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参加“走进活力玉门?感受铁人精神”甘肃经济日报河西走廊县域经济宣传暨县级融媒体合作交流会,又一次来到老玉门油田。10月16日上午在油城公园为铁人王进喜雕像敬献了花篮,随后参观了地下人防工程,还游览了玉门大峡谷,参观了老君庙油矿老一井、石油工人窑洞、炼油厂遗址等,最后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被铁人事迹和精神深深感染。 这次来到玉门石油老城,最大的感受是,并不像之前人们传说的那样已经成为一座空城、死城,大街上空无一人,楼房门窗被人拆光,楼房变成羊圈等等……恰恰相反,如今还有3万多人工作、生活在这里,老城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油田去年出产原油40万吨,加工原油.9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09亿元,上缴税金36.77亿元。即便到了晚上,老城里照样灯火辉煌,大街上人来车往。尤其对铁人王进喜的敬仰和宣传,让老城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金昌日报记者赵建铭) 玉门:改革开放促发展,城市变迁谱新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玉门市不断探索、大胆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尤其以市政府迁址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使玉门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全市人民共享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改革开放成果。 玉门老市区是一座依矿设市、因油而兴的城市,玉门油田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更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功载史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玉门老市区单纯依靠石油的发展模式,逐渐跟不上多元立体发展的时代步伐。另辟蹊径、转型突围迫在眉睫。3年,玉门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迁址工程,将市直机关部门全部西迁至70公里外的玉门镇,由此迈上了全面探索、深刻变革、再创辉煌的康庄大道。 玉门市工程造价站站长权建庭说:“玉门镇是93年定下要开发,当时定位是玉门市开发区,陆续成立的玉门市开发区管委会。” 创业艰难百战辛,驻地迁址,建设新城之初,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资金链条、匮乏的人力资源,无不成为拦路虎和绊脚石。 玉门市工程造价站站长权建庭说:“一个是气候环境,一个是资金,再一个缺人。刚开始玉门镇只有一万多人,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必须得有人,没有人你发展起来是个空城。我们通过多方面招商引资吸引人,把周边的农村的富裕人员、外地的招商人员,都吸引进来,才有了玉门现在的这个规模。” 迁址之初的玉门新市区百业待举,教育、医疗、民生等各项事业发展都要重头再来。那时的玉门新市区,离现代化城市标准还很遥远。 “这十五年以来,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给我们投入,医院购置了核磁、数字化的DR,还有高清的腹腔镜、高清的胃镜、宫腔镜。病人在我们这看病,基本不需要外转,就可以形成小病在社区,医院。”医院副院长魏丽说。 玉门三中老师薛佳告诉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课全凭一本书、一只粉笔。但现在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还有接受方式更加多样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迎着改革的春风,踩着开放的鼓点,玉门新市区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玉门新市区早已不再是“边陲小镇”,从当初的一条“主干道”发展为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曾经,“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如今,“国家级园林城市”成了他新的标签。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对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玉门市三中老师薛佳说:“首先环境更加好了,人们的条件也更加好,把教育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在实行。” 如今的玉门新城,已经成为一座美观大气、风貌独特、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玉门,吸引很多外地人前来安家落户,更让本地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市政搬下来以后,一年比一年大变样。现在沙尘少了,外面都是草坪,到处都绿绿的。夏天繁花似锦,空气也特别好。住房条件也好,水、暖、电(供应齐全)。”社区居民曹瑞侠说。(玉门新闻) 请你来评论↓↓↓ 总监制│赵兴高 编小辑│栾琦车蕊君 赵建铭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