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7319.html 中国历史上在西域立功的人有不少。最开始的张骞,张骞的凿空之旅奠定了中原入驻西域,随后还有傅介子、耿恭、班超、窦宪、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在这些开拓、立功和经营西域的人中,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说,那就是傅介子。因为此人是历史上被大唐诗坛泰斗歌颂最多的,李白、杜甫、王昌龄都歌颂过此人。 李白在他的《塞下曲其一》上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诗中“斩楼兰”的典就是出自《汉书·傅介子传》。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中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跟李白的《塞下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在他的杜甫《忆昔二首》中说:“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意思是大唐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以雪国耻,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那么,这个傅介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大唐诗坛泰斗都来歌颂?傅介子和楼兰到底有什么关系? 傅介子,可以说是继张骞之后,立功西域的第一人。张骞对中原和西域的功劳,不用过多的介绍,他三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原和西域。从此这条路上吸引了无数的冒险家、商人、食客,开启了他们的财富之旅。 相比张骞,傅介子的知名度显然要低很多。其实,傅介子的功绩不一定比张骞差。 傅介子是汉昭帝时期外交家。汉昭帝在大将军霍光等人的扶持之下,国力蒸蒸日上,引起了边关草木势力的垂涎,当年他们在汉武帝的打击下,沉寂了多年,如今再次崛起,蠢蠢欲动,斩杀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和抢劫过路的商人。 比如楼兰。楼兰接河西敦煌,占据着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位置,从汉地出发到达敦煌,无论出玉门关走丝路北道,还是出阳关走丝路南道,都必须途经楼兰。而他们也是靠着这条财富之路而崛起的。但是他们不断不感恩,还屡屡使坏。 汉武帝的时候,曾经派遣大将赵破奴与王恢出兵楼兰,打的楼兰落花流水,还俘虏了楼兰王,楼兰举国投降。汉武帝随后看楼兰王诚恳,还保证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于是就把楼兰王送回了国。 楼兰王回国后,果然不再劫掠汉使。可惜到楼兰王去世后,新的楼兰王撕毁了老楼兰王和汉朝之间的协议,数度杀汉使,还杀了汉将卫司马安乐、期门郎遂成,汉吏光禄大夫忠等。而前往大汉朝觐的安息、大宛的使者,也时常在途径楼兰的时候,被盗取节印、献物。 除了楼兰外,还有龟兹国,明目张胆地经常截杀往来的汉朝使者和商队抢夺财物。 于是大汉王朝派遣傅介子以骏马监身份带着皇帝的诏令,出使西域诸国。这是傅介子第一次出使,他先后来到楼兰、龟兹,责备其王,两国国王皆服罪。史书记载:“介子至楼兰、龟兹,以罪查问,两国均服其罪”。 傅介子一行人从大宛返回龟兹的时候,还得到一个消息说:“匈奴的使者刚从乌孙返还,现在也在这里。”傅介子想都没想当即带着一帮武士就诛斩了匈奴使者。随后傅介子返回汉朝,汉昭帝念他的功劳,册封他为中郎,升任平乐监。 虽然傅介子第一次在西域的活动很成功,但西域问题仍然没能彻底解决,于是傅介子找到了当时掌握实权的霍光,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要想清除丝绸之路上的障碍,必须釜底抽薪,刺杀楼兰王,杀鸡儆猴。 大将军霍光同意了傅介子的建议,壮士再次出使西域,这必是一场青史留名的行动。 这一次,他做足了功课。带着士卒、翻译和大量金钱财物,一路浩浩荡荡杀向了西域。他们一行人来到楼兰,解决这个最大的麻烦。 楼兰王听说傅介子来了,表现出了一脸的不高兴,找借口躲开了,并没有招待傅介子他们,任傅介子自来自去。傅介子当然不能就这样离开。 傅介子早就知道楼兰王会出此下策,所以他早就胸有成竹,制定了方案。他叫翻译对楼兰王说:“大汉使者带着黄金、锦绣来赏赐诸国,楼兰王如果不来领受,我就要离开去赏赐西面的国家了。”然后出示金币给翻译看。 翻译看到金子后,回去向楼兰王禀报。楼兰王是个贪财之人,听到这些,非常动心。于是迅速召汉使返回,并设宴盛情款待傅介子一行。 大殿之上,觥筹交错,傅介子还故意把那些黄金、丝绸显露出来给楼兰王看。结果整个宴会楼兰王的眼睛都盯着那些财宝。 酒兴正浓的时候,傅介子一看时机成熟了,便悄悄的走到楼兰王跟前,对他说:“大汉天子有很多话,让我私下秘密告诉大王。” 楼兰王当时只想得到这些财富,看傅介子这么小心翼翼,肯定是要给了,索性屏退了左右,叫手下赶紧出去。就在这时,一幕发生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两位壮士突然拔刀刺向了楼兰王,楼兰王当场被刺身亡。一瞬间,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干净利索。 随后傅介子向楼兰的贵族、官僚和国众说:“你们的王有罪于汉朝,大汉天子我来诛杀他,打算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消灭了!” 史书原文如下:“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 一席话说完,无人敢动,大家纷纷表示支持。处理好楼兰的事情后,傅介子携带楼兰国王的首级凯旋长安。朝廷里的大官、将军们都佩服傅介子的勇敢、机智,为维护汉王朝的天威,立下了大功。 汉昭帝褒奖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册封傅介子受封义阳侯,刺杀楼兰王的两位壮士者皆补为侍郎。后来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取“善”之意。 其实,傅介子的这场刺杀行动,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我想在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肯定也有过千百种的假设,不成功便成仁。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或许,英雄就该如此。 所以,后来的定远侯班超就曾以傅介子为榜样:“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也在西域建立了不世功业,他长驻西域31年,出入之处,莫不宾从,同异俗之心,得远夷之和,探索之路,皆前世所不至,盖非常之人立非常之功。 几百年后的李白、杜甫等大唐诗坛泰斗们,在读到傅介子的故事,也心潮澎湃,纷纷歌颂,留下千古名篇。 李白和杜甫与其说是歌颂傅介子,倒不如说是歌颂一种精神。因为傅介子孤胆英雄、斩楼兰王,代表着一种壮士雪耻的精神,历经安史之乱的几位诗人,目睹大唐为反叛的胡夷所欺,怎能不念傅介子,怎能不怀雪耻之志?尤其是杜甫,他不仅历经安史之乱,还目睹了吐蕃趁安史之乱侵占大唐土地。 如今千年已经过去,当年的英雄依然活在我们心中。能够被后世敬仰、在星空闪耀的人,一定是对时代、民族、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现在的我们游览这条古道上,循着漫漫黄沙,是否会看见英雄归来,血气正刚,风采依然呢?也许会! 朋友,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