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一个古老的地方。“酒泉延寿县(玉门)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玉门石油。 玉门,一个苍凉的地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王之涣的一曲《凉州词》写尽了玉门的荒凉壮阔。 玉门,一个神奇的地方。“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当代诗人李季道出了玉门的独特地位。 追溯我国石油工业的血脉之源,应上溯到年在台湾兴办的苗栗油矿和年在陕北兴办的延长油矿。然而,开发于年的玉门油田才算真正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 年,抗战爆发,“洋油”断绝,“一滴汽油一滴血”。在民族危亡之际,在穷塞绝域之地,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老一辈知识分子怀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牵着骆驼,搭起帐篷,披星戴月,开始了在玉门油田早期的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测。年8月11日,位于玉门老君庙旁的一号井获工业油流,玉门油田由此诞生。 这一天,成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端的日子。 老一井,成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第一井。 老君庙,成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标识。 至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万多吨,所产油品陆续运往抗日前线支援抗战,对缓解大后方的油荒、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一个完好的油田被移交到新中国人民手中。经过十年建设,玉门油田成为一个拥有余人和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水电、土建、运输等石油专业队伍的综合性石油企业,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玉门油田探明可采储量多万吨,年产原油7万多吨,共生产原油50多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 新中国百废待兴,石油工业体系亟待建立。玉门油田肩负使命,被列入“一五”计划。年10月8日,新华社从兰州发出电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 几十年来,玉门油田发挥基地作用,先后抽调10万多名员工和多台(套)设备,参加了四川、大庆、长庆、柴达木等全国10多个油田的勘探开发会战,以及上海、兰州、南充、荆门、长岭、延长等10余个炼化企业的建设,仅千人以上的人员大调出就有近0次。10万玉门儿女的脚步走遍了白山黑水、黄河两岸、燕赵大地、烟雨江南、巴山蜀水、雪域高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正如康世恩所说,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鸡”。 征程漫漫,上下求索。走过70多年开发历史的玉门油田,确立了“产量重上万吨、建设百年油田”的“双百”战略。“双百”目标是玉门石油人的不老梦想。新一代玉门石油人定会让“石油摇篮”这面旗帜在祁连山下高高飘扬。 钻井 从上世纪30年代使用德国和美国造的木制顿钻钻机开始,玉门油田使用的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使用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旋转钻机和旋转、冲击两用钻机及艾迪尔-30钻机。上世纪50年代,主要使用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进口的Y-4-5型半气动控制深井钻机。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国产大型钻机,钻深能力和钻井水平不断提高。 年3月,玉门油田从延长油矿调来两部德国和美国制造的木制钻机,钻井井深可达00米。下图为玉门油田第一代钻机。 年,玉门油田从美国进口的艾迪尔—30钻机,钻深能力米。这种钻机是美国专为中国制造的,比美国本土的同型号钻机小一号。下图为玉门油田第三代钻机。 年3月3日,玉门油田C-钻井队使用国产第一部大型钻机,在鸭儿峡油田井开钻。下图为玉门油田上世纪60年代的钻机。 年,西部钻探公司首次在玉门鸭儿峡油田尝试工厂化钻井。左图为工厂化钻井平台。炼油 玉门炼油从上世纪30年代的茶壶嘴炼油起步,奠定了我国炼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门炼化在国内首先建起了化学脱盐、催化裂化、氧化焦化、分子筛迭合、常减压等装置,使加工精度和深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0世纪90年代,年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玉门油田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万吨。 年,玉门油田与美国UOP公司合作建成我国第一套达布斯裂炼装置,提升了原油加工深度。左图为达布斯裂炼厂。 被誉为全国炼油行业“五朵金花”之一的尿素脱蜡装置于年建成,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炼油先进水平的差距。左图为尿素脱蜡装置。 年5月,玉门油矿购买了70加仑的蒸馏锅,开始炼油,被称为“间歇性立式炼炉”,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炼油方式为“茶壶嘴炼油”。这是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开端。左图为“茶壶嘴炼油”场面。 年,玉门油田年5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提升了玉门油田炼油加工能力。下图为年50万吨常减压装置。
玉门油田的开拓者——孙健初 孙健初(年—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年至年先后三次勘察玉门石油。年10月,他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坚定信念,牵着骆驼来到冰天雪地的玉门老君庙旁,帐篷中住宿,老羊皮御寒,进行地质勘察。年8月,他确定的老君庙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也翻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曾著有《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祁连山一带地质变迁史略》等,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是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祁连山下的“冬青树”——郭孟和 郭孟和(年—年),山东即墨人,年进乌苏油矿工作,年到玉门油矿工作。年,他积极参加护矿斗争,迎接玉门油矿解放。0年月8日,郭孟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玉门油矿解放后的第一批中共党员。 1年1月,为提高钻机利用率,郭孟和率钻井队打破惯例,冒严寒,战冰雪,在海拔米的玉门青草湾地区钻井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石油史上冬季钻井的先河,被誉为祁连山下的“冬青树”。 钻井闯将——王进喜 王进喜(年—年),甘肃省玉门市赤金乡和平村人。15岁到玉门油矿扬子公司当小工,后到运输课驮运队赶马车。0年转到凿井部当钻井工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6年11月3日,王进喜率领贝乌五队用1台拖拉机将钻机整体搬至新井位,创下当天搬家、当天安装、当天开钻的“三当天”纪录,开创了中国石油钻井史上钻机整体搬家的先河。 8年10月19日,贝乌五队钻井进尺达9.98米,创造了全国钻井月进尺的新纪录。贝乌五队获得“钢铁钻井队”荣誉称号,队长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年3月,王进喜率钻井队赴东北参加松辽石油会战。 祁连山下一口井——马武林 马武林(年—年),甘肃临泽人。3年,马武林到玉门油矿参加工作,先在建筑队赶马车送料,后在地震队当送线工,再后来又干过锅炉工、农工,退休前是老君庙油田的采油工。 在玉门油田工作了30多年的马武林,对原油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玉门油田有几百口油井,每次修井总要在地上落下一些原油。马武林“一把铁锨两只手,哪里有油哪里走”,成年累月地在山山洼洼、沟沟坎坎里回收落地原油。他一小桶一小桶地背土,一块石棉瓦一块石棉瓦地筑坝,修起了两个储油池。他在退休后的几年里,共为油田收回原油0多吨,平均每天收回落地原油3.4吨(当时玉门油田平均单井日产1.5吨),被誉为“祁连山下一口井”。
八井:意外的“收获” 玉门油田年发现老君庙K油层后,几口井产量都不高,单井日产10余吨。孙健初确定了一批继续向下钻探的井位。1年4月,四井井喷发现了老君庙油田的主力油层L层。1年10月,八井发生井喷,日喷量最高达多吨。 八井于1年月1日开钻,当年10月日钻至米时,油流冲破防喷闸门。一时间,油气四射,呼啸之声宛若雷鸣,百米之内人不能入。幸好第三天凌晨井内裸眼部分岩层坍塌,喷势大减。 井喷发生时,时任老君庙矿场矿长严爽心里非常着急,又听说时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崎很快就要从重庆来玉门,更是坐卧不安,嘴里直念叨:“这次非受处分不可。这可怎么办?”时任老君庙矿场地质室主任的孙健初看着来回踱步的好友,虽然低头不语,心里却偷着乐,因为几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年除夕夜,在老君庙旁的帐篷里,孙健初曾向往过:“将来能打出一口自喷井就好了。”现在四井和八井都喷了,他怎能不高兴呢? 孙越崎到矿后,直奔八井,了解井喷情况。随后做出如下三个决定:一是开庆祝会,由名厨烹调西北名菜——手抓羊肉,宴请员工;二是嘉奖有功人员,晋升一级;三是参加井喷抢险的新来大学生不用写实习报告,立即升为工务员。 对这个出人意料的嘉奖,最高兴的当数严爽。意外之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是啊,哪一个石油人不是日夜盼望着找到更多的油呢? 八井喷涌,证实了老君庙油田是一个性能良好的高产油田,由此奠定了玉门油田规模开发的基础。
玉门地名:庙也为名井也为名 玉门矿区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没有什么名称。后来,一些农民到这里淘金,为求得神明庇佑,修了一座老君庙,就有了老君庙这个名字。 年,孙健初在老君庙旁设计的油田第一井出油,油田便以老君庙命名。因为有了油,“甘肃老君庙”便闻名全国。外地人给这里写信,在收信人地址一栏只要写上“甘肃老君庙”几个字,这里的人就能收到。 玉门还有一个地名叫八井,是指老君庙油矿办公楼附近的一片地方。1年,八井喷油后奠定了玉门油田规模开发的基础,为纪念这口井就把这口井附近的地方称为八井。后来,在八井周围盖起了办公楼、住宅楼和商店,这片区域就一直沿袭统称为八井。玉门市区有了公交车后,在这个地方设立的站点就叫八井,是玉门公交(当时叫交通车)最南端的终点站。 玉门人名:“玉”字当先 以孙健初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是玉门油田的拓荒者;以郭孟和、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是玉门油田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为玉门油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并把他们对玉门油田深厚的感情寄托到孩子身上,体现在孩子的名字当中。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玉门人,是玉门油田的第二代建设者,他们的名字中大多带着一个“玉”。男性叫“玉生”“玉明”“玉军”“玉国”“玉柱”“玉刚”“玉兵”等,女性叫“玉红”“玉花”“玉芳”“玉霞”“玉珍”“玉萍”“玉荣”“玉兰”等,因此,玉门油田的“油二代”重名重姓的特别多。翻开花名册,“李玉生”能找出几十个。这些“玉”字辈们,带着父辈的嘱托与梦想,带着玉门的基因与血脉,扎根祁连山下,奋战石油河旁,续写着玉门油田的新辉煌。 玉门口音:“拿”不离口 严格说来,玉门是一个移民城市。上世纪30年代,孙健初们牵着骆驼到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他们当中有些是国外归来的留学生,有些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些是石油勘探领域的专家和领导,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到王进喜时代,玉门油矿从玉门当地和河西各县市招收了一批石油工人,都是甘肃口音。上世纪50年代,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到玉门,大多是陕西口音。后来,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生、转业军人、陇东等革命老区的招工人员和技工学校学生等投身玉门油田建设。玉门成了一个五湖四海人才汇聚之地,各种口音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种被称为“玉门普通话”的玉门口音。 “玉门普通话”既不同于玉门当地口音,又不同于标准普通话,而是地地道道的玉门石油人特有的乡音。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说“拿”“拿们”,意思是指“他”“他们”或者是一个单位或团体的代称,比如“拿说拿不去了”“拿们早就来了”等。“拿”字按字义究竟怎么写字典里查不到,只能以“拿”字来代替读音。出差在外,如果听到有人说“拿”字,不用问,会心一笑,那准是玉门石油人。 玉门味道:沙枣面烧壳子 玉门人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西北人喜好酸辣,四川人偏爱麻辣,南方人好吃甜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叫沙枣面烧壳子的面食走进了玉门人的生活。 玉门当地和周边盛产沙枣,等沙枣成熟后,将红红的沙枣晾干去核搓成粉末,然后加糖和酒调制成馅,包入用清油、鸡蛋等兑好的发面中,加以烤制,就成了沙枣面烧壳子。沙枣面烧壳子大小如桃,看上去色黄鲜亮,吃起来油酥清香,咬上一口中间的沙枣馅,更是酸甜可口。如今,调到外地工作的玉门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个味道,总要捎口信给他们的亲朋,要求带一份正宗的玉门沙枣面烧壳子。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监制:韩朝晖编发:马晓光 推荐阅读你好!我叫玉门,这是我的名片秋日的玉门乡村,美美哒~~大片来袭,——“看见玉门”摄影采风作品展(一)独山子乡枸杞花海辣椒赤金韭菜在玉门,这些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