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山 鲁山主峰海拔.3米,为鲁中最高峰,是淄、汶、弥、沂四河的发源地,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和沂源县南鲁山镇的界山,山东省第四高山。淄博市鲁山林场占地面积42平方千米,是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景区之一。诸附属山头位居鲁山主峰北面、西面,有的向东延伸。鲁山群峰耸立,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山岳型风景区。 鲁山曾是元明清三朝的养马场,历经余年,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国营林场。建场后,鲁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台阶状地貌和良好的水源涵养,使鲁山遍布溪流瀑布,高山平湖。鲁山环境幽雅,气候温凉,全年平均气温7.7℃。7月份平均气温20℃,最高气温不超30℃,是人们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东是齐国和鲁国的封地。春秋时代,齐国的国都在临淄,鲁国的国都在曲阜。鲁山地处鲁国东北,故名东山。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东山也正处于鲁国边境,所以,就改称“鲁山”了。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命令鲁班在6个月内为他修造一座宫殿。宫殿规模宏大,需要大量木材,鲁班带领工匠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伐树。当时工具是斧头,砍伐大树非常吃力。一天,鲁班脚下一滑,他顺手抓住一丛茅草,当他站稳时,发现手指被划破了。鲁班拿起划破手的草叶观察,发现叶子边缘有一排锋利的细齿。根据这个原理,他发明了锯,顺利完成了采伐任务。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就把东山改名为“鲁班山”,后来渐渐地简称“鲁山”了。 二.大迪集 大迪集也叫“玉笛峰”,位于鲁山主峰东5千米,明石崖北1千米,海拔米,是鲁山群峰中的第二高峰,整座山峰由巨大高耸的石块组成。极顶处,鲁山林场安置了检测设备。攀登大迪集,有凹凸分明的巨石可攀,有石缝里的粗壮灌木可拽,灌木枝干都被触摸的圆润光滑。大迪集南面悬崖上,传说曾有碗口粗的大铁环。 大迪集西南面,几块凸起的巨石构成一座半身佛像的模样。若遇到阳光在顶,就会出现佛光普照的神奇景观。 三.明石崖 明石崖海拔米,位于鲁山主峰东5千米,属砂石山。此崖壁立千仞,似斧劈剑斩。明石崖也叫“霹雳崖”、“鸣石崖”、“老君崖”,海拔米,在鲁山群峰中排行第三。明石崖陡峭光滑,崖面约五千平方米,东面由一面大光石板构成,在花林方向几千米外就能看到崖面。雨季,崖面流水不断,阳光照射耀眼夺目,故而得名“明石崖”。若从鲁山角度看过来,整个山崖则由无数直立的巨石相拥、相叠而成。极顶处,多有象形石。 传说,明石崖有条大虫经常出来伤害百姓。玉帝派雷公电母下界捉拿大虫,大虫却藏到了明石崖的石洞中。雷公电母便用响雷闪电霹了这座藏大虫的山峰,将大虫震死在洞中。山峰被劈成两半,一半歪倒,一半仍竖立在原地,人们便称这座山崖为“霹雳崖”。明石崖上有许多石洞,过去洞中常有茶碗口粗的大蛇和成群的野狼。这些石洞,加上石与石之间常有很深的小孔,风从口入,发出轰鸣。故而,明石崖又有“鸣石崖”的称呼。 四.三山 三山位于池上镇花林村西,海拔892米,属砂石山,由三座尖而陡峭的山峰并排在一起组成。山势起伏,呈东西走向。远远望去,三座山峰亭亭玉立,很像三位窈窕淑女,又称“玉女峰”。三山南面是父母鞍坪,北面是志公坪,西面是上郝峪溜,东面是三山玉溪。自下而上,三山多是桃树、板栗、麻栎、松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渔民以打渔为生。有一年,兄弟三人出海捕鱼,不料遭遇了暴风雨。他们的妻子望眼欲穿,在海边礁石站了七天七夜不回家。后来,人们发现三位女子变成了三座俊秀的山峰,于是取名“玉女峰”。再后来,人们不愿回忆那段伤心往事,就称玉女峰为“三山”(重新考察,三山高于志公坪,低于大迪集,应是这个高度)。 五.志公坪
志公坪位于三郝峪村东,海拔米,属砂石山,周边山势险要,坪顶宽阔平坦。志公坪的名称源于牛志公的传说。志公庙康熙碑记载:“古有黄花山黄花洞,今因坍塌,重修志公石殿……”因此,志公坪也叫“黄花山”。志公坪在淄河南岸,与北坪隔河斜对,又称“南坪”。 志公坪以峰顶志公庙为中心。志公庙建在石台之上,为六块石板砌成的小庙宇。几年前,志公庙后修建一座大殿。庙前有石碑,为康熙二十二年()立。石碑高厘米,宽73厘米,厚11厘米。额题“万古流名”。碑体完整,文字清晰。该碑记载了青州府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鹿疃、冯家二社于黄花山黄花洞重修志公庙之事,并附领袖与各村善信题名。 庙东西两侧植有柏树五棵,其中一棵的树干自地面一分为二,空中枝叶相连,地面树根相绕,有人称其“鸳鸯柏”、“情人树”。它的树冠又分九头,又有“九头柏”的称呼。 传说志公叫牛宝志,是上小峰村人,因吃人参娃得道升天。玉帝封他为志公老爷,并为十二志公之首,授权他大旱之时有权下四指雨,普渡众生。自此,志公老爷管辖的地区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百姓为了感激他,在黄花山建志公庙一座。从此,黄花山改名志公坪。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为庙会。 自志公庙向西斜行一百米,有一常年不竭的泉水,名叫“饮虎泉”。据《续修博山县志》载:“饮虎泉,在志公坪山上。传志公饮虎无水,用剑刺巨石,出水以饮虎。水甚清,四时不竭。故名。”饮虎泉为裂隙泉,水质甘冽,为优质天然矿泉水。 志公庙东北方向50米,有一块巨大光滑的斜石,下面边缘处有两个太师椅一般的凹处,称作“打坐台”,传说是志公与弟子修行时的禅坐处。 志公坪的山势三面高,东北面低。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山凹处建起一座高峡平湖,人称“志公湖”。湖畔植有松树、柳树、樱花树,树下有座椅、吊床、秋千等休闲设施。 志公湖南岸有一斜面石板,面积多平方米。自下而上渐次雕刻着行楷的“大证菩提”,篆书的“挟飞仙以遨游”,以及王颜山的隶书“清凉世界”和余字的《志公坪记》。周围还会看到诸多字体的石刻,如“山乡情”、“畅神”、“归真”、“正法眼藏”、“饮虎泉”等。 进景区正门,左拐是怪石长廊。长廊内奇石林立,形象逼真的就有八戒背媳妇、神龟登山、五指山、神龟护宝、白龙马探头、巫婆藏宝、莲花座、志公登天梯、试剑石、攒马场、猿人石、鲁迅石等奇石。其中,“鲁迅石”特别突出,它由两块突兀而起的石头组成。一块粗壮,像鲁迅头像,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之态;一块细长,如鲁迅紧握的手中笔。 怪石长廊南北两山头各有炮楼一处。原炮楼历经风蚀霜剥,已没了旧时模样。大门南边炮楼已经在原基上进行了修缮。新炮楼为全石垒砌,分里外两层,门向东开。炮楼外层直径十米左右,内层直径四五米,墙壁厚约一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利用其有利地形,给予敌人猛烈反击,严厉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小黄山是景区正门东面的一条小山岭。山上多松树、奇石,山势陡峭,似黄山的缩小版。与小黄山隔谷相对,有一块巨石斜倚山坡,下面悬空,任凭风吹雨打,千年不动,堪称天外“飞来石”。 六.大光头顶 大光头顶海拔米,位于鲁山主峰东北方向,因其主峰只有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而得名,是博山区与沂源县的界山,其东南方是峭壁林立的秀女峰。大光头顶与鲁山主峰之间有一座相对矮小的二指山,周围怪石突兀,远处山峰连绵,景色美不胜收。 七.槽碾子顶 槽碾子顶海拔米,坐落在池上镇上小峰村东南1千米,是鲁山附属山头之一,属于砂石山。山腰有一平石,石上有舂米的槽子,山名因之而来。槽碾子顶北看石人顶,南连升云峰,西望西横岭,东观将军岭。自山脚而上,槽碾子顶树木以刺槐为主,杂以板栗、松树等树木,岩石周围多是连翘、荆条、酸枣等灌木,森林覆盖率达98%。 槽碾子顶山腰,面向石人顶的一条小山岭中间,有一个大坑,称作“炮弹坑”。大坑东侧20米处,有一块高约60厘米,顶面大小8平方米的平整巨石。巨石内侧与山坡平,外侧有人工凿出长约2米,深约30厘米的石槽,似是舂米用的槽碾子。槽碾子何朝凿出,此山何时得名,没有人说得清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医院隐蔽于此山周围的石洞。据村民介绍,医院的战士们就用槽碾子来舂米,旁边的大坑是用来隐蔽伤员的。如今,漫山遍野是刺槐,刺槐林中偶有几棵松树,这种现象不常见。
八.扁劈岭 扁劈岭位于上郝峪西南1千米,海拔米,属于砂石山,下接甘泉坪,上连曲柳岭,直达跑马岭。伫立跑马岭远眺,此岭扁而高,蜿蜒伸展,西折后北去,犹如神斧砍削一般,故名“扁劈岭”。扁劈岭北面是幽幽谷,南面是枣树峪,自山脚而上,树木以刺槐、松树为主,杂以杨树、桃树、板栗等树木,岩石周围多是连翘、荆条、酸枣等灌木,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 劈岭面向枣树峪的地方,石头呈阶梯状突兀而起,叫做“升仙台”。传说,志公老爷外巡,嘱咐两个徒弟在家煮人参娃,以备出巡归来炼制丹药。可惜,俩弟子偷吃了人参娃。忐忑中,远远看到师傅归来,俩弟子开始逃跑,到此处身子竟然腾空而起,翩然成仙。遗憾的是,俩弟子仙德不佳,终究没成气候。 九.尖山顶 尖山顶位于华林村西南3千米,海拔米,属砂石山,因为山峰尖圆像个鏊子,所以取名“尖山顶”。尖山顶南坡地势平缓,长长的西道沟横卧在尖山顶的前胸,南菜畦、北菜畦、蒙口峪都在尖山顶的山脚下。 尖山顶的北坡地势陡峭,登山难度大。北坡的小花林沟沟深林密。在沟口,猕猴桃已经成为花林村的特色产业。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猕猴桃,猕猴桃已经发展到五六个品种。无论哪一种猕猴桃,口感一样的清香甜润,远近闻名。此山沟的野生猕猴桃已有几百年历史,自古就有“大花林,小花林,父母鞍里结仁扽”的说法。仁扽,就是野生猕猴桃。 十.绳子岭 绳子岭海拔米,属砂石山,坐落在池上镇花林村南面。因山岭绵长,所以取名“绳子岭”。以绳子岭为界,东面是东道沟峪,西边是西道沟峪。远看绳子岭的地貌很像一只展翅的大鹰,因此又叫“老鹰岭”。4千米长的绳子岭是苍鹰的身子,东西两道沟是苍鹰的两只大翅膀。绳子岭呈南北走向,森林覆盖面积99%。岭顶地势平坦,林茂草深,是明清两代官府的养马场之一。数百年前,这里满山遍野山杏连片,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整个山岭都是花的海洋。山下花林村,因之而得名。 绳子岭是博山和沂源的经商之道,从花林村到南麻县城只有20千米。新中国成立前,这条路是走亲访友经商运货的必经之路,也是土匪劫道的地方。在绳子岭西侧的西道沟,南北白菜畦口有一个土匪窝,是用石头砌成的草房子。土匪在这里住着,到绳子岭劫道绑票。官府多次剿匪都未成功。因绳子岭又叫老鹰岭,当年被绑票的人,人称“被老鹰叼走了。” 十一.虎崮堆 虎崮堆位于花林村南3千米,海拔米,属砂石山,山顶地势平缓宽阔,林茂草丰,森林覆盖率%。据传明清两代,这里是官府的养马场。由于虎崮堆是牧场,养的牛马羊很多,这就给老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老虎吃了马驹或牛羊后,就在这山顶蹲坐小憩,因之取名“虎崮堆”。 虎崮堆是博山与沂源的界山。虎崮堆南面是沂源的花沟溜、豆角溜、老和尚寺。北面是博山的南大沟、北大沟、东道沟。山顶地势平坦,林相整齐,面积约0余亩。堆顶有一炮楼扼守,易守难攻。虎崮堆是战略要地。 虎崮堆北面的南大沟和北大沟入口处,有一片花岗岩组成的石群。它们的形状极像农家的炉灶,因为人们都希望聚金发财,便给这一石炉取名“聚钱炉”。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又见其中的两块巨石直立,如母子,似情人,又叫“母子石”或“情人石”。聚钱炉右侧大板石上有一石臼窝,石臼窝直径45厘米,深35厘米,人们推断这是明清牧马人舂米的器具。聚钱炉跟前,还有两块石头,一块像馒头,一块像小船。 十二.老和尚寺 老和尚寺位于池上镇店子村东南3千米,海拔米,属砂石山,是鲁山附属山头之一。自店子、吴家台方向远远望去,山顶有几块巨石,如和尚头一样光滑明亮,“老和尚寺”的山名因之而来。还有一说,山之阳面平坦处,曾有寺庙一座,一位老和尚住在里面。后来,人去寺空,直至坍塌,山名却叫响了。老和尚寺北看北坪,西连鲁山,南望沂源,东望临朐。自山脚而上,老和尚寺树木以刺槐、松树为主,杂以板栗、柿树、山桃、山杏、软枣树等树木,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 十三.北坪 北坪位于池上镇吴家台村北2千米,属于砂石山,极顶玉蟾峰(大蛤蟆崮堆)海拔米。蛤蟆崮堆等诸附属山头自西向东,然后环北坪一圈。北坪是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七大景区之一,在鲁山东北方向,被人们称为“山上之山、天上之天”。自鲁山主峰至北坪,直线距离10千米,沿盘山路前往足有35千米。北坪山植被茂密,自下而上多桃树、板栗、山楂、樱桃、松树、麻栎、落叶松、水杉、刺槐等树木,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如鲁山一样,北坪也是元明清三朝的养马场。景区中心,大面积的水杉林、竹林与镶嵌在陡崖深涧中的北坪双湖似飞龙之睛,让北坪顿显江南秀色,因而北坪又有“小江南”之称。北坪新栽的云杉、冷杉、沙木、银杏、玉兰等树木生长旺盛。其中的冷杉、水杉堪称淄博之最。北坪山环境优美,既无污染,又无干扰,犹如世外桃源。 自省道即仲临路黑峪桥开始,长达6千米的登天沟,是北坪的第一看点。起初,河床宽敞,奇石突显;继而,峡谷幽深,怪石林立。奇石谷尽头,三面悬崖突兀而起,一条飞瀑自天而降,这便是“登天沟瀑布”。瀑布高约20米,常年水泻不止,千米之外可以听到它的轰鸣声。登天沟瀑布下有绿潭,清澈见底。绿潭也叫“羊肉锅”,意思是周边山势陡峭,人与动物很难攀援而过。纵使灵巧的山羊,一旦失足落下,也会粉身碎骨。峡谷奇石中,有代表性的是“情侣石”、“母子石”和“姊妹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过绿潭,沿陡峭的悬崖攀援而上,依旧是奇石、巨石当道。河谷内芦苇丛生,林木遮天蔽日。在高落差的狭窄处,一条大坝矗立眼前,这是“高峡平湖”之一。登上坝顶,可以看到湛蓝的湖水尽头,还有一条大坝横亘其间,那是第二座“高峡平湖”。站在大坝上,透过狭小的山谷回望,远处的志公坪、毛公山、鲁山群峰如仙境映入眼帘。若站在高处看下去,两湖又如青山之中镶嵌的两颗明珠熠熠闪光。下湖两边,多是青松环绕,湖边有“燕点夕照”石刻;上湖两边,多有竹子、水杉、麻栎树种植。 水杉林处于双湖之上比较宽阔的山谷口,是北坪的精华所在。年,鲁山林场在这里试种两排珍贵的稀有树种水杉。水杉是落叶乔木,中国独有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河期以后,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而中国的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奇珍。几十年过去,此地种植的水杉已经长成直径80厘米,高20多米的参天大树,几十株水杉整齐排列,形成江北难得一见的水杉林。树下,有石桌石凳。林边,有二层楼房,一层是旅馆,二层是餐厅,可供游人饮食、休息或者住宿。 十四.三官山 三官山位于池上镇赵庄村北2千米,海拔米,属青石山,属于中岭的一段,中岭始于池上镇陈疃桥东,蜿蜒东去北坪,直至璞丘岭博山沂源交界处。远远望去,三官山如同三位比肩而立的勤政官员,温情地注视着山下村庄,人们习惯于称呼“三山”。三个山头中西边山头最高,上面有建筑工事遗迹。三官山东接北坪,西连燕尾山,北去窑子顶,南连老牛角。三官山可谓池上镇区位图的中心,在极顶转身远眺,池上镇所有高山尽收眼底。自山脚而上,三官山种植杨树、桃树、板栗、刺槐、松树、柏树,以及黄烟、谷子、玉米等农作物。山腰以上,阳面树木较少,阴面绿化好,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十五.鞭皮岭 鞭皮岭位于池上镇铜井村东南,海拔米,属砂石山,是博山区、沂源县的界山。鞭皮岭自上而下由一条长长的山岭构成,立于鞭皮岭极顶俯视,此岭极像仙人长鞭。鞭子细长伸展,鞭尾上翘,鞭尾处就是山脚。此岭极顶窄而长,也像做鞭子的皮条。“鞭皮岭”山名因之而来。20世纪50年代,鞭皮岭极顶建有航空标志塔一座,后来撤走。鞭皮岭西接南石崖、抓崮堆,东连兔子耳,南看璞丘村,北望安屋峪、鏊子顶和太平山。鞭皮岭以刺槐、松树为主,杂有杨树、山楂树、板栗、核桃等树木,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十六.太平山 太平山位于池上镇新峪村北,海拔米,是博山、淄川、沂源三区县的界山,所以也叫“三县山”。《续修博山县志》载:“菩萨顶,县东南九十里,一名太平山,在紫峪庄东南。”民间传说当年泰山奶奶曾驾临此山,踩了一脚,山顶矮了不少,也平坦了许多,故名“泰平山”。人们希望天下太平,也就叫做“太平山”了。 登上太平山顶,四周视野开阔,西面的油篓寨、雁门寨,东南方向的鏊子顶、鞭皮顶尽收眼底。齐长城主线自西侧的油篓寨、雁门寨蜿蜒而来,经太平山向南,过鞭皮顶、大崮,往沂山方向迤逦而去。 太平山顶原有碧霞元君庙一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现在该庙只有残存的根基和碑座,还有一口用于蓄积天然水的石砌水井。村中老人讲,该庙所用石块等材料,均从他山运来,山高坡陡,搬运极其困难,几间山庙,耗时费工长达三年之久。该庙被毁年代,一说毁于“文革”期间;一说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土匪翟如鉴率众在庙堂安营扎寨,时常到邻近村庄绑票,敲诈勒索,赶走翟匪后,村民们就将此庙拆了。 十七.雁门寨 雁门寨位于池上镇雁门村东,海拔米,西与油篓寨相对,南与遥顶山、福山、摩诃山遥遥相望,北连蟠龙山,东接紫峪岭。雁门寨四面峭壁,犹如刀削,诸附属山头均在主峰东南方向。山腰处长满柏树,以下多刺槐、柏树,西面以杏树、桃树、梨树为主。春夏之交,盛开的连翘、紫丁香、山丹丹,以及杏、桃、梨、槐等将山峰装扮得分外美丽。 雁门寨之名与山形相关。先是因为主峰与西面的山峰恰似大雁的两只翅膀,又因两峰之间,有一段东西长达多米的坳口,每年秋天,南飞的雁群常在这个山口停息,继而度关南飞。明朝隆庆六年碑称之为“掩门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齐、楚两国的国界,当时并没有雁门寨这座山。楚王擅长骑马射箭,围田打猎,伤害珍禽异兽。泰山奶奶知道后,就变成一只大雁,假装在他箭下受伤,楚王手持弓箭跟着大雁飞跑。突然,前面低飞的大雁双爪朝地一抓,霎时间电闪雷鸣,巨大的石块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眨眼间,雁伴山石直插云霄,一座三顶横空四面极陡的高山突现在楚王面前,使楚王难以追赶。楚王哪肯罢休,便拉弓射箭,箭头射中前方峭壁,豁然出现一个雁翅形的门户。没多久,一群大雁从远方飞来,相继飞过。楚王因用力过猛,口吐鲜血,累死在山脚下。从此,人们就把此山叫做“雁门山”,也称“雁门寨”。 雁门寨主峰两面悬崖,狭窄的峰顶有一条石缝,宽约两米,凡人无法跨越,似乎只有神仙才可以过,故称“仙人桥”。这块长石踩上去左右摆动,稍不留神,便可把人掀翻桥下,粉身碎骨,故而又名“掀人桥”。据说,石缝下面有一条流动的山泉,泉水与山下李家村西面的古井相通,俯身石缝,便能听到潺潺的水声。傍晚从石缝撒下麦糠之类漂浮物,第二天早晨就能从山下古井里浮上水面。 雁门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寨石碑(原在雁门寨北麓,现藏市博物馆。碑高94厘米,宽45厘米,青石阴刻、楷书。清同治五年七月立,陈凤祯撰书)记载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当地乡民避兵乱于山寨的原因、时间。虽对刘德培义军、捻军不无攻击诬蔑之词,但却从反面反映出刘德培起义的规模和影响。 年,乘日军向鲁南大扫荡之际,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部侵占博山县池冯区抗日根据地,制造无人区,分别驻池上、韩庄及峨庄等地,雁门寨就是主要制高点。年10月,八路军四支队在雁门寨切断吴化文师从韩庄至池上的通道。吴化文调集3个营兵力向雁门寨发动了轮番进攻,我八路军只有16人,分守四个寨门,激战一天一夜,击退敌人三次冲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第二天拂晓安全退出山寨。 十八.蟠龙山 蟠龙山位于池上镇北场村北,海拔米。此山呈东西走向,其主峰东与淄川区淄河镇纱帽村相连,西与淄河镇的涌泉和梦泉村紧邻。《续修博山县志》载:“蟠龙山,县东南九十里,属虎林乡”。 蟠龙山,因山形蜿蜒,形似蟠龙而得名。石马锅、庙子岭就在蟠龙山前怀。主峰玉皇顶建有玉皇庙,院子里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大石头。石上有一条天然石龙若隐若现,后人又在石上雕刻出几条石龙。 蟠龙山山势起伏较大,主峰以下有两平坦处。其周围群山连绵,西南与油篓寨相接,东南与雁门寨相连,西面通向独山寨。山上翠柏掩映,又有红瓦庙宇点缀,春天金黄色的连翘花漫山遍野,夏末秋初杂花星罗棋布。 蟠龙山上的庙宇从山鞍到山顶共四处,分别是碧霞元君殿、药王庙、玄武庙、玉皇庙。清朝时期建庙,“文革”期间被毁。后来由北场村和淄川区纱帽村、新庄的村民集资重修。 十九.油篓寨 油篓寨位于池上镇石臼村西,海拔.7米,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坐落在池上镇石臼村之西。远看此山,酷似古时盛油的油篓,因之得名“油篓寨”。据《续修博山县志》载:“玉楼山,县东南八十五里,俗名‘油篓寨’。东连十八盘岭,虎林乡人避乱于此。”此山古名“玉楼山”,是因山形呈三层楼状而得名。极顶俯瞰,此山与东边的雁门寨、东北方向的蟠龙山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中间为石臼溜。 传说石臼村一青年,多次经过玉楼山到淄川区的池坂村赶集卖西瓜。他的西瓜皮薄瓤甜,特别受欢迎。一天,青年回到玉楼山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投射在悬崖峭壁上,一片金碧辉煌。他越看越发痴,不知不觉地把担子放到悬崖下面,在一个小山洞前坐了下来,直到夕阳落山,他才想起赶路。一拿担子,发觉很重,低头一看,原来的两只空竹筐,竟装满油。仔细看,发现油是从身边的小山洞里流出来的。他欣喜若狂,担心别人看到,就随手从山坡上拔了棵万年蒿塞住了洞口。没想到山洞里传来一声呵斥:“哼,看你这么辛苦,好心帮你,却是一个贪心的家伙!这油从此万年不淌了。”这个青年吓了一跳,转身去看他的竹筐,竟又空空如也,但两只竹筐还是油汪汪的。他赶快把那棵万年蒿拔出来,可是洞口已干,一点油迹也没有了。他垂头丧气地担着空竹筐下山。一路上,他见人就说:“玉楼山上淌油了。你看我这竹筐都成油篓了。”乡亲们对他的话半信半疑,看看他的竹筐确实油亮油亮的,都觉得不可思议。此后,这个青年想起那满满的两筐油就后悔不已,常常跟别人念叨:“玉楼山是一个大油篓啊!”时间长了,这座山就被叫成了油篓寨。 二十.黑虎寨 黑虎寨位于池上镇车峪村北,海拔.2米,属青石山。黑虎寨呈南北走向,南与板山崖相接,西与大寨、小寨、虎口寨、轿顶山相连,东去是油篓寨、蟠龙山、雁门寨、太平山,北与淄川境内的鹿角寨、棺材山、三台山、马鞍山相接,是博山与淄川的界山,界碑在主峰北一千米处。黑虎寨位于东、南、西、北群山相连之中,正如一个车轴的轴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黑虎寨植被以柏树为主,杂有松树、刺槐、黄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黑虎寨东、南、西三面峭壁如削。与黑虎寨相连的北面山头,有坚固厚实的围墙,围墙呈两级防护,墙体高l至3米,宽1米左右,两墙间距30—50米不等。据齐长城研究者说,齐长城经岳阳山、过淄河,沿三台山、鹿角山来到黑虎寨,然后东去油篓寨、太平山,直至沂源境内。 年,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派兵驻扎此寨,经常下山骚扰百姓。当时,八路军独立营第五中队派一个班与他们展开游击战。年,吴化文公开投降日本,我方主动撤离。 黑虎寨极顶平坦,南北长米左右,东西宽约20米。极顶南面有两块一米多高的巨石相依,其中一石上面有石臼。石臼直径40厘米,深30厘米,是当年在山顶留驻的人们用来舂米的器具。 传说,黑虎寨悬崖绝壁上住着一只黑色大壁虎(当地人称为蝎虎),壁虎修炼成精后时常出来祸害老百姓。某年夏天,小南峪村的父子二人到岭北赶集,途经黑虎寨时,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晴朗的天空霎时间变得昏暗阴森,大雨马上就要来了。父子二人惊慌失措,正想寻找避雨之处,却见一双魔爪从天而降。不一会儿,风停云散,父子二人却不见了。 民国初年,山下一妇女上山挖野菜,刚到山寨东坳口,就见一个巨大的黑影向她扑来。妇女惊呼之际,一位银须飘飘的老者出现,他扬起兵刃大骂:“畜生!再敢祸害这方百姓,看你的下场吧!”黑影看事不好,变作一溜青烟不见了。妇女赶紧磕头谢恩。抬头时,却不见老者的踪影,方悟这是山神爷救了她。为答谢山神爷救命之恩,她在山坳口修了山神庙。 二十一.岳阳山 岳阳山海拔米,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境内,位于博山城东南15公里处,是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之一。它北界淄川,南毗崮山,横直东西长20余里,被淄河、孝妇河相环抱。主峰位于北崮山村东北3公里处,山峰99座,向有99顶岳阳山之说。岳阳山东接鲁山,西连泰山,向东蜿蜒伸入淄川,群峰攒簇,逶迤相连。 岳阳山,山奇景美,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0%,林木绿化达到了80%,除人工栽植的侧柏、刺槐、平柳等树种之外,还有众多的野生植物,如黄楝、红叶、山榆、紫檀、柚梗等上百种。这些野生植物,秋后叶子变红了、变黄了、紫了,点缀得岳阳山更加妖绕妩媚多姿,山上有枸杞、丹参、山药、何首乌、地龙、金银花等上百种中草药,有铅、钨、煤、石英、铁石、砩石等几十种矿藏。狼、獾、蛇、兔、狐狸、果子狸等动物在山中出没,山鹰、喜鹊、杜鹃、金鸡、啄木鸟等上百种鸟类在林中歌唱。二十二.鹿角寨 鹿角山在源泉镇中皮峪村以东,为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主峰海拔米,因从远处看群峰簇拥,形同鹿角而得名。该山又分为大鹿角山、小鹿角山、北顶(秤砣顶)三个峰顶。东邻板石山,两山之间大声说话都能听得清。山的东面为淄川区淄河镇的幸福嵧,其中西股村年新建停车场和生产路直通鹿角山山脚下。 传说明初朱元漳大洗山东,附近村民就是靠这鹿角山的山寨躲过一次次劫难。一次官兵又来,村民躲到山上,紧闭寨门,备好滚木擂石准备迎击。这时山下走来一白衣女人,一路嚎哭,言称自己家人都被官兵所害,求山上村民接纳,出于怜悯,众人打开山门容其住下。就在收留白衣女人的第三天晚上,山寨上避难的百姓悉数被杀……。传说毕竟是传说,山上没有任何碑志记载,但围墙、房基、工事、山洞,特别是两个各有一间屋容积大,在山顶的石灰岩石上凿下的蓄水池,却在作着无言的叙述。据附近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围墙、水池等从其记事时起就有,何人何时建成,是土匪窝点,还是义军据点,无据可考。还有主峰西面石崖下的大石呵嵌,传说是古时官方牧马的马棚。更有附近郑家村的一马姓读书人,可能是羡慕陶渊明,夫妻二人来到这里,以洞为房,开荒种地,悠然闲适,与世无争,粮有盈余即周济众人,人求书问字也有求必应。一日,他在洞口石壁下面推磨,就在他转到洞里面的瞬间,洞口石壁轰然坍塌,整个磨盘和半截磨棍被压在下面,而他安然无恙,直到现在,附近村民还借此事教育后人要积德行善。 鹿角山因其高峻、险要又与马鞍山相望,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九四二年三月,日伪军三百余人向我鹿角山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当时山上有完整的围墙、工事、寨门,加之上山路崎岖险要,又有小鹿角山和北顶两峰分立左右,火力交叉掩护,互为策应,守卫此山的第七区区中队英勇抵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此次战斗共歼敌五十多人,我五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其中时任班长的源泉镇郑家村人郑启才,在弹药打光之后带领全班战士打开寨门冲下主峰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搏斗。郑启才会武功,手舞两把大刀对付四个鬼子而面无俱色,不幸脚下一滑,跌入一石坑内被敌杀害。后来村民们将其尸体掩埋,并在主峰崖下一石洞内为其塑像,称郑启才烈士祠。 一九四三年二月,敌伪又纠集余人向鹿角山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守山部队除区中队外,还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方营长率领的一个排,战斗中我军有效地利用了鹿角山的有利地形,打得灵活巧妙,有声有色。战斗开始,敌火炮轮番轰炸,飞机低空盘旋扫射,我军在方营长指挥下沉着应战,在敌爬到离寨门十几米远时,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把敌人一次次压下山去。当时山上有一面大鼓,只要听到方营长“叭”一声响,马上是机枪一阵齐射,然后是鼓声震天,日寇汉奸闻之丧胆。敌酋见地面进攻不能得手,就命令部队后撤,让五架飞机轮番轰炸,我守山部队立即组织火力对空射击,结果击伤敌机一架,使其冒着黑烟狼狈逃窜,最后迫降在辛店。敌人的这次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战斗发生在同年六月。敌人吸取前面两次失败的教训改强攻为偷袭,加之敌特混入我内部,使敌人这次偷袭得手。当我发现敌人时,北顶小门和小鹿角山己被敌人占领,主峰遭到敌人两面火力夹击,守山部队见不能守就冒死突围,结果有十三人壮烈牺牲,鹿角山遂被敌伪四师占领。一九四四年敌被我军赶跑,为防山上设施重被敌所用,房屋、工事、围墙等都被我拆除。 二十三.双堆山 双堆山位于博山夹山村南1500米处,海拔828米。此山由三座山峰一字排开,三峰中间低洼处像人的两只嘴,因之又名“双嘴山”。双堆山是博山和莱芜的界山,山南是莱芜的逯家岭村,山北是博山开发区的龙堂村和夹山村。 双堆山北侧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门道关(又称黑风口),此处的齐长城残垣保留300余米,墙高1.5米左右。齐长城自西边莱芜地界进入霹雳尖山,沿着风门道口过来,经双堆山山脊进入岭西地区。该道口立有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石碑。 二十四.黑山 黑山海拔848米,位于博山夹山村西1500米处,因山北侧悬崖岩石呈黑褐色,故名黑山。黑山西北-东南走向,山北侧是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东西两侧是斜坡。峰顶曾设有测量标志塔。 黑山周围多怪石,有的像人,有的像马,有的像羊,惟妙惟肖,姿态万千。 1947年8月18日,著名的黑山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夹山是“十里之长,一沟之宽”的革命老根据地,这里的民兵组织非常活跃。盘踞在博山域城一带的国民党李作林部,妄图消灭这支近百人的民兵联防队伍。当时,民兵联防大队长刘同成,指导员孙晓光就住在夹山邻村黄石坞。18日早上发现300余人的国民党军队正向这里扑来,他立即召集民兵向黑山方向转移。敌人紧追不舍,当民兵退到夹山村时,敌人已经到了村北1000米处王家林,双方开始交火,民兵边打边退,退到黑山脚下。这时,在距离黑山2000米处青龙湾集结待命,准备攻打磁村的我八路军警卫团一部听到激烈的枪声后,马上赶来增援,掩护民兵撤离,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消灭来犯的国民党50余人,我方有7名战士牺牲,2名民兵受伤。 二十五.霹雳尖山 霹雳尖海拔833米,位于博山西厢村南2000米处,是章丘、莱芜、博山三县市区界限的汇合点,国务院于年立的三市区交界碑就镶嵌在峰顶之处。址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阴雨天常与高空雷电相接,故称霹雳尖。齐长城的城堡与关门遗迹尚存。东西各与双堆山、布谷顶两烽火台遥遥相望,是古代烽火传递军情及军事作战要地。山前有一洞名曰霹雳洞,洞口在悬崖峭壁之上,无人攀入。在霹雳尖西侧,有一山峰,古人叫它霹雳仙。至今还流传着霹雳仙与石匠郭的传说。 山南面有一村名为卧铺村。因村庄地势高,常被云雾覆盖,由此得名卧云铺,后简称卧铺。《太平御览》卷七九七引《玄中记》:“玉门之西南,羌之东,有一国,五六百户,无他事役。国中有山,山上有祠庙。国人每岁出石尖数千枚,输于庙中,名霹雳尖,以给霹雳所用。从春雷出而尖日减,至秋尖尽。” 古代齐长城自霹雳尖山入境博山,沿山脊过风门道关蜿蜒东去,中经双堆山、北大岭、姚家峪、凤凰山、峨眉山、荆山、八陡黑山、围屏山、岳阳山、三台山、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蟠龙山、雁门寨,到池上的太平山出博山境地。东西横贯博山全区,历经多个山头,全长米,其中有遗址的米。 (材料来源于《博山山水系列丛书》)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