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汉武帝时曾派张骞出使西域,而使团返回中原时,张骞便在经过阳关时,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大汉使者在安息国之行》一文,使中原人第一次了解了西域诸国的情况。此外,《史记》中也有记载:“汉武帝使张骞通大夏,而西至盐水,其在大夏之东数千里,而此两亦当近之,宜可转致。汉中与南道从略阳坐而至日之芺里可九十里”、“(周)室败亡不贡职”,始时注为音系大夏之地也,即此之也。(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地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这段记述非常明确的说明了甘肃敦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雄关已毁于沙埋,而今在敦煌城西的古董滩附近沙丘中又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被考古学家认为是阳关旧址。阳关城址在唐以后逐渐废弃,成为农田。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尽管时光流逝,岁月更迭,阳关的历史和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着。 阳关的遗址虽然已经消失,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却不容忽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阳关见证了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同时,阳关也是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的重要体现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阳关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之一,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阳关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之一。在阳关周围,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长城、烽火台、古代建筑等等。这些景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旅游。 总之,阳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之一。虽然阳关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却永远不会消失。通过了解阳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