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展出4场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品:《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策展人:艾娃·格瑞维亚特、亚瑟·梅泰塔尔);伊拉尼特·伊卢兹个展《瓦迪凯尔特:石色之光》(策展人索妮娅·沃斯);玛丽·托曼诺娃个展《曾经是我的世界》(策展人:索妮娅·沃斯);阿尔勒图书奖单元。

国际卧车公司(InternationalSleeping-CarCompany)在年至年期间运营着世界上第一列国际豪华列车——“东方快车”(Orient-Express),往返于巴黎和君士坦丁堡,即后来的伊斯坦布尔。当时各国把铁路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工具,“东方快车”的开通则切实成为一项外交和经济上的巨大成就。

基于“东方快车”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象征,流传着或虚构或现实的故事,以及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其中有些已成为传奇,而真正的史实则被淹没在了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背后。

《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展览上的照片皆来自于前国际卧车公司的档案。尽管该公司经历了各种重组,但前员工保存的这些图片、计划、地图、技术图纸和广告手册等将“东方快车”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重现出来,包括20世纪名流的社交场、希特勒登上号车厢签署停战协议等,而这些“名场面”更加深了国际卧车公司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请问二位是如何结缘东方快车及其研究的?

亚瑟·梅泰塔尔:我是一名专注于经济史和工业遗产研究的历史学家,初次与东方快车结缘是在我读博士的期间,我的研究项目开始于年,由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和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发起。

艾娃·格瑞维亚特:亚瑟和我之前就彼此认识,近些年我也在摄影和策展领域中工作,他邀请我看到了年比利时工程师乔治·纳戈尔马克斯(GeorgesNagelmackers)在布鲁塞尔创立的国际卧车公司由前员工保存下来的文档、物品、照片等等,当时我们感觉如获珍宝,并开始构思来做一个展览以及发表一本书。

◎国际卧车公司在布鲁塞尔的旅行社,年,14x17.6cm,原版印刷。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东方快车基金会(FondsdeDotationOrient-Express)现在主要在做什么?是关于东方快车的文化输出、历史研究吗?

亚瑟·梅泰塔尔:两者皆有。对于东方快车的历史研究需要取得档案的访问渠道,而所有有关于这辆列车的档案都属于国际卧车公司的档案。年,一众国际卧车公司的前员工决定将所有他们保存的档案都转移给基金会,以确保长期的保存和保护。如今东方快车基金会领导着与各文化机构的合作项目,例如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来促进它这系列收藏的推广传播。本次展览的大部分影像都来自于基金会收藏的六千张左右的照片和一万余张文件。

●是什么原因启发二位策划这系列的展览?本次展览内容异常丰富,多达近件展品,您们是以什么思路策划这些内容的?

亚瑟·梅泰塔尔:在看到这非同凡响的系列档案后,我就去问艾娃是否有兴趣共同合作一个展览。展览中的第一部分呈现的就是国际卧车公司的早期历史活动,尤其是该公司开发的豪华列车国际铁路系统,包括东方快车和许多其它列车,以及分布在全球的旅行社和酒店,其中就在哈尔滨设立过旅行社,19世纪末也曾在北京设立酒店。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东方快车只是这个国际铁路网中的一部分,希望为大家带来对国际卧车公司不同线路、不同列车的更全面的认识。

◎国际卧车公司在中国哈尔滨的旅行社,年,14.6x20.5cm,原版印刷。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艾娃·格瑞维亚特:拿到这些档案进行整理和策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它们存放的箱子都是按公司内部的方式(车厢号、日期)标记的。我们看到大部分公司的档案都是有关于工人、仓库、工厂和员工的,其实这是一种很棒的视角,如此我们便可以从“幕后”的角度观看这整段历史。可能有些图像之前通过出版书籍或文章曾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许多的档案是从未被人知晓的。

◎格雷科车间(米兰)的全体员工,年,22.7x28.5cm,原版印刷。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首先,我们对原始印刷品和19世纪60-80年代的复制品做了区分,选择展出原始印刷品,不展复制品。而对国际卧车公司中最有名的列车——东方快车的讨论与对整个公司历史的探讨同等重要,因此本展览的第一部分就展示了各个目的地。其次,我们聚焦于工业历史的层面,包括仓库、工厂和工人等的图像。最后,我们以富有传奇色彩的关于东方列车的故事来结束这个展览,包括名人艺术家、明星、文学书籍和电影作品。要知道,其实大家对东方列车的认知很多时候并不是正确的事实,为此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并解释了故事背后由档案背书的真正史实。比如,我们看到著名的法国女演员珍妮·莫劳(JeanneMoreau)在列车上摆拍的相片,但其实这不是一辆真的列车,而是年在巴黎杜伊勒里宫(Tuileries)举办的“克梅斯星光”展会(Kermesseauxétoiles),照片中的列车是展台上的木制仿真车厢。

◎伊万·达兰,珍妮·莫劳在巴黎杜伊勒里宫“克梅斯星光”展会的国际卧车公司展台的卧铺车厢前合影,年6月11日—13日,29.7x24cm,原版印刷。来自伊万·达兰受国际卧车公司委托制作的画册。

●东方快车代表着通往神秘异国的旅途,或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历史上的东方列车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艾娃·格瑞维亚特:东方列车分为一、二、三等车厢,它不是国际卧车公司中唯一的豪华列车,公司内还有更奢华的列车如蓝色列车(TrainBleu)。但年建造的东方列车确实是世界上第一列横跨大陆的列车,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例如当时许多人被奥斯曼帝国深深吸引,而国际卧车公司能往东发展各种目的地实属聪明之举。并且大量的广告和媒体宣传被投入其中,记者及有名的作家都被邀请登上列车体验,书写他们的旅途。

◎威尼斯辛普隆东方快车的广告海报,雅克·图歇,年,x62cm,海报。图片由法国国家铁路公司基金,SARDO,法国国家历史档案中心提供。

国际卧车公司创始人乔治·纳戈尔马克斯(GeorgesNagelmackers)有着更宏大的梦想——不仅要为跨境旅行提供列车运输,还要为全球的旅行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这就是为什么铁路航线没有抵达的南美洲也设有国际卧车公司的旅行社,为的是宣传列车旅行、售卖剧院门票等,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踏上旅途。国际卧车公司建造了一个很完整、成体系的体验,从交通运输、能睡觉的卧铺车厢,到各地的酒店、剧院的娱乐门票等等。

◎乘客登上前往巴格达的金牛座快车,年,12x17cm,原版印刷。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东方快车承载着许多重大历史瞬间,比如用于签署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的车厢曾在柏林、巴黎等多地向公众展出,还曾将它改装成福煦元帅的办公车,您可以谈一谈车厢的相关故事吗?◎国际卧车公司曾用于签署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的车厢在巴黎荣军院搬去公开展出,年4月28日,9x14cm,原版印刷。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亚瑟·梅泰塔尔:号车厢被人们熟知为“停战车厢”,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是在东方快车上签署的。其实号车厢从未跟着东方快车一起运行过,它仅用作主要在南法的短途行程,如巴黎至波尔多。我们的档案涵盖了号车厢从年建造到年销毁的不同时期的资料。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号车厢从餐车被改造成福煦元帅的办公车、年它在巴黎荣军院展出、年希特勒登上号车厢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同年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展示。最终,它在年被抵达柏林的苏军烧毁。现在,它的复制品放置在法国贡比涅(德法休战纪念地)。

◎希特勒登上号车厢签署停战协议,年6月22日,17.7x12.7cm,RC印相,摄影复制品。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这就是档案资料的力量,以及我们对于东方快车重述史实、把它和国际卧车公司置于全球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

●有许多流传至今的以东方快车为背景创作的文学、电影作品,关于“东方快车”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有些已成为传奇,而本次展览名称也是“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在这些故事中,有没有您觉得最有意思的愿意跟我们分享?

艾娃·格瑞维亚特: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将东方快车变为传奇故事的开端。有趣的是,我们找到了有关小说中故事背景的资料,也就是年辛普隆-东方快车在距离伊斯坦布尔80公里外被大雪困住9天的这一事件。在有关的档案中,有一封乘客的亲笔信,赞扬了当时乘务员的模范行为。

◎被雪困住的辛普隆-东方快车的乘客来信,赞扬了乘务员的模范行为,年2月5日,21x29.7。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其实作者本人时常乘坐东方列车,对其十分熟悉,因为她的丈夫是一位工作于中东地区如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家的考古学家,所以经常搭乘东方快车和金牛座快车。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新闻报道中读到了大雪围困这一事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再创作,并在年出版了这本书,融合了虚拟与现实。自那时起,东方快车更是出现在了各种影视作品中。

◎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宣传海报,年,75xcm,海报。图片由东方快车基金会提供。

亚瑟·梅泰塔尔(ArthurMettetal)年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现生活和工作于法国塞纳河畔伊夫里。作为一名专注于经济史和工业遗产研究的历史学家,亚瑟·梅泰塔尔多年来对工业材料和工业无形的痕迹富有兴趣,并在其所有的创作项目中应用摄影技术。年,在他深入了解法国金属集团Metaleurop工厂的工人阶级记忆后,他于年开始创作探讨工厂烟囱在法国北部城市和乡村景观中的角色的项目。他曾联合策划多个纪录片展览,包括《工厂回忆录》和《工业信号》。目前,他是东方快车基金会的行政总监,同时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中心开展研究。

艾娃·格瑞维亚特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现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艾娃·格瑞维亚特毕业于巴黎第一大学,获展览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在年移居柏林之前,她曾在7年至年期间担任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制作经理。在德国,她曾是《摄影之眼》的记者和卡塞尔摄影书节年至年期间的副总监,负责REGARD私人收藏和柏林HeinGorny庄园的发展项目。她经常出席各种作品集阅读、评委会和国际艺术节的圆桌会议。年,她联合创立了成为摄影展文献网站thephotoexhibitionarchive.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