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一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不尽闻蝉”等,这些唐代诗歌皆用豪迈的语句描写出磅礴的边塞风光,仔细品来这其中不乏夹杂着缕缕“胡风”。

何为“胡风”

李唐时期,国家一度进入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富民强,于是皇帝开始不断向外开疆扩土,征服了多个邻国,为我国上贡,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引进,丰富了大唐色彩,一时间的长安热闹非凡。这为中原带来了各个民族,以及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一时间唐朝这块洁白的染布上融汇了大量异域文化色彩,吸收着诸多外来因子,这些异域文化从里到外影响着盛唐的各个方面,回顾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唐朝的诗文中体现的“胡风”色彩。

1.是胡人,非湖人

所谓胡人也有相关界定,广义胡人指的就是当时的一切外来文明,即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宣室志·卷一·陆颙》中记载:“有胡人数辈沽酒食诣其门既坐,顾谓颙曰:“吾南越人,长蛮貊中。闻唐天子网罗天下英俊,且欲以文化动四夷,故我航海梯山来中华。”故广义胡包括高丽、日本,占城、大食、波斯、吐火,今指边疆民族的突厥,回鹘等。

狭义胡人专指西域人,所以所谓的胡风,胡气,在唐朝就是西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气。另外丝绸之路不仅仅带来了商机,使唐朝经济飞速发展,更引进了西域异国的音乐,美食,美术,歌舞乃至宗教。

2.逐渐渗透的胡风

胡风这阵大风一时间铺满了京城,胡姬,胡化的服装,胡妆,胡酒乃至皇宫的华清池,杂技等等,使中原文化不断拓展,胡风不仅仅渗透到了生活中,更一点点渗透到了盛唐的文学艺术中,著名的吴道子的绘画,公孙大娘的舞蹈,以及现在的著名景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唐三彩等等无不蕴含着丝丝缕缕的胡风气息。

甚至于唐玄宗独爱的杨贵妃都比较丰满,因此女子以丰满为美,不仅仅是受到杨贵妃的影响,更是胡风自身带来的潮流。男子爱好体育活动,以及对于胡马的喜爱,都呈现着胡汉,南北文化大交汇的景象。

诗中的胡风

所谓诗歌中的“胡风”,不能仅局限于诗歌本身,或者是诗歌的题材,用词。写作是一种潜在的情感表达,在时代的熏陶并结合自己的身平下才可以写出足以流产千古的佳作,因此,我们可以从诗人的出生,经历,以及生活方式中着手,去探索唐朝诗歌中的胡风。

1.李白的胡人气息

胡人出身的诗人有很多,但史料记载的相对较少且我们都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在这里便以李白为引去探索,揭秘那段历史。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仙李白的诗我们从小便耳濡目染,比起杜甫,他的诗大气磅礴,潇洒自如,颇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洒脱。

根据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及相关史料记载,李白全家在隋末时期从陇西流放到了西域中亚,在那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李白的身份虽仍旧没有考证清楚,但长期居住在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西域,李白怎么说都带有着部分胡人的习性,难以改变。

不过过多地去探究李白的身份并没有什么意义,当时的唐朝正是文化大爆炸,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不探究他人出身,还可以做到接纳,包容,更体现出此时唐朝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丰富性。

李白天性豪放,洒脱不羁,不为礼教所拘束——“天子呼来不上船”;向往“幽州胡马客”,他深知在自己不被重用,难以实现中心抱负时要及时行乐,于是写下“蕙兰相随宣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他对于男儿学武是看重的,支持的,可又对唐玄宗重武轻儒而无奈。

李白仗义,守信,喜好劫富济贫,他的身上总有种于中原之气不同,而于胡人之风相近的侠义之气。

李白崇道,《神仙考》中提到道教的前身是一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是一种祈求神仙的巫教,而神仙不死之观念来源于西方羌族,西域胡人于西方羌族相近,不死观念的逐渐演变,从肉身尽毁,灵魂才得以超生到纯粹的肉体不死。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了中国式的道教,即重视今生享受,祈求长生不老,向往自由,摒弃凡俗等等,李白随父经过之地以及后来生活之地,都是西羌人内迁后居住之处,是原始道教的遗风之地,因此或多或少对李白都有影响。

无疑,无论是出生或者和胡人的相处中,李白的身上都已浸染了胡人的性格,所以写出的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狂放奔逸,“朔风吹海树”的灵动,这些狂放,豪迈的诗句都在哪个盛行胡风,胡酒,胡礼,胡舞,胡乐的盛世下诞生的产物。

浪漫,开放,雄豪,刚健胡文化激发了诗人们内心意气风发的情志,故而,诗人们将其写在诗中,已见证盛世下的唐朝。

交往中的胡风,胡俗

经济发达的唐朝时期,人们不断地可以接触的胡僧,胡商,胡姬等人,从《全唐诗》中收录的诗人本身以及他们友人的唱和中就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和胡人之间交往之密切,岑参的《太白胡僧歌》中写到“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包括皇帝都与一位高僧交情颇深。

杜甫的《滟滪》中提到“古客胡商泪满襟”指的是若想知道米的具体价格就询问过往的胡商,李白的《上留田》“商胡乃寻天”此句中也指出,胡商的到来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宗教,风俗,礼仪,这在诗中皆有体现。

人们在不断地与胡人的交往中渐渐都或多或少带上了胡人色彩,于是才在诗中频繁提到胡乐,胡舞,胡姬,胡马,甚至连婚俗都有一定的改变,可见胡风已渗透的生活中,善于捕捉生活的诗人们又怎会不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盛唐诗歌中的胡文化

胡文化的到来不断丰富着诗歌的创作题材,边塞诗在这一时期更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1.边塞山河

描写边塞山河,风光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

2.战争,投笔从戎,为国奉献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高适的《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一作王昌龄诗》中的“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都描述着为国戍边,弃笔从戎,爱国的思想。

盛唐下,本就乐,诗不分家,胡乐,胡舞的胡化趋势,便也导致了诗歌的胡化现象。此外各类思乡诗,送别诗,胡歌胡舞诗,颂扬诗,饮宴诗的诗歌体裁,同样使唐朝的诗歌越来越趋向胡人,带着浓厚的胡化色彩。

3.多风格的西域诗

盛唐流行的和边塞诗相似的便是西域诗,不同的是,西域诗范畴更大。诗人岑参便极爱西域边塞诗,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等皆描述的是西域风景。

总之这一时期的西域诗题材众多,有反映胡人入侵的—《塞上曲》,《留花门》;歌咏胡人的—《猛虎行》,《九日登山》;歌咏游侠少年的咏侠诗—《侠客行》;送别诗,以胡乐胡舞入诗的咏乐诗,如王维的《听宫莺》“春树绕宫墙,春莺啭曙光”以及李白的“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

宫廷诗,饮酒,游宴诗中自然也少不了胡风的影子,如李白《客中行》中“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贺朝《赠酒店胡姬》“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闲居日常诗,动物诗中都处处体现着胡风。

唐朝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无不体现着当时唐朝经济之宏大,外国使者的拜访也显示出当时中国在世界地位之高,经济,军事的强大是保护我中华民族生命安全,主权完整的必要条件,但文化的传承,弘扬更为重要,那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我们和他人不同的地方,是足以被称为华夏儿女的光荣历史。

诗歌便是我们的一件瑰宝,我国诗歌距今已有多年,在唐朝达到巅峰,也必须归功于西域,边塞,胡人。唐朝诗歌中的胡风,是人们与胡人友好相处,是唐朝积极接纳外来文化,是当时歌舞,创作,诗文极具丰富性和包容性的见证,在诗歌中胡风的带领下,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热闹,多彩,繁华的长安街道。

参考资料:

1、《盛唐诗歌“胡化”现象研究》

2、《盛唐诗歌中的“胡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