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于谦为官要求自己清廉,做人更以清白自勉。可他何曾想到,自己的后半生竟是那样的结局。(故事稍长,阅读需要5,6分钟) 正统十一年(年)。太监王振依仗明英宗的信赖独揽大权。一时间,大明王朝的官场乌烟瘴气,所有进京觐见皇帝的各级官员都要向王振献媚送礼。但于谦对此不屑一顾,有人好心劝他要顺应风气,不要坏了官场规矩。于谦便写下了《入京》一诗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是这样的不识时务,不愿同流合污,年近50的于谦招来王振的怨恨和陷害,下狱论死。什么是论死?就是让大家议论一下于谦该不该死,怎么死法。消息传开,于谦治理过的辖区百姓不愿意了,尤其是河南、山西两地的百姓官吏联名上书,请求无罪释放于谦。后来,几位藩王也为于谦请命,王振迫于压力释放了于谦。于谦“重名节,轻名利”要留清白的人格操守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也可能有这次的波澜,我们大家再一次被《石灰吟》中于谦流露出的坚定所震撼。其实,这种明志表达自己要做清白人的诗篇还有很多,其中一首咏物诗《北风吹》也彰显了这样的理想。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诗中于谦以北风中的柏树自喻,展示自己的坚贞和乐观。这样的人,王振之流是如何不会让于谦低眉躬身的。在于谦眼中,王振之流就是北风而已,能蹦跶几时呢? 假如说年,是大明王朝载入史册的一年,虽然朱元璋的去世让大明朱家很是哀痛,但那毕竟是皇家一族的一段痛楚。而公元年,却是大明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一年,更是集国仇家恨屈辱汇集的一年。这一年因为爆出了震惊整个大明王朝的“土木堡之变”。不仅明朝最精锐的五十万大军毁灭殆尽,连明英宗朱祁镇都成了俘虏。耻辱,是透彻骨髓的耻辱。刚从牢狱中解脱出来的于谦,再一次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关头站了出来。而这一次,于谦用最大的功绩却换来了被诬陷诛杀的结局。为了弄明白于谦的悲剧,我们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年,因为这年大明王朝北面邻居瓦剌的贡使未能得到想要的的回赐,便以此为借口发兵南侵,瓦剌大军在其首领也先的率领下进攻大同,大获全胜。边境守将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中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此时专权的王振出于一己之私,打着保家卫国的旗号,竟然鼓动明英宗亲率大军五十万去驱逐入侵的瓦剌军。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和兵部尚书邝(guang)埜(ye)都一致反对,认为此时朝廷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英宗此时早已被王振鼓动地要做一位文治武功、扬名立万的皇帝,听不进任何劝阻。在一位毫无指挥才能,堪比酒囊饭袋的王振率领下出发了。结果可想而知。 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被先生俘。“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于谦人生巨变的转折点,更为他最后落得被杀的结局埋下了“第一颗雷”。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局势混乱,人心不安,为稳定局势,土木之变的第二天,皇太后孙氏宣布有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这对朱祁钰来说是无意间重了头彩。没有土木之变,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这样的好事落到他头上。为了保持明王朝这辆即将破败的牛车继续前行,以于谦为首的留京大臣从国家社稷的角度考虑,拥立当时22岁的朱祁钰为新君,史称景帝。开始,朱祁钰是非喜却惊,不肯接受。因为他知道目前国家处于极度危难之中,而英宗虽被俘但并没有死,或许还有回来的那一天呢。到那时自己是让不让皇位呢?心中委实难测。 在这关头,于谦再一次起到了关键作用,向朱祁钰指出:“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至此,朱祁钰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不可否认,拥立朱祁钰即位,是对明朝皇位制度的再一次破坏,但也是形势所迫。也是对英宗的背弃。事后英宗复辟以后,对于谦拥立景帝是有怨恨的,这又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第二颗雷”。国难当头,明景帝在于谦积极有效地指挥组织下,招来20多万民间杂牌军,在北京城外竟然以决死之心击退了也先大军,还追着也先的屁股直到居庸关,大获全胜,凯旋归来时欣喜之余,于谦写下《入塞》: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凯歌驰入玉门关,邑屋参差认乡土。兄弟亲戚远相迎,拥道拦街不得行。喜极成悲还坠泪,共言此回是更生。将军严令不得住,羽书催入京城去。朝廷受赏却还在家,父子夫妻保相聚。人生从军可奈何,岁岁防边辛苦多。不须更奏胡笳曲,请君听我入塞歌。” 这首诗写出了大明将士击败瓦剌大军凯旋归来的雄武气概,反映了当时明朝百姓对瓦剌人入侵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透过这首诗,也让我们领略了于谦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虽是一介书生,但一心为国分忧,一心为天下苍生担当的胸怀,无愧于明朝帝国的第二伟人评价。可惜,此战后,命运带给于谦的不是平静的生活,而是从生命之花绽放走向死亡的绞索。也先本来想以英宗为要挟获得更大的利益,但在于谦顽强有效的反击下,再加上于谦力主立朱祁钰继位皇帝,明英宗竟成了也先手里的鸡肋,又杀不得。最终在得到大量金银珍宝后决定放回英宗。但是在是否迎回英宗,景帝内心是矛盾的。迎回英宗,自己的皇位让还是不让,不迎回,将失去天下人心。此时,于谦再一次站了出来。他对景帝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词矣。”不仅安抚了景帝,又指出奉迎英宗是情理之中的事。英宗的回归,虽然被封为太上皇,但余威尚在,造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皇位之争便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完成了皇位的复辟。 政权的更替完成便是清洗的开始。于谦在此前埋下的几颗“雷”终于被点着了导火索。于谦“重名节,轻名利,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和“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做人操守,使他看不起那些懦弱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恨他的人很多。 于谦的性格又很刚强,遇到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这使得受他鄙视打击过的石亨,徐有贞等无耻之徒开始借助英宗复辟之功对于谦进行陷害。 “重名节,轻名利,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加上性格的刚直,使得于谦在官场上显得另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确是便服一套,瘦马一匹。于谦是真的做人清白,为官清廉。被抄家时,家中没有多余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实,打开后都是历任皇帝赐给的蟒袍,剑器,而他却未用一下。 公元年2月16日,于谦被推上了刑场。如果说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因为冤屈而六月飞雪,于谦被冤杀更让后人惋惜。窦娥被冤杀还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为命运不公抱屈,这是个人的悲剧。而于谦却是挽救明朝的功臣。他被冤枉至死,无人不深感惋惜。就连处死他的明英宗朱祁镇最后都后悔不已。明朝若有对不起的人,于谦应该排在前三,大明朝危难之时,于谦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平息混乱,安定人心,痛击也先,使大明朝得以延续。历史向前的脚步会有曲折,但终究会给于谦公正的评价。一个为官清廉,做人清白,重名节,轻名利,重社稷,轻君王的好官好人,就应该像一盏明灯照亮所有人的内心。 于谦的诗作能让后人传颂的唯有这首《石灰吟》,那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于谦内心深处的独白,他用这首诗指引着自己,不论遇到什么苦难,清白做人,清廉做官,清明做事,事事无愧于心。于谦无愧于大明!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的。明宪宗朱见琛刚刚登基就为死去的于谦平冤昭雪。他在诰文中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共同嫉妒,先帝在世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于谦可以瞑目了,其实他何曾想到过名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