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孙雨晨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一章,是诗歌中最能令人荡气回肠的存在。它的艺术张力不仅能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审美基因,蕴含着中国版图符号,成为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如何诵读边塞诗,感悟边塞诗的艺术张力,赋予边塞诗新的内涵和当代性,显得重要而迫切。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边塞诗,顾名思义表现了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这就决定了它的审美风格和意向特色。诗论家大多认为,边塞诗肇始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鼎盛时期。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文化高度繁荣,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有名有姓诗人位,诞生了五万余首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古今。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仅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且历史价值卓荦。

通观边塞诗,创作格局气象不凡,蔚为大观。举其荦荦大者,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雄浑、磅礴、浪漫、瑰丽”,充溢了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边塞诗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讲述的就是战争环境下古人的边疆概念与意识。有边境之战争,方有边塞生活,进而有蕴含着地理学的边塞诗章。边塞诗涉及鲜明的边地风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边塞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不乏一些地名风物,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楼兰”,当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风物和意象,显露出中国疆域的轮廓,具有强烈的地理标志意味,宛如历史档案馆。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海洋文学也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