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有着“中国新能源之都”称号的玉门市,风电机组整齐列阵迎风旋转,光伏板在茫茫戈壁上熠熠生辉,一条条银线飞架东西输送“绿电”。 玉门因油而兴、依矿而建市,曾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但经历长期发展,随着玉门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玉门已经鲜少以“石油城”的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玉门位于祁连山脉和马鬃山之间的谷底,两山夹一谷的地形,让玉门素有“世界风口”之称。终年的长风吹出了广袤的戈壁,也吹来了玉门的新生,甘肃第一座风力发电试验场就建在这里。 玉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安成玲说:“这里是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玉门三十里井子,也是甘肃省第一座风力发电试验场,我身后的这四台风车个头都比较小,它的装机容量只有0.3兆瓦,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它为新能源行业的‘四小天鹅’,伴随着这‘四小天鹅’的实验成功,酒泉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基地,甘肃省也由此拉开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序幕。” 在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第一风电场,大家都管任乐文叫“场长”,虽然这个职务名称随着公司的发展已不再使用,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它有特殊的情感。在这个被誉为全省“风机博览园”的风电场工作,任乐文和同伴们都充满了自豪。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区域维保中心副主任任乐文说:“年我们引进了四台NTK风电机组,年引进了22台金风(千瓦)机组,这也是当时第一批国产化风电机组。在年的时候,我们又引进了13台金风2.5兆瓦机组,这是当时国产化最大型的风电机组。总体来说,我们风电场建厂初期是以实验型风电场为主,所有建的项目几乎都是试点安装国家推广的实验型风电机组。” 十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任乐文通过校园招聘,来到了甘肃龙源玉门第一风电场。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看着戈壁滩上矗立的排排风机,心中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有紧张、有害怕、有兴奋、也有希望。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区域维保中心副主任任乐文说:“干新能源行业,能为国家发出每一度绿电,还能减排二氧化碳,是很有干劲的,当时作为一名检修工,我爬这一台风机大概55米,三分多钟我就可以爬上去。” 第一风电场、风机博览园,这里的无数个第一,让任乐文一直感受着新能源风一样的发展速度,也让他一直追着风跑。从普通的检修工到当师傅带徒弟,从徒手爬第一台风机,到看着这些风机慢慢退出竞争市场,他不光感受到了新能源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从中汲取着前行的动力。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区域维保中心副主任任乐文说:“十年来,感觉到的变化是新能源的发展更加的智慧化、智能化、快捷化,我们去年上了一个大型项目5.6兆瓦,风机也是朝着更大、更智能、发电性能更好、利用小时数更高等方面在不断地发展。” 年,龙源玉门七墩滩第一风电场C区兆瓦项目开始建设,36台5.6兆瓦风机在这里正式安家,这也是玉门境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作为任乐文的徒弟,吴国强被派到了新的风电场参加建设任务。寒来暑往,如今新的风电场已经正式建成投运,吴国强也和同伴们开始了新的工作任务。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区域维保中心检修工吴国强说:“现在真的是太省力了,原来我们徒手爬上去检修风机,现在风机越来越高,每台风机里面都配备了免爬器或者电梯,越来越省力,而且每台风机内部都配有WiFi,出来之后再也不用担心联系不到对方了。” 不但外出检修更加方便快捷,在中控室,可智能化操作的流程也越来越多。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区域维保中心检修工吴国强说:“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远程对试压站开关柜进行远程投切操作,现在风机的箱变也可以隔着屏幕点点鼠标就可以实现投切操作,不像以前要就地才可以对它进行分合闸。” 智能化的风场,它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第三风电场安全专责刘亮说:“项目于六月底完成了所有机组的吊装工作,七月底完成了所有机组的上电调试工作,八月份电量为万千瓦时,预计全年的发电量可达到6亿千瓦时。” 等风来,不如迎风去。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门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玉门市正将无限的风光资源转换为绿色产业,真正变成“绿电宝库”。截至目前,玉门市各类电力装机累计达到.9万千瓦,其中风电万千瓦、光伏65.4万千瓦、水电17.2万千瓦、火电78.3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3万千瓦。预计年,还可新增装机95万千瓦。 来源:玉门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唱响交响丝路 畅游如意甘肃 原标题:《风起玉门风光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