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到年10月,沿海各主要城市和大片土地先后被日寇占领,内地和海外的进出口通道被截断,中国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石油的局面迅即陷入窘境。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血液”的石油极度匮乏,对全国人民救亡图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直接产生了严重影响。形势所迫,政府当局不得不着手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位于甘肃西北部的玉门,被认为是加快开发国内石油资源最有利地区。 为了满足战时军用需要,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着手开办玉门油矿,拟了一个万美元的预算,报行政院。行政院提出没有钱,决定招商承办,后经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防工业会议讨论,取消了行政院的决议,同意由政府开发玉门油矿。 年8月下旬,资源委员会从四川调领班于怀霈带领15人到达陕北。在拆运过程中,边区政府帮助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从钻机到动力,从钻头到钻具,一一配齐,使之一到玉门就可以安装开钻。延长的两台钻机准备好后,国民政府无法派出车辆运输。尽管八路军将士在前线作战,运输车辆非常紧张,仍前后派出汽车共13辆,将两套钻机及配件悉数运到咸阳。在装运过程中,由于钻机不靠公路,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发动老百姓,把钻机搬到公路边,于年12月运到酒泉,年5月运抵玉门。这是国共合作史上光辉的一页。 玉门油矿出油,缓解了油荒,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炼出来的汽油,大力支援了西北军事之用。这一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由于我们有了汽油,能及时将苏联供应的大炮,从新疆赶运到前线,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以后两年,玉门炼出的汽油,年产都保持在万加仑以上,对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年,美国空军飞虎队的飞机从成都基地起飞,去轰炸东京和已被日军占领的唐山开滦煤矿林西发电厂,用的就是玉门油矿供应的汽油,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到年,玉门油矿实际探明可采储量多万吨,年产原油7万多吨,在将近11年的开发中,共生产原油50多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可炼制汽、煤、柴、润等12种成品油,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 怀念那些为玉门油田留下珍贵图片的前辈! 、年9月14日,老君庙第一号深井钻至.95米完井。该井已钻穿白垩系,探得白垩系中的一个小油层。 、年9月25日,甘肃油矿局奉命抽调金开英、沈觐泰等组成台湾石油事业接管委员会。欢送金开英赴台炼厂全体员工合影(前排穿长衫者为金开英) 、年10月5日,甘肃油矿局进场同仁庆祝抗战胜利合影. 、年甘肃油矿局建成了自己的运输系统,有汽车辆。运输线南至昆明,西至乌苏干线长0余公里。图为老君庙汽车修理所修理厂里喷有矿徽的汽车. 、年甘肃油矿局建成了自己的运输系统,有汽车辆。运输线南至昆明,西至乌苏干线长0余公里。图为玉门油矿的道奇车队. 、年甘肃油矿局建成了自己的运输系统,有汽车辆。运输线南至昆明,西至乌苏干线长0余公里。图为玉门油田道奇车队的车库. 、年河西走廊重力、磁力勘探队(左一为李德生). 、年接收扬子公司、长城公司的人员和设备,成立土木工程处. 、年接收扬子公司、长城公司的人员和设备,成立土木工程处。图为-玉门油田早期的建筑工地. 、年接收扬子公司、长城公司的人员和设备,成立土木工程处。图为玉门油田早期的建筑工地. 、年修建的八卦房内景。 、年,甘青分公司机电课社东西两厂,有车床18台、刨床3台磨床1台、铣床2台,钻床3台半吨气锤1台等设备。图为机电厂的刨床。 、年1月,甘肃油矿局地质室改为勘探处,孙键初任处长。年,田在艺在勘探处与同仁合影中间为孙键初处长,左17为田在艺。 、年2月26日,甘肃油矿局四台炼厂全体员工合影。 、年6月,甘青分公司成立后,由工务组承担设计工作,有设计人员6名,辅助人员5名。 、年8月18日,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老君庙分会成立。 、年9月2日,兰州营业所首任经理赵凤起发给中国石油公司的报告,报告该所已于9月1日正式成立,并在兰州益民路号开始办公。 、年建成的员工俱乐部。新中国建国后改为文化宫影剧院。 、年修建的职员单身宿舍。 、年7月中国石油公司与美孚、得士古、亚细亚石油公司组成甘青联合调查团,对玉门至高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图为期间航拍的玉门油田。 、年7月中国石油公司与美孚、得士古、亚细亚石油公司组成甘青联合调查团,对玉门至高台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图为期间航拍的玉门油田南坪。 、年10月3日,“资源委员会甘青分公司职校会计班”在老君庙矿场职业学校毕业留影。 、年元旦甘肃油矿局土木课庆祝元旦。 、年4月,油矿当局宣布炼厂戒严,逮捕工人欧阳义、马世昌、肖化昌等32人,10日将其中19人押解到酒泉警备总司令部监狱。 、年甘青分公司(玉门油矿)模范工友合影。 、部分员工在西河炼厂装置前合影。 、来油矿参观的宾客观看油井放喷。 、来油矿参观的外地宾客。 、老君庙矿场初期以所产原油作燃料,员工家里用的是油矿工程师设计的原油炉,燃烧时浓烟迷漫。 、老君庙矿场员工假日以车马代步旅行。 、四十年代玉门油矿汽车修理厂的废料堆。 、上世纪四十年代工人进入矿区的出入证。 、身穿羊皮袄的员工。前左起:靳叔彦、江齐恩,后排左起:史久光、蒋麟湘。 、石油河由南向北横穿老君庙油田,早年因河谷岸边裂缝中有原油渗出,漂浮于河面,故名。图为四十年代的石油河。 、四十年代的检查站,即后来的解放门。 未完待续!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