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也可让孩子胃口大增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m/29684.html 提起左公柳、左公榆来,大家耳熟能详,若提起左宗棠与玉门石油的情结来,知之者甚少。正是这位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湘军将领,在他64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期间,途经玉门,勘探玉门石油,栽种左公柳、左公榆,垦荒屯田、运送粮秣,对玉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左宗棠,湖南湘阴县左家庄人,生于清嘉庆17年(年)10月10日,其家为典型的“耕读人家”。自幼随祖父、父亲读书,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道光12年(年)中举。道光17年(年)书院讲学,治学极严。咸丰3年(年)起走上政界,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机要幕僚。咸丰10年(年),率领由他一手组建的楚军赴江西、皖南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同治元年(年)任浙江巡抚,次年任闽浙总督。同治5年(年)调任陕甘总督。同治13年(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治14年(年)4月,左宗棠自兰州来到肃州,期间将指挥部设在了肃州,在前往新疆督办军务期间,多次旅居玉门,留下了被人称颂的千古佳话。 垦荒屯田运送粮秣 清代后期,反清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年初的陕西回民起义斗争的烈火波及河西走廊。其中马文禄在肃州以猎户、猎勇为主体发动起义。当时左宗棠奉旨来河西走廊一带镇压回民起义。战争间隙,左宗棠要求官兵开荒生产,并安置因天灾兵祸流亡的游民,先发给口粮,再发给籽种、耕牛和工具,规定耕种第1年豁免全部田赋,第2年减免一半田赋,并给较穷荒的玉门、安西、敦煌三州县,优先发给赈银2万两,御寒衣1万套,大力支持垦荒屯田。这些措施既有效安置了流民,也为平叛大军粮饷筹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部队的精锐性,左宗棠在玉门花海设立军牧场一处,饲养繁殖军马(母马)匹,儿马(种公马)匹,由游击1人统领,并筹集了大量的草料(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载:雍正十二年陕西总督刘于义请设马厂疏“-----周围约二百余里,水草富余。至甘州之大草滩,凉州之黄羊川,水草尤属丰裕,皆可设厂牧牧。臣请于摆羊戎花海子大草滩黄羊川地方,各设马厂一处。每厂且先采买骒马一千匹。儿马二百匹。”)。当时的玉门作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屯军之地,为左宗棠进军新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进军新疆路途遥远,清军采取节节转运的方法。先将中原内地的粮秣统一集中在肃州,再由肃州运至玉门,然后第一批部队开拨到玉门聚集,接着把粮秣再向安西(今瓜州)转运,部队再随即前进。这样陆续推进的办法,解决了当时交通运输不畅的问题,为取得抗击英、俄侵略,收复新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印证了玉门为陆上“丝绸之路”节点上的重镇之一。 勘探玉门石油 年(清光绪三年),左宗棠将大营移驻肃州(今酒泉),处理军务之余,离酒泉不远的玉门石油引起了左宗棠的注意。关于玉门河水中的石油,远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在他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中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清水又东经高奴县,合丰林水。地志谓之洧水。故书言,高奴县有洧水,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由此可见,玉门的石油远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被人发现,但当时的人只是取它来膏车,或治牛马之癣。到了左宗棠的时代,西方国家已有了比较先进的炼油方法,石油已使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清末一些勇于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概括地介绍石油的运用。如清代人陶保廉在他的《辛卯侍行记》就介绍过西方人炼油的方法。左宗棠驻扎酒泉期间,曾派人到玉门实地察看了河水中的石油。年(光绪五年),做事果断的左宗棠请来了德国技师米海里,将玉门的石油样品带往上海化验,得五分油,三分蜡,二分杂质的结论。左宗棠初步认识到玉门的石油是国家的一大财富,但开采石油与办军火制造局、毛纺厂又大不相同,投入的资金量大,对技术人才、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很高,暂时还无力开采,所以只能感叹“大利之兴非其时也”。加之当时在新疆对沙俄用兵,军饷尚且困难,哪有银两办这些事,只能将开采玉门石油的事搁置了。光绪六年(年)5月26日左宗棠离开了肃州,前往新疆哈密,亲自指挥收复新疆。收复新疆之后,于当年11月14日离开哈密,经酒泉、兰州,于次年2月28日到达北京,为“备朝廷顾问”,左宗棠的调任,致使玉门石油的勘探在近40年里也无人提及了。但左宗棠栽种的左公柳、左公榆依然根繁叶茂,苍劲挺拔。 审稿:李玉林编辑:陈刚(作者潘存伟系中共玉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