项目资金万元,可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30%。 监制:韩朝晖编发:徐玮 推荐阅读你好!我叫玉门,这是我的名片秋日的玉门乡村,美美哒~~大片来袭,——“看见玉门”摄影采风作品展(一)独山子乡枸杞花海辣椒赤金韭菜在玉门,这些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